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并发表“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十周年、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两周年。又值第四十个教师节,校友总会联合相关学院特别推出系列首届公费师范生校友回访。十三年过去,他们扎根云南、广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的教育一线,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本期,让我们一起聆听从数学科学学院走出的首届公费师范生苟晓龙、殷大禄、康后娟、朱毅、刘超、李乾春、崔雷、陈美莲、蔺书琴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奋斗与激情。
一
肩负责任,善始善终
苟晓龙
宝鸡市渭滨区教育体育局
师者且将心血汗水育良材,学子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作为首批公费师范生,目前在宝鸡市渭滨区教育体育局任职的苟晓龙经历了从高中老师到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转变,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恪尽职守,努力践行师大人对于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谈及在北师大的求学生活,苟晓龙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回忆道:北师大老师们对教学的热爱、对教育的重视、对学生的关心,以及丰富的校园活动、各类大咖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融,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苟晓龙在学习及工作期间始终追求卓越,对每一件事情都全力以赴,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不断积累知识与技能,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做教师时,苟晓龙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教学技能的精进,而是致力于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位能够深刻影响孩子成长轨迹,为其人生奠定坚实基石,真正引领他们迈向更广阔未来的灵魂工程师。在数学课堂中,苟晓龙不但要理解孩子对数学的独特思考方式,更要洞悉每个孩子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动态。小到孩子在课堂里的细微情绪和情感需要,大到党、国家和社会对于优秀人才标准的宏观考量和需求,都是他要关注到的。苟晓龙说:“要脚踏实地,知道数学和学生;要抬头看天,知道党、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苟晓龙认为,要承担好教师的角色,不仅要保持对人的充分尊重,还要保持一份学习的热忱,不断的去反思自己,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坚持求索,时刻反思,对生活、工作充满激情。
苟晓龙嘱咐公费师范生学弟学妹:“你们将从事的是一份使命崇高而重要的工作。这份事业做好,造福人的一生;做得不好或者不努力做,可能会带来很多遗憾。所以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去努力学习,去追求成长,这是当前最重的责任!”
苟晓龙
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殷大禄
贵州省实验中学
康后娟
贵阳市第一中学
“教育之道,身先行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贵州省实验中学任教的殷大禄坚守从教初心,于三尺讲台,绽放自己的教学风采。
追溯到2007年,那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位“未来教师”的心田。殷大禄满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进入了北师大校园。他仍记得入学那天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学校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母校总不会忘记我。” 回溯求学岁月,殷大禄深感母校赋予的是融入血脉、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数科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厚的学科积淀,都令他倍感自豪。陈木法院士的讲座,郑学安、张英伯、曹一鸣、李建华等多位大师的课堂,时至今日仍让他印象深刻。校园文化的熏陶、师长的教诲如同一粒种子,深植于他的心中,生根发芽而后郁郁葱葱,成为他日后教书育人之路的一片荫萌,让他觉得“求学无悔,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无悔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
殷大禄感慨,“在成为一名教师后,更能深刻体会母校对学子的培养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一种综合全面的素质提升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浸润。”在教学实践中,他认为,“只有不断积累能量,不断提升自己,汲取新知识,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听其道,从其业’。”在教学方法上,殷大禄倡导思考和实践并重,反对简单的公式背诵,他的理念是“让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表达成为一种习惯”,强调要让数学在课堂上“发生”,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培养核心素养。
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殷大禄展现出了教育者应有的包容和智慧。他曾遇到数学天赋极高的学生,面对学生的提问,他坦诚自己的不足,并与学生一同学习和进步。这种教学相长的方法和谦逊进取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作为班主任,殷大禄将心比心,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努力营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尊重和理解中成长。
殷大禄对即将踏上教育之路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了自己的期许:“内心要笃定,早做准备,积极争取每一个机会。”他相信,只要每一位公费师范生都能有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教育的火把就会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照亮祖国的未来。
殷大禄
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无畏的闯劲,康后娟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贵阳市第一中学的一名教师。面对这条既神圣又充满未知的教育之路,她深知其间的风雨兼程与不易,但未曾有过丝毫退缩。在与学生的碰撞和交流中,康后娟不断思索,“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她也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康后娟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灵魂的归宿。“身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诚然,教书育人之路不乏辛劳,但这份职业赋予我的,远超过一份职业的意义,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抚慰与滋养。”在教学过程中,康后娟也曾面临过挑战和困惑,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她认为:“你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反馈,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提供的。它满足了你的心理需求,这种回馈是无限的。” 在她看来,学生的认可与喜爱,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与鼓励。这种来自心灵的回馈,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她的心田,让她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自信。
康后娟
三
以身作则,引领成长
朱毅
贵阳一中
刘超
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在贵阳一中担任数学老师的朱毅曾多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微课比赛一等奖,他敬业务实的态度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如同细水长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也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
在北师大求学期间,朱毅就深受张英伯教授等一批优秀教师的影响。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其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追求。朱毅回忆道:“在北师大,有很多尽职尽责的老师都带给我们这样的影响和感受。”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成为他从教路上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我们要清楚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作为教师,除了教授学科知识,还要承担育人的任务。”在朱毅看来,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成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朱毅
于北师大就读时,刘超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班主任老师、同窗好友都如同家人一般。在成为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的一名教师后,他将这份在北师大收获的温暖和教育理念转化为对学生的关怀与教诲,在实践中彰显“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真谛。
刘超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面对学生的困惑与错误,他从不急于直接给出答案或批评,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寻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他提到:“我通常不会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他们造成的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以及对待学生严谨与关爱并重的态度,正是他在北师大的所感、所获。
