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暑期学校开启!WELCOME TO 2024 RUC🤩

教育   2024-07-02 19:00   北京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余名教师开设课程和讲座

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

330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

7月1日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

国际暑期学校

正式开启!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出席开学仪式并致辞,2024年国际暑期学校师生代表,学校各学院和机关部处代表等300余人参加。

点击查看视频


冯仕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方案的国际性创新人才。国际暑期学校通过将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优秀外国学生“引进来”的方式,汇聚全球高水平师资开设全英文讲座和课程,面向本校和其他境内外高校学生开放,搭建优质国际育人平台。这一举措加强了高质量国际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并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合作。


冯仕政强调,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西方文明研究与中国文明研究的对话交流,统筹推动构建具有“胸怀天下”意识和“国际能力”的全球战略性人才培养格局,始终将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全球胜任力人才作为全球发展战略的重点,致力于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储备青年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将带着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广阔的视野,持续推动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教务处处长吴健主持开学仪式。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阿瑞吉全球研究中心主任Beverly J. Silver作为国际暑期学校外校教师代表发言。Beverly J. Silver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了国际教育交流的核心价值,并分享了她在与中国学者学生互动以及自1993年以来定期赴中国的经历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她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项目能够在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扮演更加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和平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谢伦裕结合开设的国际暑期学校课程《减贫与发展的中国之治》代表本校教师发言。谢伦裕表示,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希望国际暑期学校师生能够通过本次暑期学校课程、日常生活体验以及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本科生Jonas Kager作为外校学生代表发言。他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原因,对中国丰富的历史、迷人的文化、美味的佳肴以及汉语的热爱进一步促使他踏上这次来华之旅。他希望除了课堂之外,深入到北京及其他城市充满活力的文化中,为自己打开通往全新体验和学习世界的大门。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张雨诗作为本校学生代表分享了曾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感悟。她表示,国际暑期学校课程极大提升了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尤其是跨文化、跨学科的学习拓宽了她的视野,增强了她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也坚定了她成为一名国际性人才的信念。

在令人期待的“和声启航”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和学校合唱团的师生通过民族室内乐、古筝重奏、独唱以及合唱等多种形式,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盛宴。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空中回荡,国际暑期学校的序幕在美妙的音乐和声中缓缓拉开。它不仅是一次音乐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标志着这个充满知识、友谊和成长的夏天正式开始。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全面提升国际性战略计划”,国际暑期学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23年起,学校坚持“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导向,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塑,建立起高水平、立体化、多层次的国际性课程体系。


注重大师引领,邀请世界顶级奖项获得者或学科领域世界顶级专家学者开设全英文讲座,为学生提供高端性、前沿性、国际性的教育资源。


强调通专结合,设置全英文通识课程群。开设包括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互鉴与文明新形态、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等全英文通识类课程以及语言培训课程。


强化学术训练,面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专业学科营,提供全英文专业学术训练,形式包括课程教学、实践研训、学术研究等,致力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截至目前,国际暑期学校共举办15届,累计开设课程1700余门次,来自境内外高校的1800余人次教师、42000余人次本校学生以及5200余人次外校学生先后参与。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教务处

设计 责编:诗涵

中国人民大学
人大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