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夏秋时节,蚊虫凶猛
发现小虫,屏气凝神,抬起手,啪!
相信你我都曾这样做过
然而,杭州一男子却差点毁了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日,杭州一男子睡梦中感觉被蚊虫叮咬,迷迷糊糊中随手一拍。结果第二天早上,该男子就发现自己脖子后面出现了大片水泡和类似烧伤的创口,又疼又痒、灼热难耐,立即前往医院诊疗,医生诊断为,他被隐翅虫所伤。
隐翅虫是什么?为何这么大攻击性?该如何识别和预防隐翅虫带来的伤害呢?
隐翅虫是一种细长、体小的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因常态下翅膀不可见而得名,故称之为“隐翅虫”。
绝大多数隐翅虫生活在地表栖息于落叶之间,白天在潮湿的菜地、草地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每年春夏繁殖较快,寿命可达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从初夏到末秋均可见隐翅虫的身影。
隐翅虫本身并不会蜇人,但是其体内含有大量毒素,且毒液的pH值约为1至2之间。要知道,浓硫酸的pH值通常在0至2之间,也就是说,隐翅虫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飞行浓硫酸罐”。
一旦皮肤接触到隐翅虫体内的毒素后,通常会出现疼痛、灼痒、片状水肿、红斑、脓包等症状,并且随着毒液在皮肤表面的流动、溅射,创伤面还可能呈现条索状、斑片状、点状或混合状,并引起隐翅虫皮炎。
处理不当轻则留疤、毁容,重则会导致皮肤溃烂进而出现感染、发热、头昏、头痛等现象。
该如何识别隐翅虫呢?
隐翅虫一般体长在0.6厘米到1厘米之间,身体修长,头尾黑色,胸部和腹部为红棕色。
一旦发现隐翅虫该怎么办?
如果在室内发现隐翅虫,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使用胶带或纸巾包裹住隐翅虫再丢到室外。
如果发现隐翅虫在皮肤上爬行或停留,千万不要用手拍打,正确的做法是吹开或者晃动身体把它甩开,之后要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清洗接触过的皮肤。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隐翅虫?
在家庭生活中,应对门窗做好防蚊虫处理,定期除虫,如果前往室外,尤其是公园、草地、池塘等蚊虫较多的区域,应穿长袖衣裤,并携带驱蚊用品。
除了隐翅虫之外,小编也特别提醒,蜱虫、毒蛇等也应重点防护。
蜱虫
被蜱虫叮咬者有可能会被传染上各种疾病,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蜱虫叮咬时,绝大多数被叮咬者毫无感觉,直到出现麻木、疼痛、僵硬的感觉时才能发现。因此一旦发现它,万不可强行拔出,会造成蜱虫口器断落在皮肤内引起进一步过敏或炎症反应。
被蜱虫叮咬后,应及时就医,并可使用随身携带的护肤品等油性物品包裹住患处致蜱虫缺氧,它会自行脱落,清洗伤口后,还应尽早就医。
毒蛇
一旦被蛇咬伤第一时间应立即拨打120,并迅速拍摄下蛇以及受伤部位的图片,方便医生辨别蛇是否有毒并根据毒性种类使用血清。
由于蛇的毒素绝大多数存在于血液中,所以被蛇咬伤,千万不可进行剧烈运动,这会加快血液循环,加重中毒症状。
如果蛇咬伤的是手指、脚趾等部位,应在近心端缚扎,松紧程度约为能够容纳一指左右,每2至3小时要适当松开几分钟,恢复血液循环,避免局部组织坏死。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用嘴把蛇毒吸出来”等桥段,千万不可模仿学习。口腔黏膜会吸收毒素,造成施救者中毒,正确做法是挤压或者负压抽吸的方式将毒素、脓血抽出。
要点速览
隐翅虫揭秘:毒性强,识别预防是关键。隐翅虫是一种细长、体小的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从初夏到末秋均可见隐翅虫的身影。
隐翅虫本身并不会蜇人,但是其体内含有大量毒素,所以千万不要用手拍打,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护。
来源 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