作为教育者,刘超深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时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刘超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更被自己老师的优秀品质所感染鼓舞,纷纷以他为榜样,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刘超
四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李乾春
贵阳九中
师者,传道以启智慧,授业以育英才,解惑以明心志。李乾春毕业后返回家乡在贵阳九中任教,开启了自己的教书育人生涯。经过多年历练,李乾春褪去新教师的青涩,逐渐“羽翼丰满”。
这些年,李乾春始终致力于让数学课焕发活力与趣味。在教学设计上,她精心策划课程结构,巧妙融入丰富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同时,她巧妙地在教学各环节中穿插一系列逻辑严谨、引人入胜的问题链,持续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探索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除此以外,李乾春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她坚持民主治理,让孩子成为班级的主人,同时通过分组以及设立组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李乾春也一直坚持着教学相长的观念,“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学生的成长会不自觉地成为推动老师自我提升与成长的强大动力。”在日常带班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从李老师这里学习知识,李乾春也会因为学生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享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回忆起在数学科学学院念书的那段经历,李乾春对张英伯教授的高等代数课的印象十分深刻。她在张英伯教授的身上感受到了北师大教师求真务实、育人不倦的精神。正是这份精神的熏陶与激励,使得李乾春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坚持同样的信念与追求,身体力行地传承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能将个人的成长、发展、志向与对国家的责任使命紧密相连,在李乾春看来是一件荣幸的事。她认为,公费师范生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之责,更需展现出更为坚定的担当精神,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的召唤,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乾春寄语公费师范生的师弟师妹,“学弟学妹们,你们既然选择了公费师范生,那一定都是立志于长期从教甚至终身从教的有志青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希望你们能始终怀揣对教育的初心使命,坚定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之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李乾春
五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崔雷
昆一中西山学校
大学四年中,崔雷最为难忘的经历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在顺利通过英语能力考核后,他与室友一同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负责接待外国友人及其家属,为他们解决餐食、住宿等生活问题。这段宝贵的志愿经历,不仅锻炼了崔雷待人接物的能力,更让他见证了中国举办的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事,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与荣耀。
毕业后,崔雷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来到昆一中西山学校任教。从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磨砺成长为一个“老手”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探索。在军训期间,他就树立好班规并要求同学严格执行,肃清班级风气。在师徒结对中,他虚心向资深教师学习,不仅汲取了备课与授课的宝贵经验,还就班级管理、家长与学生沟通等技巧向老班主任求教。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崔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能够灵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他擅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倾听与沟通,努力将传统的“命令与服从”式师生关系转变为更加和谐、平等的“亦师亦友”关系。
为了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高效性,崔雷认为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备课,透彻研究教材、教辅与课件,合理分配使用,确保课堂的高效性,要积极借用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丰富课堂,提升生动性。与此同时,课后的思考、反馈与改进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比如:学生学到了什么?落实的如何?做到作业点对点处理,面对面交流。
崔雷提到,“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会针对分析,建立成长手册,帮助其突破薄弱科目。面对具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会调查走访,了解具体情况,借助学生亲近的家人,加强沟通,家校合作,有效缓解心理问题。在他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同样的希望。
公费师范生的身份,崔雷认为即“特别”又“不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响应国家号召,肩负使命,这对于致力于成为人民教师的他们是一件幸福的事;“不特别”之处在于无论身份如何,公费师范生首先是一名普通教师,要认真谦逊,不忘初心,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崔雷祝福在读的师弟师妹们:“做一名人民教师,路还很长,要好好学习,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崔雷
六
启智润心,播种希望
陈美莲
曲靖一中
蔺书琴
昆明市第一中学
时间回到2007年,陈美莲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迈入了北师大的知识殿堂。四载年华,犹如清澈的山间清泉,浸润着她的心田。铭记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陈美莲前往她的母校曲靖一中任教。在课堂上,陈美莲用生动的案例与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简单易懂。在她看来,“数学中的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公式,都是生活哲理的隐喻,用这样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面对课程改革的浪潮,陈美莲埋首于备课与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与讲座,与同行们深入交流,力求将每一堂课都打磨得尽善尽美。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她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从不言败,始终坚信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磨砺。
在陈美莲的努力下,她的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找到了自信与乐趣。许多学生在她的鼓励引导下,勇敢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她的每一份付出与努力,都在悄然改变着学生们的未来,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陈美莲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对蔺书琴而言,大学时光,是成长与收获的四年,也是从教理想的种子破土萌芽、茁壮生长的四年。
大学期间,作为班长的蔺书琴积极创新活动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热情,无论是北戴河之行还是包饺子活动,都让同学们在班集体中找到了家的氛围,自己的综合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提起张英伯教授,蔺书琴感慨万千,至今仍经常回想到她弯着腰,即使累得满头大汗,还是坚持用粉笔做板书,用心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画面,“张英伯教授曾经告诉我们,她在北师大学习的四年中,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甚至不知道颐和园在哪里。” 正是昔日恩师们对知识的渴求与专注、对教学的敬业与热爱,为蔺书琴树立了人生的坐标。
在蔺书琴看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招数”,盲目模仿反而会失去自我。在逐年教学经验的累积中,蔺书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经常将数学题与游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她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以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让互动式教学成为常态,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自主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同时培养他们不畏难的精神和求真的品质。”
做一个聆听者,对教师而言,是素质要求,也是成长的渠道。“用心聆听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用心聆听同行,见贤思齐,汲取力量,推动自我不断进步。”教学相长的路上,蔺书琴不断前行,留下自己踏实的足迹。
蔺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