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总喜欢以坐公交和地铁的方式认识这座城市。
沿着既定线路,看各色店铺如铆钉般钉入大街小巷,从车流和广告牌中露出,让人时不时眼前一亮,也不禁会对店铺与街道充满好奇。
说实在的,在爱乌及乌一年的时间里,我从 CityWalk 里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乌鲁木齐,与这座城市从“不太熟”变成“很熟了”。
米肠子面肺子堆叠,重磅碳水混合着一口乌苏把新疆滋味吃进肚里,和田街是美味的;
串联校舍、满载青春回忆,既好逛又好吃的团结路是可爱的;
南北疆特色汇集,南疆风情与北疆文化并存的延安路是多元的……
还有些街巷名不见经传,但举足轻重,悄然生长。
这次我们就去——克西街。
前几个月,在探索城市新去处与好物时,我先后四次去往克西街,偶然发现很多新店开在克西街东边原老门面房的位置。
这一片原是汽车配件店集中区域,高架桥修起来后,汽车配件店逐渐关闭,就自然变成了一排无人经营的门面,而这些新店铺,也先后选择在这里落地。
克西街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听听主理人们怎么说。
站在店门前下意识念了一下店名:“哦吼~”嗯!这很新疆!
不加多余装饰的门头通透敞亮,装修风格也是化繁为简,大面积的米白色加上少量红色点缀,温和中又带一点俏皮,每一处红色都出现得恰到好处。
点了一杯顾客都爱的乍见之欢,入口酸甜,回味略苦,树莓山楂和香水柠檬的加入让人一口惊艳,确实“咖如其名”。
边喝边与主理人阿沐聊了聊。谈论起关于开店细节时,阿沐难掩笑意。用阿沐的话说,一方面,实现了自己和好友君君都想开店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从原本工作的焦虑和内耗中跳出来,去去班味儿。
“说实话,最直接的原因是房租低。”在阿沐和君君辗转多处后,被商业街区高达 10 万的租金劝退,这里一年 2 万低价的房租让两人心动不已,加之附带地下室,在幻想过能在地下室看电影后,更加坚定了把店开在这里的想法。
小店一块一块完成搭建,两人从前的梦想一点一点实现,对于阿沐和君君来说,是当下让她们最幸福的事。
“在车来人往的地方,为大家提供一个发呆、看书、说话的地方也挺好的。”阿沐说。
卷毛复古商店以前开在新市区海岛与浪院子里,考虑到店面升级与品类风格更换,主理人樊凡和画画打算另寻一处新地方。
“最早一批来这条街开店的朋友和我们都挺熟的,知道我们有搬店的打算,就邀请我们来这边试试。”画画说。
看过聊过后,这条街道与两人想要做成一家社区店铺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她们来说,这条街给喜欢不同风格和有不同爱好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
上下两层的格局设计,让各种大小物件有了更多呈现方式。“我和樊凡喜欢的风格不一样,但又都想把这些好看好玩的带给大家,所以店里风格比较多,款式种类也齐全。”
巴伐利亚、嬉皮士、y2k、夏威夷度假风、西部流浪等风格的古着、配饰、挂件都有,地下室专门设置了一块打卡区域,还有不少画画自己做的孤品首饰可以淘到。
说来也巧,在海岛与浪时,dangdang 家与卷毛家是邻居,原先的 CM.CAFE 咖啡店开得久了,想要发展一家新店,就搬来了这里。
“来这边有好多熟悉的朋友,年轻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把这里发展成一个轻松潮流的聚集地,我觉得也蛮不错。”主理人 Oase 说。
淡蓝与淡黄色的调调,角落里的挂画、小花别出心裁,让人长时间待着也很舒服。
产品品类上,保留了一些 CM.CAFE 经典好喝的款,新增了特调咖啡。目前店里以咖啡与艺术家手作、插画、展览为主。
喝了一款这家店独有的椰子糖。用椰子水打底,浓缩咖啡液与淡奶油混合,既有咖啡的醇香,又有椰子的清香,奶油味也不会抢了风头。
有云南、西藏等地的特色文创产品,还有艺术家寄售作品。看过了价格,艺术品小物件们几块到几十块钱不等,很适合边喝咖啡边挑些喜欢的好物。
9 月 28 日起,店里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流浪猫主题摄影展,免费开放,国庆将至,可以来逛逛。
从卷毛家出来已经快晚上十一点,佛系的年轻主理人们早早关闭店铺,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往前走,一面痛仰的旗帜出现在眼前。
黑暗的街道上一束光打来,吸引我走进店里。
昏黄的灯光照在墙壁,到处都是手写歌词与标语,摇滚元素满满,主理人十一与苗苗正在悠闲交谈。
两人从西安和山东奔赴千里而来,为何选择把店开在克西街?
