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拿山楂片给孩子当零食!真的不促进消化,还可能引发这2种风险

教育   育儿   2025-02-03 15:31   陕西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买“山楂片”之类的零食,开学了幼儿园、托管班也经常发放这类食物,作为孩子的饭后调剂。


酸酸甜甜口味好都是其次,主要是大家觉得山楂可以促消化!


很多网上的帖子还表示:孩子胃口越来越好,都要归功于山楂棒,10个月就开始给孩子吃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图源网络


01

山楂和山楂片到底能不能促消化?


一说到山楂,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消食、促消化。


没错,山楂确实有这个功能!


山楂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比如柠檬酸、山楂酸、绿原酸、熊果酸、苹果酸等,这些有机酸能够增强人体内消化酶的分泌和胃内酶的活性,有助于分解各种食物。


同时,山楂富含膳食纤维,其中含有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可溶性膳食纤维也会在大肠中吸收水分,软化粪便,促进排泄。


所以,山楂能促消化是真的!



但是,这不能代表山楂片、山楂棒、山楂糕等山楂制品也能顺理成章地打上“健脾开胃”的旗号!


因为山楂片等制品败在了加工过程上!


要做山楂片、山楂棒、山楂糕……你得打山楂汁吧,不然怎么会有绵软细腻的口感呢?


可保证口感的同时,山楂里面含有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大部分就被筛掉了


没有了不溶性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其次,在后续的成品制作中,煮制、烘烤等过程都离不开【高温】环境,山楂中的有机酸会进一步折损、被破坏。


等吃到嘴里的时候,山楂片早已不是当年大明湖畔的山楂了~


所以,想要用山楂片、山楂棒等山楂制品来促进孩子的消化,是不可能的!



02

不能促消化,山楂片还有高糖风险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些妈妈自己用山楂熬过山楂糕,据说是加了2斤糖都酸得慌!


图源网络


可山楂制品却酸酸甜甜好滋味,想必加了糖不说,可能还有其他甜味剂,也就是代糖。


像木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等,特别是甜蜜素,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


我们来做个数学题:


山楂制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都来自山楂本身和糖。


图片中这款山楂甜甜圈的碳水化合物是82.8g/100g,山楂本身的碳水化合物大约在25g/100g,那这款山楂甜甜圈中糖的含量便是82.8g-25g=57.8g。

自己拍的


57.8g,这是每100g山楂制品中糖的含量。


在我们之前写过的奶茶文章中,每100g的奶茶,含糖量最高是9.3g。等量比较,这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想想因为太甜我们从不给孩子喝奶茶,没想到几个山楂片,含糖量就直接顶了将近1杯奶茶!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出于健康考虑,应当“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3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摄入添加糖。


长期摄入不仅会让孩子变得嗜甜、重口,随之而来的还有龋齿、肥胖的潜在隐患和烦恼。


更何况有些山楂制品里面含有的人工代糖会像烟草和咖啡一样,作用于大脑刺激,产生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让人上瘾。如此循环,就造成了更多的龋齿和肥胖。


自己拍的


所以,3岁以下的孩子别吃山楂制品,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吃,但不能多吃!


03

孩子吃撑了不消化,怎么做正确?


除了山楂和山楂制品,生活中还有一些食物,被我们赋予了“促消化”的重要功能,比如果醋、酸奶、普洱茶等。


那孩子吃撑了不消化,可以吃这些食物促进消化吗?


并不能!


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主要靠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比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等。


所以,一个食物能不能促进消化,主要看它有没有消化酶。


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会进行化学反应,同时胃肠也会有节律地蠕动,把食物一步步向下输送,直到排空为止。


图源网络


如果我们感觉吃多了,食物堆在胃里,其实就是食物在胃内排空的速度变慢了。


而这时候喝果醋、酸奶、普洱茶并不能加速食物在胃肠的排空,因为这些食物中根本没有消化酶,没办法促进消化。


甚至吃撑的时候喝点果醋、酸奶、普洱茶,反而会增加胃肠的负担,让输送的速度变得更慢。



至于孩子如果偶尔一次吃撑了不消化,家长也不用太着急,这种情况一般可以自行缓解。


家长可以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一边带孩子散散步,做一些不太剧烈的活动来促进消化,让胃肠蠕动起来!


最重要的是,在后面的饮食中,要注意让孩子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如果孩子表示吃饱了,家长也不要劝说孩子继续进食。


做饭的时候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要因为孩子的喜好,让孩子摄入大量单一的食物。


最后,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吃的健康有营养,好好长大~



往期推荐:






严重可致死!这种生活习惯堪比“自制炸弹”!过年期间,家长千万不要做


突发!1岁男童窒息身亡,过年给娃吃这种食物之前,家长一定要做好这件事!

儿科医生鲍秀兰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和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乐于普及育儿知识、婴幼儿早教、早产儿早期干预等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