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时期的一篇重要碑文,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这篇碑文记录了东汉大将军窦宪率军北征匈奴并取得重大胜利的历史事件。碑文刻于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因此得名《封燕然山铭》。
1
创作背景
《封燕然山铭》的创作背景与东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公元88年,东汉章帝去世,和帝即位,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为国舅,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后来,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为了赎罪,窦宪请求率军北征匈奴。当时正逢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并在燕然山刻石纪功,班固为此撰写了《封燕然山铭》。
拓片册
拓片局部放大
拓片局部放大
拓片局部放大
拓片局部放大
2
碑文内容
《封燕然山铭》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东汉大军北征匈奴的过程和胜利。碑文提到,东汉大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精骑万余,在稽落山(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额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与副将等登上燕然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出塞三千里,奔袭北匈奴,破军斩将的赫赫战绩。
3
发现与研究
《封燕然山铭》的石刻在历史上多次被发现,但具体位置一直未被确认。1990年,两位牧民在蒙古国杭爱山南麓避雨时发现了一处汉字摩崖石刻,经当地有关专家几经研究,但一直未能成功释读。2014年,蒙方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国内蒙古大学著名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并邀请他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
4
学术价值
《封燕然山铭》的发现对于研究东汉历史、军事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碑文记录了东汉北征匈奴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东汉与匈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次,碑文的书法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展示了东汉时期的隶书风格。最后,碑文作为一篇重要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班固的文学才华和历史观念。
封燕然山铭
释文 |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封燕然山铭
书法艺术特点
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
整体布局合理,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大小、形态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显示出一种整体美感。
气势磅礴
铭文的书法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这种气势不仅体现在单个字的书写上,更体现在整个铭文的整体布局和气势上。
变化万千,笔笔有法
尽管书法风格统一,但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变化,显示出书法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力。
文雅含蓄,方正内敛
由于铭文的性质,其书法不像其他汉代摩崖刻石那样自由放纵,而是显得更加文雅含蓄,方正内敛,有一种庙堂气息。
介于汉碑与汉摩崖之间
书法艺术水平极高,其主要特色介于我们迄今所熟知的汉碑与汉摩崖两大书写体系之间,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
综上所述,《封燕然山铭》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和谐统一的整体布局、气势磅礴的书法气势、变化万千的书写技巧、文雅含蓄的书法风格以及介于汉碑与汉摩崖之间的独特艺术面貌。这些特点使得《封燕然山铭》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