杜海涛夫妇曝光的“爱情”,逼疯周大福

财富   2024-10-11 08:01   广东  



周大福,不懂爱情

今年的七夕佳节,对于周大福而言,似乎被笼罩上了一层阴霾,心情显得格外沉重。

回望过去的几个月,周大福先是遭遇了6月份的“工厂困境”,生产停滞,工人休假,这无疑给公司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紧接着,7月更是雪上加霜,短短91天内,竟然有91家门店不得不暂时关闭,这一系列的不顺仿佛一连串的“水逆”,让周大福步履维艰。

就在大家期待8月的七夕大促能为周大福带来一丝转机时,却再次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

在这个本应是珠宝销售旺季的七夕节,周大福却似乎未能把握住机会,让原本就沉重的心情更加雪上加霜。

▲图源:周大福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7月末的一个官方宣布,周大福正式揭晓了杜海涛作为其传福大使的身份,并发布了一系列广告海报,为即将到来的七夕佳节预热造势。然而,这一举动却意外地在公众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首先,让人不解的是,既然是针对七夕这一情侣节日的预热,为何只见杜海涛一人的身影,而不见其伴侣或任何与爱情相关的元素?这样的宣传策略,不禁让人心生疑惑。

而更让舆论发酵的是,杜海涛近年来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大福的品牌形象产生了反噬效果。

有网友戏称:“周大福,你本是珠宝界的奢华代表,怎么一转身就成了‘接地气’的代名词?”更有尖锐的声音指出:“周大福这是钱多得没处花吗?怎么找了个名气还不如品牌的代言人?”

更有趣的是,当有人翻出今年520期间周大福曾发布的杜海涛与沈梦辰的双人CP海报时,这一发现如同火上浇油,瞬间点燃了大众心中的好奇与不解之火。

为什么当时选择了双人宣传,而到了七夕却变成了单打独斗?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也让人对周大福的营销策略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图源:周大福

消费者对于品牌代言人的选择非常挑剔,他们难以接受那些与品牌风格大相径庭的代言人。

而当谈到杜海涛作为周大福的代言人,并与七夕这个象征爱情的节日联系起来时,很多人不禁要问:杜海涛与沈梦辰那段备受舆论关注的爱情与婚姻,真的能够完美契合七夕所传达的深情与浪漫吗?

回顾过去,无论是杜海涛个人还是他与沈梦辰的爱情故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都并非全然正面。

尤其是两人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中,沈梦辰在多个综艺节目中多次提及并“催婚”的情节,以及网友们给杜海涛贴上的“渣男”标签,都让这段感情充满了争议和质疑。

▲图源:某节目截图

在多数人的眼中,杜海涛与沈梦辰这十年间在公众视野中被反复提及的“爱情”,并未赢得多少赞美之声。

他们在荧幕上的表现,并未能树立起人们心中所期待的模范夫妻典范。

特别是当七夕这个充满浪漫与梦幻色彩的女性节日到来时,人们更加难以接受一个未能给予伴侣梦幻婚礼的男人,成为爱情的代言人。

因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渴望的是深刻、细腻且纯粹的爱情表达,而非那些充满争议与不确定性的情感故事。

这不仅仅是对杜海涛个人形象的质疑,更是对周大福品牌选择的一次深刻反思。或许,在选择代言人之前,周大福并未充分理解爱情在公众心目中的真正含义。

在这个“甜宠”文化盛行的时代,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甜蜜与浪漫,更是那份能够触动心灵的深刻情感。

遗憾的是,周大福似乎并未能把握住这一点。尽管在舆论压力下,他们迅速撤下了与杜海涛相关的所有宣传物料,但这一举动已难以挽回品牌在七夕期间给爱情留下的阴影。

这个七夕,周大福的爱情营销似乎并未能如预期般甜蜜,反而给这个节日增添了几分苦涩与无奈。


周大福的苦,
不全是爱情给的

这场旨在触动人心、围绕爱情展开的七夕大促,似乎已经悄然与周大福擦肩而过,让品牌错失了在这个浪漫时节大放异彩的机会。

周大福所失去的,远不止这一场关于爱情的营销战役的胜利。

回顾过去一年,金价飙升的消息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不仅吸引了传统的大妈群体,连追求个性与时尚的90后、00后也纷纷加入到抢购黄金的行列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黄金热潮。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股热潮似乎并未能惠及周大福,品牌未能充分把握这一市场机遇。

更令人关注的是,进入7月下旬,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周大福在内地半年关店180家”赫然登上了话题榜,这无疑为周大福的近况又添上了一抹阴影。

▲图源:梨视频

最新的财务数据揭示了周大福在内地市场的严峻挑战:尽管新开了85家珠宝门店,但由于关闭了多达176家,实际净减少了91家门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缩减趋势并非偶然,自今年第一季度(1月至3月)以来,周大福在内地已净减少89家门店,短短半年内,总门店数已缩水至180家。