“有新疆大学、工程学院和新疆农大三所高校在周边,年轻的消费群体聚集在一起,让我觉得很方便。”十一说。
因为自己本身喜欢摇滚和鸡尾酒文化,但又不想把店开得很商业,也不想给年轻的消费群体太大消费压力,十一告诉我,他想做出一家生活化和个性化兼具的小酒吧。
“‘草东’‘痛仰’、回春丹、橘子海……这些都是我收集到的亲签。”说起摇滚,十一如数家珍,向我展示他的“宝藏区域”。
每周五、周六、周天的 22:00 到凌晨 1:00,店里有吉他乐手演奏,平时也不乏有顾客自发坐在一起弹唱。
始建于 1994 年的北园春市场,是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规模较大的农贸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作为乌鲁木齐市的重点“菜篮子”工程,它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随着城市发展,2019 年 8 月,老北园春市场完成搬迁更新,大部分商户也都从老北园春搬至新北园春市场。
摊位上牛筋和羊肚高高摞起,孙明和与侄子藏在堆叠的货品中忙活。
见我过来,孙明和招呼:“要点啥?牛羊杂、水产都有!”我接着他的话问:“店开了多久了啊叔!”
“今年整整 30 年了。”
孙明和 18 岁时从老家安徽阜阳来到乌鲁木齐,刚来时尝试过各种营生,一直到北园春市场开业,就在市场里开始卖货,到 2019 年市场搬迁也跟着一起搬来新北园春。
孙明和告诉我,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硬件设施好了起来,市场修缮得工整,顾客朋友爱来,作为商家的他们也高兴。
每天从屠宰场运来牛羊杂,水发货要分类切分成小块……几十年如一日,孙明和卖肉、菜、生活用品……从没离开过北园春市场,这里仿佛是他的第二个家。
即便在与我说话,孙明和也并没有放慢干活的速度。“手底下不能停,明天还有定好的 200 公斤货,得提前为明天做准备。”他说。
全家人共同经营一家水产店,李姐负责售卖和切配,父亲帮忙打下手,爱人送货,分工明确,小店经营得井井有条。
同样作为从老北园春搬来新北园春的商户,李姐一家在北园春已有 22 年。
凌晨两点出摊,下午五点收摊,平均每天卖 300 公斤左右的淡水鱼,常有草鱼、鲤鱼、花鲢、梭边鱼等品种,供应各大餐厅和周边居民。
“忙一些生意就好一些,累点也值了。”记账、杀鱼、去鳞、切割,李姐娴熟地处理每一单顾客的产品。
生意好的时候,还要从其他地方再调货。李姐告诉我,市场里产品区域集中、种类齐全,这对商户和居民来说都很方便。
不同于尝试性创业,吴姐家里从前做各类市场批发的活,从四川来到新疆后又干起了老本行。
1993 年来到新疆,彼时的乌鲁木齐,综合性农贸市场并不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吴姐一家瞄准刚刚建好的北园春,成为最早一批入驻北园春市场的商户。
早上五点,吴姐的货供往各类餐厅、集体食堂,留好批发和零售的量,等待清晨第一批顾客的光临。
螃蟹、黄鳝、龙虾个个活蹦乱跳,不少在摊位前驻足的顾客都被这样一分新鲜吸引。
说起这里的变化,吴姐摆摆手,“没什么变化,周围邻居商户都是老熟人,顾客也是老朋友,市场里还是每天热热闹闹的。”
与吴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一波又一波的顾客将我包围,吴姐又沉浸在自己的海鲜世界里去了。
说起刘叔与新疆的渊源,用“三进三出”来形容最为贴切。
从老家河南商丘来到新疆,因为不适应气候,来了又回,反反复复历经三次,最终在老北园春市场做起了干鲜果生意。
2002 年,在市场干了两年后,刘叔在北园春扎了根,也把家安在了新疆。
从以前讲到现在,刘叔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变化太大了,真的太大了!”
