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文化纵横
广东警官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导读】近日,一演员赴泰国拍戏后,在泰缅边境失联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随后相继有演员公开自己遭遇的类似骗局。根据相关报道,仅从泰国,每年就有大概7万华人(相当于平均每天近200人)被卖至缅甸;受害者中不乏百万网红、中科院博士等。有评论指出,受害者如此之多,意味着缅北电诈已更新到2.0版。那么,东南亚地区的犯罪案件究竟呈现出何种特征?
本文指出:近年来,随着大陆公民出境东南亚愈发便利,部分诈骗人员在东南亚国家落地生根并进入犯罪组织策划层,跨境电诈出现新特点:(1)组织者从以台湾地区人员为主,到已经出现全链条都由大陆人员组织、实施的网络诈骗犯罪集团,诈骗的常见手法也由“冒充公检法”升级为“杀猪盘”,即前期以交友、婚恋为借口与受害人交往,后期以虚假投资或网络赌博进行诈骗。(2)从犯罪窝点的空间分布和转移来看,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人均GNI较低、与中国距离近、受地方武装控制、赌场是其重要税收来源等),有从遍布东南亚向缅甸北部聚集的趋势。2020年以前,通过各种途径从缅北地区押解回国的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犯罪嫌疑人数量,已超过东南亚其他国家之和。(3)从犯罪特征的变化来看,具有犯罪组织公司化、主犯隐蔽化和从犯胁迫化、犯罪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化(跨境人员输送—个人信息买卖—网络技术供应—涉案资金洗钱)、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融合化等特征。
作者指出,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大量中国公民跨境到东南亚各国实施针对我国境内民众的网络犯罪,不仅给国内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也造成与流入国民众的紧张关系。中央高度重视对东南亚地区中国公民跨境网络犯罪的打击与治理。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相关黑灰产业链的支撑下,跨境网络犯罪的形态也在实践中不断翻新;而在部分国家的政治动荡与内部战乱的复杂局势下,短期内尚难以完全消除跨境网络犯罪。对此,应通过多方面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压缩网络犯罪的空间,实现对东南亚地区中国公民跨境网络犯罪的有效治理。
本文节选自《东南亚地区中国公民跨境网络犯罪及治理研究》,原载《南洋问题研究》2021年第4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东南亚地区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