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 《西晋游述残碑》

文摘   2025-01-26 10:00   福建  
西晋游述残碑拓本,书法一流,近年新拓,也是近年新发现的残碑,赵明诚公《金石录》有载,详见以下说明。
铭文 | 君其后□飞秀,年早识,困而命部河间博冤句长,频临□尚书郎,寅亮宪正天文于帝侧□月成勋,以母丧去俗荒阻,君宣文曜□□郡太守苻□碑阴第一列:□□大夫郝弘孔□大中大夫宋康永平大中大夫刘历正象大中大夫张淑德休大中大夫郝通孝达□大夫刘容元式□□□爰意展□□□咸景□□□□林元□□□张试元休□□窦超文阶军谋掾霍球彦伯□郎齐恊建宗□□孟諿彦考军谋掾刘溥海先军谋掾赵璪祖初□椆景和□高子重□□伟则□□□明□□□令张……碑阴第二列:□□……大中大(夫)军谋掾□大中大夫军谋掾吴□郎中邴正军议掾毛大中大夫军谋掾崔□军谋掾苏亰大中大夫毛淳于冲起师毛沈(沉)叔□右广宗……朝……经过考证并据北宋赵明诚(1081—1129)《金石录》卷二《目录二》第286、287号分别为《魏大长秋游述碑》《魏游君碑阴》,卷二十《跋尾十》均有跋尾,而前者尤详。其文云:右《大长秋游君碑》,云:“君讳述,字庶祖。”案《元和姓纂》云:“魏河南尹游述,始居广平。六代孙后魏尚书明根,生仆射肇。”今《碑》亦云“述,广平人”,惟《姓纂》云“述为河南尹”。
以碑考之,盖未尝为此官。又案《后汉书•百官志》:“大长秋,承秦将行,宦者。景帝时更名大长秋,或用士人,中兴常用宦者。”述尝为冤句长、尚书郎、左丞、元城令、治书侍御史,南安、北海、安平、东郡太守,符节令,遂为大长秋,皆非宦者之职。然则魏制盖亦参用士人矣。虽然残碑所存文字无“大长秋”,但碑阳第六行前三字“冤句长”、第七行首三字“尚书郎”、第十一行“太守”残字,与跋中官职部分完全吻合。第八行“正天文于帝侧”,表明碑主能接近皇帝,与“治书侍御史”职责相近。准此,可以判定此碑绝非新见之碑,而是“复出”的“大长秋游述碑”。
据《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晋书》卷二四《职官志》亦载:“大长秋,皇后卿也,有后则置,无后则省。”可知“大长秋”为皇后属官之首,地位与“九卿”相当,虽非冲要,却非常崇高。这样的人,门生故吏自然不在少数。
《金石录》卷二十《跋尾十•大长秋游君碑》之后的《游君碑阴》,便提到了门生故吏的数量:右《游君碑阴》。按王莽尝下令禁二名,故当时士人皆以一字为名,东汉时尚尔。今此《碑阴》所记凡二百五十三人,亦无一人二名者。碑晋咸宁中建,距莽时二百年矣,而士大夫犹遵莽之令不变,何哉?既然有253个门生故吏,每人按1行计,再加上地名,整个碑阴的文字绝对要超过260行。若按原石每列文字超过30—40行估算,全碑题名至少要排六七列。现在第一列残存21行,第二列残存15行,且上、下均有损伤,宽度、高度尚分别超过60、40cm,则整石宽度至少要在70cm以上。以此推衍,碑身高度当不下160cm。再考虑到碑额因素,原碑有字部分很可能会超过180cm;若再加上装饰性的螭首,当能在200cm左右,诚可谓“丰碑巨碣”。魏晋碑禁甚严,传世碑刻绝少,游述却能享此殊荣,不能不令人称羡。求根溯源,这与其曾任“大长秋”必有某种关联。
政和七年(1117)九月,河间刘跂为赵明诚作《金石录后序》,盖此时《金石录》已初具规模,但《游述碑》是否在其中不得而知。不过,十年后的靖康二年(1127)三月,赵明诚南下知江宁府,于两年后即建炎三年(1129)八月病逝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西晋游述残碑  


备注说明:上述图文均转载自“佳好楼”,本号略作排版。

https://www.meipian.cn/2fgofi1r








邱天弄墨
专注于书法领域分享,除了书法,其他免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