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图图的妈妈
来源: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文章已获授权
最近刷到一个挺“扎心”的视频。
一位40岁的中年女性,在经历了第三次裁员后,躲进图书馆里假装上班,可当她到了图书馆才发现,黑压压的全是中年人。
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拿着手机,坐立不安的男人,时不时能听到对方打电话找工作的声音。
大家可能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新闻了,之前媒体就报道过“失业男女占满星巴克”。
中年人的不容易,就是顶住失业的压力,假装无事发生去图书馆/星巴克避一避,似乎只要按上班时间出门,打开电脑坐在这里,就又变成了有班可上的人。
这两年,尤其是今年,我也陆陆续续听说过很多人失业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工作是保住了,但也被不同程度的降薪,在这种收入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家纷纷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以前兜里有钱,每到节假日,商场里到处挤满消费的人群,但是这几年,节日的气氛明显不像以前那么热闹。
大家都开始自行消费降级了,以前很多人热衷于出国游,现在大家觉得似乎国内游也不错,好玩又便宜。
还有的索性连孩子爸爸都不带了。爸爸不出门,少订一张机票和门票,出去带娃酒店都能升级了,而且爸爸一个人在家放飞也挺开心,还能赚点加班费。
以前二三十的奶茶说喝就喝,现在也要看看哪家更有性价比。
就连吃午饭,也开始货比三家,看看哪家外卖量大实惠、哪家能凑满减。种种迹象表明,失业后的中年人,不得不面对消费降级的现实。
但对于有娃的家庭来说,消费降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然后再进行取舍。
有娃家庭的消费降级
最先从哪里开始?
为什么说消费降级影响最大的,是有娃家庭?
因为有了小孩后,花钱不是如流水,而是如洪水。养活一个孩子,所付出的精力和财力都常让人感到吃力,要是家里有俩孩子,开销就更大了,更要综合衡量,哪些是不能省的,哪些支出是可以砍掉的。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观点,发现对于大部分有娃家庭来说,最先要砍掉的一般都是大人的支出,然后再考虑孩子的支出。
第一阶段主要砍掉的,一般是高额的奢侈品,奢侈品本就是身外之物,有钱的时候多买点,没钱的时候也可以少买或者不买。
第二阶段要砍掉的,是非必要不买的产品,主打一个追求性价比。
生孩子之前,两人赚钱两人花,生孩子之后,两人赚钱三四个人花,很多中年妈妈为了孩子,只好咬咬牙对自己消费降级。
比如护肤品降级,几千块钱的高档护肤品,换成几百或更便宜一点的平替,保证基础作用就可以;而一些衣服鞋子之类的,尝试多种风格搭配,少买新衣新鞋,也能节省一笔不必要的开支。
最后考虑削减的才是孩子的支出,毕竟很多父母还是觉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当然了,孩子的支出也分好几种,比如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消费,还有兴趣班、课外补习、国际学校等等花销。
拿兴趣班来说吧,经济条件好的时候,让孩子学个特长,多点才艺毕竟没有坏处,但随着钱袋收紧,兴趣班的学费逐渐成为了中产家庭的负担。
很多家长意识到,只有降低一部分的育儿支出比例,才能给家里储备更多的风险资金。一般会先砍掉非刚需的兴趣班,比如钢琴、滑雪、高尔夫;保留刚需的兴趣班,比如体育运动项目、书法练字以及和语数外相关的兴趣班。
还有一些中产家庭,原本计划让孩子出国读书,从小就让孩子读国际学校,但在消费降级后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有的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把孩子转回公立学校,有的将留学目的地调整到成本更低的国家。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有娃家庭,开始考虑孩子在教育上的投资回报率,选择经济能力范围内更适合孩子的路线。
否则,既没把孩子鸡出来,家里经济又崩盘了,家庭很难稳定和幸福。
面对当下的大环境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要做好准备
现如今消费降级的浪潮席卷而来,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都要做好预期,将自己和家庭的未来规划做出适当调整。
1、调整预期,接受变化
2、保留务实的兴趣班
3、做好家庭的财务规划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