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或将迎来一场人口大迁徙?!
何来此说?
这主要是来自一份新的政策及其精神所指,下面就来聊一下。
7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主要提出4项重大行动、19项重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
其中,第一项重大行动就涉及到了农业人口转移为市民的事情,即: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6项任务,以及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
比如,在户籍改革方面提到: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城市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户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
简析:
这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是一个重磅炸弹,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上述计划明确提出,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并推行以常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与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
整体来看,国家在政策之中,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做了系统的部署,并首当其冲对户籍制度改革做了大手术,推出了“以经常居住地为落户”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以经常型的居住地来留人和锁人,最终实现新一轮的“人+户+地”合一的模式,其中的“地”指的是居住地,对“户籍”的本意做了变通——不再被原来的“户籍地”所局限,是一次很大的思维和模式的突破,简单来说,就是用居住地替代了原籍地,而将户口和人解放出来,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迁籍型的有效流动,进而去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讲白了,过往的户籍制度,在人户地这个三元结构中,用的是“以户籍地锁住人及其户口”的模式,现在新政策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改变为“以人和常住地,来实现户口的迁移和落地”,因此,突破以前的枷锁,从历史上看,这确实是一次非常大的变化和进步。
当然,在政策中,也说了一点,个别超大城市的此类落户情况行不通,其他则可以全部放开了,只要你想去,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了。
所以,在该政策中,提出了“以人为本”来推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大思路,实际上讲的就是要把“人”和“人口”真正解放初出来,而不要再栓死在以前的老思维上,也因此,在上述政策文件中,把深化户籍改革摆在了第一位,这就是其策略立定的核心基点和思想,不然,离开了这一基础,其他的内容都会缺乏根基,也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可以通过买房和上学、工作分配等方式,去我常住的城市落户哈,这也是一种落户的方式,这点没毛病,是一个个体类的主动形式,很常见,但其背后还是以往户籍模式驱动下的一个变化而已。
也即,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方式。
这跟主动优化调整户籍模式后的落户方式,其中的差异很大。
改变后,就变成了一个主动性的且被政策大面积支持和激励的行为,其中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你以前“要求城市”,要通过买房和工作分配等形式才能有条件落户到你心仪的城市,而现在就不这样了,已经反过来了——很多城市“要求你”,比如,“赶紧把户口落到我们这里来吧,只要你常常在这里工作就行,买不买房无所谓,你租的房子也型啊,我们热烈欢迎!”
这种感觉是不是不一样了,是不是很爽哈。
好了,这点先说到这里吧,有点绕,会把人搞晕。
弄懂了这些道理,或许大家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上述政策出台的真正原因了。
这就是——要实现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要解决人户地三元更有效匹配的基础问题,不然,基本会流变为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因为,户口,左边是人口,右边是城市,它是核心的锁扣和桥梁,不打通这个堵点,人城相望和相离,将依然是必然。
接下来,咱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
本轮新型城镇化,或将是最后一轮全国性的人口大迁徙吗?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对这个问题,业内也有一些朋友做了相应的观察和分析,但经仔细拜读后,综合起来,实际上,他们讲的人口迁徙可能出现的现象或结果,侧重于表象归纳、论证和推演,在底层性的思考上很少或几无可见,有一定的缺陷。
大家看了以后,可能会觉得有点虚。
当然,各有观点,才能百花齐放满园春,才是我们众多观察者要坚持的地方。
波哥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难度的,如简单视之,很容易有失偏颇,和被人诟病。
但是,自媒体嘛,没那么多讲究,直抒胸臆能自圆其说就行,各位都免不了俗。
以下就来掰扯一二,以供大咖们参考。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分解成三个小问题,如下:
● 是不是全国性的人口大迁徙?
● 是不是最后一次?
● 是不是前两个问题综合后的结果?
波哥看楼市独家分析认为:
◢ 第一个问题,就不甚成立
首先,全国性的话题,经不起推敲。
政策原文:
“(一)发展方向
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这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是有所偏重的,在落点的具体的区域上,重点考虑了城镇化潜力较大的区域,虽然讲了兼顾,但大家都知道,这个会更加难,大家应该都懂的。
另外,一些朋友比较乐观,可能认为这个政策一出,除上述7个区域之外的某些人口,就会汹涌而至,而到达这7个地方,这可能有点想多了。
比如,一个新疆人或贵州人,即使由于工作某些原因,你要他到安徽落户,可能会比较难。
即使是那些常在上述区域工作或生活的人群,目前引导他们有效落户,也没有那么简单。
详细的就不多去分析,其原因,你知道的。
总之,一句话,“全国性”的提法,值得商榷。
再者,人口迁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大规模的移动和安置等,但是,政策的意思并不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说的是那些已经经常在某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和常住的群体,可以不要为了在这样的城市落户再去操心了,政府和城市都欢迎。
但是这个说法,仍然是比较模糊的,到底是以一年还是三年即以上为准,还是其他,没有切实的标准,大家和各个城市只能自己看着办了。
因此,从这个维度来看,所谓的全国性,也是很有问题的,缺乏立足点和支撑点。
◢ 第二个问题,就更加有点搞笑了
言称其为“最后一次”,有点武断了。
因为,人口、城市等,一直在不断变化,这点从来就没有变过。
人口的迁徙,尤其是大规模的迁徙,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和问题,历史上的故事众多,大家可以去复习一下。
而,个别朋友如此简单断言,大家确实要给你竖起小拇指了。
比如,有观点是这样说的:
“对应发达国家城镇化80%数据,中国还有15%的提升空间,但需要的划重点的是:提升到70%以后,城镇化率将缓慢增长,所以这一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很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提升城镇化率,背后则对应的是人口的最后一次全国性大迁徙。”
不讲缺乏历史观这么厚重的东西,单从上述政策本身的内涵来看,也是很搞笑的一个观点:
比如,难道在上述7个区域外,未来人口的流动就不会往来其他更有活力的地方去了吗?
比如,随着趋势和经济等的不断发展变化,广大的中西部区域就不能吸引他人的眼光了吗?
等等
上述观点,参考了国际上的一些情况,其逻辑能自洽,但是,国内的发展模式,很多时候跟那些所谓的国际型逻辑相左,也即不能用所谓的普遍性去框死中国的路径和模式,不然,我们国家也不会变得像现在这么强大了。
不扯远了,一个情况足以佐证一下:
如果中西部产业不断和快速发展起来后,很快就会出现孔雀向中西部飞的情况,届时,你敢说这是中国人口的最后一次大迁徙吗?
所以,波哥建言:
不要简单地去抄西方的某些作业,我们会遵循和参考规律,但绝对不会盲从。
至此,字数有点多了,第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已经不言自明了,波哥也懒得去啰嗦了,此略。
写在最后:
经波哥看楼市思考,鉴于近期一些朋友对本文相关主旨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一些认识,在此表示感谢。
也因此,让大家有了更多的一些推敲和揣摩。
首先,在此再声明一下,大家各有角度和观点,非常正常,大家可以友善探讨,毕竟,真理越辩越明,波哥没有其他的意思哈,请勿它解。
就是一个简单的头脑风暴而已,不要想多了。
本文,仅从为什么和质疑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就不去人云亦云了,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仅此而已。
但是,我们的态度是:
“或许是最后一次全国性人口大迁徙”这个观点,波哥看楼市非常的不认同,其中的瑕疵较多,自思不明,有误导之嫌。
因为,《礼记·中庸》告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思维凌乱,没有坚守,看风就是雨,不可能把路走稳走好,如此罢了。
你以为然否?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