这一连串的关店动作,直接映射出其业绩的疲软态势。从销售数据上看,今年4月至5月期间,周大福的零售值同比显著下滑了20.2%,其中内地市场也未能幸免,零售值减少了18.8%,而港澳及其他市场的降幅更是高达29%。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冷淡,周大福的股价在年内持续走低,累计跌幅已达约30%,与年初创下的历史高点相比,更是近乎“腰斩”。

这一切不禁让人疑惑:在金价持续攀升、黄金市场火爆的背景下,为何周大福这样的黄金品牌却陷入了“冷场”的尴尬境地?

金价的高涨本应带来销售的红利,但周大福却似乎未能有效把握这一机遇,反而陷入了业绩下滑与股价低迷的双重困境。那么,周大福究竟面临着哪些难题?又该如何破局重生呢?

行业专家指出,高企的金价对黄金消费,特别是首饰类消费构成了明显影响。在前一阶段金价攀升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提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加之整体经济环境下收入预期的下滑,使得大家在花钱时变得更加谨慎和精打细算。

换句话说,现在的消费者普遍采取了“持币观望”的态度,他们不会轻易出手,而是更加审慎地评估每一笔消费的价值。

在黄金这一价格高度透明的市场中,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理性判断依据。他们很难再被品牌轻易地赚取高额差价而不产生任何质疑或不满。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无疑对黄金品牌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周大福为例,自2018年起实施的“新城镇计划”曾让品牌大获成功。该计划通过深入挖掘县域市场的潜力,成功将周大福的市场版图从一二线城市扩展到三四线城市,门店数量从最初的3000余家迅速增长至近8000家,并迎来了业绩的爆发式增长,净利润同比飙升108%至60.3亿港元。

市场总是追求新的增长点和创新故事。当“店海模式”在下沉市场的潜力被充分挖掘之后,周大福面临着寻找新增长曲线的紧迫任务。

而一旦未能及时找到新的增长点,股价的下跌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毕竟,在现实的消费环境中,年轻人或许会因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做出购买决定,但他们的钱包却是清醒而理智的。


黄金和爱情,
都不需要周大福背书

在商业的运作逻辑中,一个普遍现象是:越接近消费者终端,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周大福等珠宝品牌也遵循了这一规律。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像周大福、老凤祥、周六福、周生生这样的知名品牌,其金饰价格普遍突破了700元/克的大关,远高于国内黄金的基础价格——大约550元/克。这其中的价格差,高达近30%,正是品牌溢价所带来的结果。

然而,随着消费者观念的日益成熟和务实,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而非仅仅看重品牌的光环。特别是对于黄金这种具有天然保值属性的硬通货来说,其本身的价值已经足够吸引人,无需过多依赖品牌的背书。

在深圳水贝等黄金源头市场,产品直接通过抖音等直播平台触达消费者,价格更加透明,选择也更加多样。同时,小众独立设计师的崛起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多新颖独特的设计,进一步削弱了传统珠宝品牌的竞争力。

此外,过去珠宝品牌常常通过营销手段将黄金首饰与神圣的爱情联系在一起,试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但在经历了诸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营销话术的洗礼后,消费者对于这类情感营销已经变得愈发理性,不再轻易被其打动。

▲图源:周大福官博

在当今这个由商业精心编织的消费世界里,几乎所有事物都被赋予了价格标签,连爱情这样的情感纽带也不例外。

消费者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琳琅满目的商品来传达心中的情感,比如,一枚刻着“forever”的吊坠,一条寓意“永远”的手链,这些在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文化中,成为了表达亲密关系的微妙方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他们不再盲目遵循那套将爱情物化、用昂贵首饰来衡量的传统逻辑。

正如前苏联剧作家瓦西列夫所深刻洞察的,爱情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心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开始寻求更为纯粹、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

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对反消费主义思潮的共鸣。消费者们虽然认可黄金等贵金属本身的价值,但他们更渴望的是情感的真实流露,而非仅仅依赖一枚钻戒或一条金项链来承载爱情的重量。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而非物质的堆砌。

面对这样的变化,周大福等珠宝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原有的、建立在爱情信仰之上的品牌诉求逐渐失去市场吸引力时,这些品牌需要重新思考并定义自己的价值主张。

它们需要探索那些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深处、超越物质层面的新元素,以重建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钻戒、黄金等商品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捕捉并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深刻命题。

对于周大福们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朋友们转发、点赞、发表神评!

END

-扫码添加华哥微信-
每天分享商业第一手讯息和投资感悟

华哥说商业
有深度、有内幕、有爆料,在这里读懂商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