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汉提出了新中国宪法的价值在于保障人民权利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观点,认为人民的利益是国家一切措施的根据,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国家都要保护,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各自的职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比较详细的探讨。
“和我们现在走到哪儿就打开PPT不同,当时教学资源奇缺,连书籍都要从头写。没有合适的教材,赵崇汉教授就自己动手编写;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就四处去收集,把宪法学的知识一点点传授给学生。”说起几十年前的宪法宣传,张震说,“过去的教学和普法工作很辛苦,也很实在,至今我们仍受益。”
1982年,新宪法诞生。云贵川地区的宪法宣讲重任落在了王连昌等人的肩上。不论是工厂宿舍区,还是街头巷尾,王连昌经常就是带着一本法律宣传册,大声宣读法律条文,并作通俗解释。居民们拿着小板凳、摇着小扇子,这样就算是一次普法活动了。
“在宣讲过程中,我始终坚信,要让每一位听众真正理解宪法的内涵,就必须用最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去解读每一个章节、每一项条款。我要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宪法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条文,而是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交织、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王连昌回忆。
在这一时期,西南政法大学的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宪法修改的讨论,纷纷撰写论文,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修宪建议,为宪法的完善贡献了独特的重庆力量。
▲11月30日,张震在广东省人大和广东省法学会主办的宪法日专题座谈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从那之后,张震便踏上了不知疲倦的普法之路,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在普法过程中,张震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有一次他前往农村开展宪法宣讲,起初村民们对宪法兴趣寥寥,认为宪法与自己的农耕生活毫无关联。张震见状,迅速调整策略,他以农村常见的事务为切入点,提及村里的选举流程、土地承包政策等,生动地向村民们讲解这些事务背后的宪法依据。渐渐地,村民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提出心中的疑问,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来源 | 重庆日报、网信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