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人大,万事可AI

教育   2024-07-25 12:01   北京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Sora模型懂不懂物理世界?

GPT-4o发布,能听也能看!

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

与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相遇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十余位教师“现场掐架”

观点交锋 思维碰撞

各专业学生席地而坐

畅所欲言 好评如潮

这场关于AI技术应用的“华山论剑”

包括讲座、思辨会、

论坛、学生研究项目......

AI课程在人大

由来已久,形式多样

其中,就有这样一颗“STAR”



01

以“学”为中心:

一场教学形态的变革

“请自动圈定梅雨地区高潜目标人群进行投放!”


在新闻学院“广告学概论”的课堂上,同学们这样与百度AIGC大模型对话,即可瞬时实现“端到端”的生成式广告投放,一键生成,智能投放,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营销。掌握生成式“智能洞察——智能分析——智能创作——智能投放——智能服务”的广告全流程操作,让同学们在真实应用环境中体会生成式人工智能广告的操作,并从中延展思考和研究的无限空间。

新闻学院演播厅。


纵观教育发展史,技术与教育始终相生相长,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机会。2022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为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时代,教育何为”成为全世界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


“整个教育方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教为主转化为以学为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教法都要进行重塑,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教育支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博鳌亚洲论坛如此说道。


面对汹涌澎湃的技术浪潮,中国人民大学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高校教学组织形态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以增进学生对技术发展进步的理解、培养学生应对技术变革的能力为出发点,逐步建立了涵盖数据与信息技术平台课、人工智能教育前沿通识课程和通识讲座、“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的多层次、多类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课程体系。


“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数据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全体本科生必修,并不断因时制宜地对公共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据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教师王秋月介绍,“面向科技发展和学生需求,从2018年春季学期起,学校在计算机应用类公共课程中新增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课程,帮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掌握主流机器学习模型的思路、基本数学原理与实践用法。”


而在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周骁看来,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基础的人工智能知识。她自2022年开设的“新文科人工智能导论”,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人工智能入门课程,课程中设置了“人工智能+X”研究课题,鼓励同学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锻炼交叉学科思维、发掘解决真实复杂研究问题的潜力。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为新闻学院研究生开设“人工智能概论”课程,图为周骁老师与学生合影。


在通识核心课中,中国人民大学设置实证与推理、科学与技术模块,开设“新文科人工智能跨学科思维与应用”“数智化社会”“新文科计算思维与方法”“数据思维”等22门课程,全部纳入校级“123”金课建设项目,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开课以来,已有超过12500人次学生修读。

“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课堂上,同学们学习具身传播理论中“身体感知”概念。


02

关注前沿:

一场知识探索的冒险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计算机将继续演进和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便利性与创新性兼具的技术。”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John E. Hopcroft如是说。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暑期学校期间,John E. Hopcroft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Chandrasekaran Mohan,为同学们了开设了“信息革命对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与“数据领域发展前景”等主题讲座,详细介绍了大数据、伪随机性、高维空间、人工智能、ImageNet、零知识证明、网络中的社区、估计的准确性、泛化、VC维度、量子计算和ChatGPT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高度关注的研究方向。

John E. Hopcroft在国际暑期学校授课。


“高等教育对AI的使用,不能局限于AI知识的传授和AI助教等辅助设施,而是要利用AI,帮助学生提升全方位的能力。发挥AI的无限可能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成为AI的主导者,进入到AI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通过具体场景化、研究型课程设计,让学生学习AI、了解AI、拥抱AI,驾驭AI。”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人工智能课程专题推进会上指出,要明确学校优势和发展路径,建设“AI+X”创新性研究课程,形成“人工智能+”学术群落,让智慧赋能、“AI+人文社科”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和文化标识。


“全校all in大模型,希望能够把AI应用于人大的每一个学科中,一起创造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文继荣在Sora主题AI学术思辨会中提出愿景。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举办AI知识竞答大赛。


“这是一场技术和哲思的双重盛宴,不仅使我认识到了AI时代无限的风险、挑战与机遇,也使我收获了大模型知识、跨学科思维。”一位参加了思辨会的学生在会后这样回忆。

2024年3月,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与教务处主办召开Sora主题AI学术思辨会,十余位教师“集体掐架”,现场学生爆满,好评如潮。


当前,“数字化引领高等教育未来”系列通识讲座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品牌项目,学校自2023年起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进展、学科交叉、伦理法律问题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畅谈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趋势与体系变革,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思考与实践。


2020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将“人工智能与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纳入理工学科大类部类核心课程,覆盖各年级近1000名本科生。作为人工智能专业教学的引领性课程,将“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相融合,帮助学生掌握运用人工智能和Python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人工智能感知与认知基础”课程作业中,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几名学生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多样AIGC技术,探索了云层流转的奥秘与动物形象的幻化融合,每一秒云朵的形状和色泽,都联想出一幅动物的生动画卷。将原始的云朵图片经由Segmegtation model和GPT-4产生Mask image与提示模板,最终一起送入Stable Diffusion模型,形成一幅云卷云舒、瞬息万变的最终画卷。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作业展示。


03

技术赋能:

一场培养模式的革新

博弈论定理如何证明?抽象代数习题答案是否正确?Lean助手来帮你!数学学院王善文老师带领明理创新实验室AI4Math科研创新团队搭建“Lean+”实践平台,开发了一套包括课程网站与线上实践平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集成Lean自学资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原理。研究团队发挥朋辈优势,打破学院和年级壁垒,由高年级同学领学,提高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团队还在探索推动Lean助手在教学中开展应用,探索该模式的大中协同育人,推动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明理书院研究团队开发Lean助手。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点,以书院为平台,打开学院和学段边界,打破先学原理再联系实际的传统教学模式,从真实应用场景出发,构建AI学习研究共同体,引导学生在实战实干中掌握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的雄心和创造的能力。”副校长冯仕政说道。

信息学院举办计算机学术节。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哪些风险?技术失控、数据安全和隐私、伦理和道德挑战……“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制”的课堂上,同学们正在激烈讨论。近年来面对人工智能对金融、新闻、商业决策、政府管理等等各行业带来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和专业主动布局,开设出“金融科技与金融普惠”“大数据审计”“算法新闻”等近80门“X+人工智能”课程。

新闻学院举办“人工智能想象塑造数字未来”主题明新讲坛。


“在技术变化的不确定中增强确定性,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教务处处长吴健谈到“STAR”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增强学生运用数据和多种技术手段的技能,引导学生更好应对数字化时代变革;在“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和优化中,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中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升级重组,帮助学生开拓技术视野、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反思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增强建设数字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和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主办“AI在人大,智启未来”系列通识讲座,文继荣教授首讲“大模型与大时代”。



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将坚持

“以人为本、以智赋能”理念

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

探索“人工智能+X”的

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为国家培养交叉学科领域的

人工智能开拓者

为全球思考并创造

“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教务处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文字:吕金蔚 龚奥

编辑:张晏慧 任瑾

图片:教务处 新闻学院 信息学院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明理书院

设计 责编:诗涵

中国人民大学
人大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