新市场开始使用以后,规模更大、种类更全。“顾客进出市场都有专门的通道,市场里井然有序的,看着就让人心情好。”
刘叔告诉我,市场里商户的产品价格透明,有控价保价机制,所以来的本地人和周边居民也多。
克拉玛依西街,东与西北路相交,西至骑马山路,由东向西,连接高校、医院、商圈、农贸市场,在这条街之上的高架桥,也常年忙碌。
每天早晨八点开始,一直到上午十二点是克西街最忙碌的时间。
过街天桥上的行人你来我往,赶完早市的人提着买好的“早货”回家,在露天理发店理发的奶奶安静等待新造型,商贩们瞅准时机,赶在规定时间内卖力吆喝,让货品多卖一些,我眼中的克西街,悠闲又热闹。
这条街上还有什么?
漫步克西街,有一处绕不开的地方是新疆大学(友好校区)。
9 月 21 日,新疆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在红湖校区举行,全校师生共同庆祝新疆大学百岁生日。
如今的新疆大学是什么样?我在家属院门口与周同学聊了聊。
“庆祝建校 100 周年的时候,虽然没有去博达校区参加庆典,但我们友好校区也举行了欢庆仪式,大家一起分食校庆蛋糕,对了!我们学校的食堂超好吃!”说着,周同学打开自己拍到的食堂饭给我看。
在校三年,对周同学来说,学校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最直观的是学校宿舍、图书馆里的硬件设施,床铺换新,图书馆设备更新。
关于这条街的记忆,休息时出来觅食,每晚伴着车声入睡好像已是习以为常,但更多的是快乐与热闹。
新疆大学静静伫立在克西街,见证一批又一批像周同学一样青年学子的成长。
我是错过饭点来这家的,沿克西街进入小巷子,一路上跟着“洋洋煲仔”的指示牌到达。
1998 年开业的小店,在友好巷扎根了 25 年,去年六月,举店搬迁至克西街。
位置换了,但不变的是记忆中的味道。
稻香肉是顾客来他家的首选。用稻草捆住肉块慢炖 3-4 小时,肉块呈东坡肉的质感,稻香味浸入肉块的每个缝隙,鸡蛋更是卤香十足。
按照老板推荐的吃法试了试,把菜汤浇在米饭里,米香和鲜甜的汤汁香味一起迸出,真正诠释了什么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下午过后,也就到了店里的上客时段。“去年刚搬来时,店里的新顾客多,时间久了,新顾客变成回头客,现在也都是老顾客了!”老板朱卫平说。
这家低调的小店,从新疆博物馆旁搬至克西街,已经在这里 6 年。
一门之隔,屋外是熙攘的车辆与人流,屋内是主理人加甫静心创作的一片小天地,颇有闹中取静的氛围。
加甫是来自新疆巴州的蒙古族,因为热爱绘画与传统工艺品,就在乌鲁木齐开了自己的皮具工艺品店。
不大的空间里摆放了满满当当的皮具和包包,我只认出了个别采用皮雕工艺制成的产品,还有些不曾见过、叫不上名字的工艺,加甫耐心为我讲解。
在加甫的作品里,他将皮雕和烙画结合,制作出的画面,既有皮雕的立体感,又有烙画的生动感。
不管是经典的蒙古族图腾与纹样,还是现在流行的雕刻纹样,来图和样式都可以在这里定制。
周边新晋小店越来越多,原本打算房租到期后就离开的加甫,也因为越来越热闹的氛围陷入犹豫中。
//
乌鲁木齐的街巷多元繁茂,而克西街是一条正在生长的街。
废旧的汽配店被年轻人们盘活,经典老店被食客们养得闲适迷人,又新又旧的它,似乎有着多种可能。
离开克西街时已是傍晚,新晋小馆子点亮一盏明灯吸引爱探索的人们,老店扎根在角落依旧稳健,一路沿着车声隆隆,又长出了好多宝藏。
你对克西街有什么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