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长,可能是这个部位提早衰老了!

教育   育儿   2025-02-03 15:31   陕西  


“卵巢早衰”这个疾病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5%,比较常见,而且发病率一直在上涨,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我们也常常听到民间传言,什么“卵巢老一岁,女人老十岁”等等。数据准不准确咱们暂且不谈,但有一点没说错。


那就是卵巢和女性的颜值息息相关,不仅如此,也决定着你能不能过“母亲节”!


因为卵巢是女性的性腺,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卵巢产生卵子,排出以后,和精子结合,变成受精卵,然后孕育新的生命。


所以如果卵巢早衰,早期可能表现为排卵减少,怀孕几率变低,后期则表现为不孕。



至于分泌女性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雌激素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和性器官成熟的激素之一,也会和孕激素一起维持月经的周期性。


所以,如果卵巢早衰,雌孕激素分泌减少,不仅会让你的大姨妈周期紊乱或者闭经,还会影响你女性魅力的散发


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卵巢已经枯萎了呢?


01

  临床诊断标准    


40岁之前出现月经紊乱,如停经或者月经稀发超过4个月。


月经稀发指的是月经周期>35天,不是月经经量变少。一般正常女性的月经周期为21—35天,平均28天。


伴有雌激素降低以及绝经症状。


常见的有潮热、夜间多汗、睡眠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焦虑、抑郁、阴道干燥、性交痛、外阴灼热、性欲减退、尿频、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等症状。


间隔>4周连续两次FSH>25U/L。


FSH是促卵泡生成素,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就是促进卵泡发育和成熟。


如果卵巢功能下降,生产卵泡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那促卵泡生成素就会更多地分泌来促进卵泡发育。所以,逆推一下,FSH的升高就说明了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


这个数据需要检查性激素六项,一般是月经第2天检查。


月经第2-3天FSH>10~15IU/L,预示卵巢功能出现下降;

FSH>25IU/L,则预示着隐匿期卵巢功能衰竭;

FSH高于40IU/L,则提示卵巢功能严重下降或衰竭。


所以,满足以上症状才可以称之为卵巢早衰。对照自查,不要因为偶尔月经量少或者推迟了几天就自己吓自己。


02

  常见原因    


关于卵巢早衰的原因,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医源性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


大约10%的卵巢早衰患者有家族史。研究发现,在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上面,都存在着和卵子有关系的等位基因。


也就是说,如果和卵子相关的这个基因出现了异常或者缺失,那就会引起卵子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卵巢早衰。


医源性因素主要是指卵巢手术、化疗、放疗等情况导致的卵巢功能衰退。



自身免疫系统的疾病,比如免疫性肾上腺疾病,自身抗体会攻击正常卵子,导致卵巢功能衰退。


与日常相关性更大的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长时间连续熬夜、抽烟喝酒等,还有不良的情绪和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最重要的是,一旦确诊卵巢早衰,是没有办法恢复的。也就是说,你这时候就算是吃“回春丹”“驻颜丹”,也挽救不了已经衰退的卵巢。


看明白了没,意思就是市面上那些号称能治疗卵巢早衰的“神药”,以及按摩之类的,别信,都是忽悠你钱包的!



卵巢本身非常小,位置也在女性盆腔深处,前面有其他器官和组织的遮挡,单凭手是肯定按摩不到的。


精油也只能起到滋润皮肤表层的功效,就连皮肤真皮层都达不到,更别提能进入身体内部了。


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药物来补充雌孕激素。


把卵巢早衰导致的雌孕激素分泌减少所带来的副作用给消除掉,直到你的年龄到达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


所以,对于卵巢早衰的女性,我们建议及时就诊,通过科学评估,采用雌孕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大大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至于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让它不要提早衰退。


预防卵巢早衰,你可以做好这些!


1.戒烟。最好一根也不要抽,最好是说服身边的人也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和吸入二手、三手烟。


2.戒酒。没有“适量”饮酒的界限,最好能做到滴酒不沾。注意,是滴酒不沾,包括红酒,红酒真的不养颜。实在做不到的话,要有节制。


3.注重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高蛋白食物,咖啡和茶可以适当喝,但不要喝太多,更不能当水喝。


4.自我调节,释放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情。


5.定期体检。每年进行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常规妇科检查等检查。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善待自己的卵巢,从我们能做到的生活方式开始,做好预防。


如果确诊,也不要太过忧虑,觉得自己魅力不在,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谨遵医嘱,配合治疗,是可以正常生活的。


至于女性的魅力,在于无论遇到什么,都选择勇敢面对,难道不是吗?


儿科医生鲍秀兰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和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乐于普及育儿知识、婴幼儿早教、早产儿早期干预等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