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历年实践,重庆以其独特的立法实践,不断书写着创新与发展的篇章。从早期立法权的逐步演进,到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开创性立法,重庆在创制性立法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成为推动区域法治建设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
1980年,新成立的四川省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首次常委会会议,开启了艰辛的立法探索之旅。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重庆立法工作者凭借无畏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逐步积累经验,为后续发展积聚力量。
1982年,地方组织法修订,重庆迎来了 “半个立法权”,这一变革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重庆立法发展的希望之光,使其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1987年,重庆创造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重庆市行政诉讼暂行规定》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成为全国首个 “民告官” 地方性法规。这一创举在当时的法治环境下犹如一声惊雷,为地方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开辟了先河,尽管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全国实施后该规定完成使命,但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后续立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镇中社区第十一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中心投票站,选民正在投票。通讯员 孙凯芳 摄/视觉重庆
1997年重庆直辖,这一历史机遇赋予了重庆完整的地方立法权。市人大常委会迅速确立“移植与制定并行、急需优先立法”方针,开启了大规模构建地方立法体系的征程。
时至今日,重庆立法工作从未停歇,2024年更是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重大改革任务,计划开展116个立法项目,持续展现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姿态。
“重庆通过这一条例,率先在制度层面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旨在激发工业设计创新活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条例的出台,是重庆在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关键举措,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法治动力。
▲重庆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现场。记者 白麟 摄
在文化领域,川渝两地共同创造了一项具有全国开创性的成果。自2024年9月1日起,《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和《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这是全国文化领域首次跨省协同立法的成功实践。川剧作为川渝两地共同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协同立法为川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开启了川剧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外籍人士参观市川剧院。尹建红 摄
同时,川渝两地在多个领域广泛开展协同立法,不断拓展创制性立法的广度和深度。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协同立法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有力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为守护一江碧水提供了共同遵循,实现了生态保护的区域协同共治。两地在铁路安全管理、法律援助、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等方面的协同立法工作,也在不断提升区域治理效能,为两地民众带来更多福祉,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法治样板。
▲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受访者供图
“网络安全原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如果网络一旦被破坏,那将会造成一个城市的瘫痪。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说是技术与法律融合的安全卫士,成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力量。”郭亮说,安法学院培养的学生既要精通网络技术,又要深谙法律知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郭亮介绍,网络安全卫士们的技术就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面对网络谣言、诈骗、信息污染等日益复杂的网络乱象时,这些“攻防一体”的网络安全卫士可以通过堵住bug、防止入侵等维度维护网络安全,确保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
▲郭亮带领学生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调研法治建设。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错误,现在各种良莠不齐的电子数据投喂到人工智能中,导致人工智能产生错误的答案。”郭亮说。
安法学院针对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问题,如数据质量影响人工智能决策准确性等,积极开展研究。开发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的安全、可靠应用,学院为网络立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这不仅有助于完善网络法治体系,填补相关法律空白,还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重庆立法工作在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以其坚实的步伐、创新的举措和积极的协同精神,在地方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重庆将继续深化立法实践,以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来源 | 重庆日报、网信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