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不要揣测别人的心思”

学术   2024-12-13 22:07   湖北  


“他那句话什么意思?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我刚刚是不是说错话了?我就觉得他在故意针对我!”


你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是否会出现类似于上述的心境?


在沉浸于这些想象和揣测中时,自我就会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因为当这些揣测在心中浮现时,对关系的担忧与焦虑也会升起,于是只要是人交往,就会不断地去揣测对方的一言一行。


譬如,只要对方的表情与行为稍微有些不悦,内心就会像过山车一样,那种焦虑,担忧与顾虑万分的感受,就会立马让情绪跌到谷底。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对方并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责怪自己,但即便是如此,对自我的批评剧情却已经在内心中上演了无数次。


就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说的“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评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而且这种习惯揣测别人心思的惯性思维思维,都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下意识去揣测别人的心思?



过度地揣测别人的心思,

其实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不认可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存在的基本稳定感。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可,或者是感知的不够深,就会影响到这个人存在的基本安全感。


而过度地揣测别人的心思,其实就是对自我价值感的不认可,他会觉得正是我自身的不够优秀,不够完美,所以在做任何事情时时都无法获得认可。


而且无论是做不做任何事情,都会陷入一种矛盾之中,譬如,做了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做又会觉得自己无能,总之自我就会陷入一种特别拧巴的心理。


但事实上自我之所以会这么不自信,实际上是跟自我认同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对自我价值感不稳定,不确定时,你在做任何事情时,你都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到底做到好不好,对不对,到底有没有价值。


于是,这时候自我就会特别在意外界中的反馈,如,别人的回应,别人的认可,交往过程中是否积极,心思会变得特别敏感,会特别在意外界的一切风吹草动,稍有不对,就会直接上升到自我价值的高与低。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总是寄希望于外界的反馈,他也必然会陷入自我设置的情绪陷阱之中。


这是因为当你将自我价值感的归属交于外界时,必定接收到的反馈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想要摆脱对他人揣测的心思,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认可,不在让自己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括号左中括号




过度的揣测,

会让你陷入敌意的想象游戏


当你在脑子里不断地揣测别人的一言一行时,是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敌意的想象游戏中。


而在这个游戏之中,你误以为对方也参加了这个游戏,事实上在这场角色的对决之中,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其实都是你自己,这也就是说全都是自己在自导自演而已。


譬如,对方生气了,你会觉得对方是在向你释放愤怒,于是,带着这种敌意的感知,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特别糟糕。


因为一旦有了这份猜想,就会不自觉地沉溺于这种敌意的想象游戏之中,而且还会对此坚信不疑。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将内在想象等同于外在的现实。


特别是你在认定了某种设定后,如:对方对你有愤怒情绪,你就会认定对方确实对你有不满,因此,接下来看对方的感觉就会变了。


但其实对方可能是有了愤怒情绪,但却不是对你的,而是对别人的,又或者是对自己的不满,但在你的心里却变成了是对自己不满。


于是,随着自己内在想象的不断地添油加醋,就会投射出对对方敌意,而当你看世界的角度变了时,外界的一切也会随着你心的角度而改变,最终关系也会在你的随意揣测中变得糟糕。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过度揣测别人的想法?




接纳完整的“我”,

一定是好坏参半的

中括左中括号

所谓境随心转,当你的心变得了,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会随之而而改变。


很多人之所以会揣测别人的心思,其实也就是非常地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与担心自己的不足与不完美被人发现,嘲笑、嫌弃,最终被讨厌,被孤立。


但事实上,这其实是在给自我设置陷阱,设置枷锁,因为你在追求一个不切合实际的完美,而没有人是完美的,当你去追逐这个理想化自我时,也就必定会不能够接纳自身的坏。


而随着你想要丢弃这些“坏”,也就会害怕别人也发现,因此也就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而想要摆脱自我设下的枷锁,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一个好坏参半且完整的“自我”。


譬如,我们可以去这样想,所谓的“我”会有很多面,工作中的你,家庭中的你,朋友中的你,这些“我”都在各种关系中展现着不同的一面,有你擅长的部分,也有你不擅长的部分,也正是这些不同加起来,才构成了自我的全部。


而任何人对你的评价与判断也就只限于当下的场合,如工作中的你,也只是全部我中的一部分我而已,却并不是完整的你。


所以,当你感受到被打击,不被认可时,就可以从一个完整的“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部分的我,一部分的不足就是全部的我视角中。


而你能用这种看到完整的“我”的视角,再去面对外界的攻击与否定时,哪怕这些否定都是自我的想象,内心此刻也会更具弹性,不会将“我”局限在一个小块的区域,来影响到自我的整体评价。


简单来说就是,不在会因为一点点问题,上升到自我价值感的高于低。




写到最后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将自己定义于自我必须要有价值上,也就是说,我必须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但怎么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事实你的存在不一定要有用!


在《我的阿勒泰》中,文秀问妈妈“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张凤侠说:“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所以,有用不一定是世俗上的标准,自我价值的体现全部都是来自“自心”的自在,当你心自在了,自我便是有价值的。


而当你的心不在了,期望通过外界来给予自己能量与认可,便永远都无法摆脱这种依靠外界定义的内耗。



安利时刻


【2025社没共读会】正在筹备中,即将和大家见面。

社没共读,经典同行。两年间,我们已携手1000+书友,精读20本经典,共赴知识的盛宴。

2025年全新出发,我们将筹备全新主题与共读书单力求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欢迎推荐你心中的主题与书目,或提出宝贵建议。

【2025社没共读会】感兴趣,别错过!可以加入社没共读会交流群,领取往期社没共读会书单和24本电子书、参与2025年共读主题和书单建议,免费参加12月份《金钱心理学》共读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共读大家庭,共同成长,快人一步。

暗号:2025共读

作者:晓萍萍萍

来源:晓萍萍萍

编辑:KK


社长和你的在看最配! 

社会学了没
社会洞察、关系人性、自我成长,帮助更多人丰盈自由、内外富足~创办者社长老梁,个人发展教练,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让普通人成为教练,让更多教练创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