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集中安置不好?为何很多农民反对?

乐活   2024-11-25 11:27   湖南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民上楼”这一现象日益普遍。所谓的“农民住楼”,指的是农民进城了,或者是通过集中安置告别传统的农村庭院生活。

然而,“农民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样的声音却不绝于耳,有不少的农民对此是表示反对的,进城集中安置不好吗?为何很多的农民不愿意进城?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矛盾与纠结?

首先是农民进城了,收入来源也就没有了。

土地,对于农民而言,绝非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它更是农民的根与魂,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根基。

一旦农民住进楼房,往往意味着与土地的疏离,失去了土地这一稳定的收入来源。传统的农耕生活,让农民春种秋收,在土地上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着希望与富足。

没了土地,农民就像失去了航向的船只,在生活的海洋里漂泊不定。种植经济作物、养殖家禽家畜等传统增收途径戛然而止,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生计,这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能相对单一的农民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再者,生活成本的急剧增加,也是农民反对“上楼”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水通常取自自家的井水,电的消耗也相对有限,许多家庭还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而住进楼房后,水电费成为了每月必须支出的固定费用。更让农民头疼的是物业费的缴纳,这在农村生活中是从未有过的开支。

在饮食方面,农村自家有地,可以种植各类蔬菜、水果,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保证食材的新鲜与绿色。

自家养些鸡鸭,既能产蛋又能吃肉,逢年过节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但上楼后,这些都成了奢望,一切生活物资都需从市场购买,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就像一些网友所言,在城市里一睁开眼就要花钱,而在农村的话,收入是低一些,但是开支也要少很多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年轻人进城一样,压力很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花钱。

最后,除了经济层面的考量,生活习惯与居住体验的改变也让农民难以适应。

在农村的话,家家户户都是独门独院生活,给予了农民极大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在院子里晾晒粮食、停放农具,闲暇时还能在院子里与邻里聊天晒太阳。

而集中安置的楼房,空间相对狭小且封闭。一些楼房质量堪忧,房屋漏水、供暖不足等问题频发,农民向相关部门反映后,却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只能在糟糕的居住环境里默默忍受。

对于老年农民来说,适应新环境更是难上加难。他们熟悉的邻里关系被打破,原本亲切的社交圈子变得陌生。

在高楼大厦里,邻里之间串门聊天变得极为不便,这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落。

而且,上下楼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就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可能因不慎摔倒而导致严重后果。

“农民上楼”本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忽视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得到充分保障,或是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在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同时获得稳定的经济补偿;或是探索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能够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分享农业发展红利。

同时,在集中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提高楼房质量,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物业管理服务,营造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只有这样,“农民上楼”才能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和谐共进。你们是愿意在农村居住,还是集中安置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扎根乡村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农村人的视角,解读新农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