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康复 远离误区
脑卒中患者心理“误区”科普
温馨提示
脑卒中患者心理九大“误区”
误区一、脑出血没吸收,不能康复
1
解答: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即可开始早期床旁康复治疗。早期对患者给予正确的被动活动、电刺激等瘫痪肢体的刺激,能增强中枢神经的感觉输入,促进中枢间感觉与运动,感觉及皮层功能的联系,防止病情加重。
误区二、肢体还能活动不需康复
2
解答:Brunnstrom将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分为6个阶段。任何低于正常功能的阶段都是需要康复介入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治疗目标,我们要按着不同的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的训练和指导,以达到最佳的恢复目的。且脑血管病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不仅会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还会引起躯体感觉、吞咽、言语、二便以及患者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这些都是康复治疗的对象。
误区三、早期应静养,后期再康复
3
解答:脑血管病的最佳康复治疗时期是病后3个月内,可适当延长到6个月,如病后1年才开始康复治疗,大多治疗效果欠佳,且患者多已存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较多的异常运动姿势,不易纠正。
误区四、能走就行,不需好看
4
解答:很多家属认为只要患者最终能独自行走,不需家属贴身照料即可,步态是否好看没意义。实际上,步态纠正的好坏,直接意味着患者的整体功能的恢复程度。举个例子,一个单侧下肢拖行的患者,即便上肢功能再好,他是没有办法抱着重物爬坡的,重物打破了他原有建立的异常平衡状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就受到了局限。
误区五、康复治疗太慢,久不见效
5
解答:脑血管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肢体的运动异常,使人丧失了正常的运动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异常、原始的运动模式,康复治疗是一个使不能到能,化异常到正常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治疗时期。实际上,凡规范治疗的患者,在治疗5-7天以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误区六、锻炼就是康复
6
解答: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更强调正确的训练方式,错误的训练会导致“误用综合征”、“废用综合征”和“过用综合征”,造成预后不佳,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产生并发症。锻炼、按摩更不等于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属于医学范畴,有着独立的诊断、评价、治疗体系和方法,正确的康复训练方式才能确保脑血管病患者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
误区七、过早开始力量训练
7
解答:临床工作中常见偏瘫患者盲目的开始力量训练,如早期一味训练上肢拉力、手的握力、下肢抬腿,或早期架着患者行走,结果加重了肢体的痉挛模式,造成肩下垂、髋上提、上肢挎蓝状、下肢划圈步态,使患者整个恢复过程停滞在痉挛期不能再进步,严重影响疾病本身的恢复潜能。实际上,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瘫痪,并非肌力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运动模式的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远远不能满足肢体功能恢复的需要,过早或过晚的开始肌肉力量的训练都是不对的。
误区八、追求神药吃上就好
8
解答:脑血管病患者或家属总致力于寻找一种灵丹妙药来改善残存的功能障碍,使患者轻松的得到恢复。现实中美好的愿望和结局都是不懈的功能训练才实现的。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疗尚无有效药物,康复训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
误区九、患者拒绝治疗
9
解答:脑血管病本身会引起患者情志的变化,如强哭、强笑、淡漠,另外脑血管病致残率高,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否认、怨恨,不接受或拒绝治疗,但此时家属更不应该放弃康复治疗。事实上,随着康复治疗的介入,患者病情的好转,以及患者与康复人员的接触,患者的情绪和心理也会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脑血管病的康复也包括心理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要想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定要遵循早期开始,全面评估,综合、科学治疗,患者主动参与,循序渐进进行的原则。勿因认识不当阻碍了您的康复进程!
扫码关注
急救电话
6855555
来源:凌源凌钢医院宣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