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园地】“两弹”元勋王淦昌

教育   2024-11-14 18:05   湖北  


人物介绍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也是20世纪实验物理学三大女杰之一的迈特内教授唯一的中国学生。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学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巧,并展示出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但他却毅然选择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1

科 研 成 就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86年3月,王淦昌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力求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由此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

人物故事

双修寺是王淦昌每天都要去的实验室,虽称实验楼,却没有实验设施,连最基本的电都没有。理化实验缺乏酒精、烧杯,他以木炭、茶杯替代;没有高真空系统循环水流,他设法将水桶放在高板凳上,利用落差提供水流;没有电源,就利用废旧汽车的发动机来发电。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他制成的荧光粉——磷光硫化锌,却为国家填补了空白。

艰苦的条件下,王淦昌单凭大脑推算写出了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中微子是当时最具挑战性的物理学界难题。论文1941年在美国《物理学报》发表。次年,美国学者阿伦教授按照论文中的建议成功完成了Be7的K电子实验,命名为“王淦昌•阿伦实验”,是国际物理学界1942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后来,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教授根据这个实验制造出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1947年发行纪念刊《近百年来科学之进步》,王淦昌被列为贡献人之一。随后,美国科学家莱因思和考恩利用原子核反应堆获诺贝尔奖。

发现中微子后,王淦昌又着手寻找宇宙线粒子。由于没有加速器,连交流电也没有,他只能对宇宙线进行观测。1943年写出了论文《关于宇宙线粒子的一种新实验方法》。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用此法发现了π介子,获得了1950年度的诺贝尔奖。王淦昌的一生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他未间断过科学研究。

以身许国铸科技长剑

在新中国成立后七天,全国物理学会第17届年会杭州区分会在浙江大学举行,王淦昌满怀激情登台演讲,他说出了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表达了愿为之艰苦奋斗的决心。此后,他以身许国的凯歌更加嘹亮。

1950到1960的十年间,王淦昌先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和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职。朝鲜战场上,他前去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和投掷放射性物质;在苏联,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发现了一种反物质反西格马负超子存在的证据。

3

人物评价

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国务委员张劲夫

王淦昌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被国际上称为Great Wang。王淦昌先生的一生闪耀着科学智慧的光芒,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王淦昌先生的科学成就和品德修为,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

王淦昌虽然学术造诣很高,但是一直是勤学好问,只要自己不懂的就可以向年轻人请教,向年轻人学习。在60多年的核物理科研生涯中,他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地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内容源自:青海九三


沙市实验中学科创中心


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
荆州市明星初中-公众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