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大起大落伤血管

文摘   2024-11-22 13:30   重庆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医师 李刚

如今,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血压、血脂、血糖的“高”是公认的高危因素,大家每年体检时也紧盯着这些指标的变化。然而,偶尔吃顿大餐、偶尔生一次气、偶尔忘吃药……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举动却关系着各种指标的起落,可能比“三高”更伤血管。就像加拿大卡尔顿大学通过对7000名老年人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血压波动才是最伤认知能力的,其次才是高血压。


忽上忽下为血管“添堵”


在长年累月的流动过程中,血液中不少“不稳定分子”会给血管“添堵”。

血压变化大,血管会变硬。通常,健康人群夜晚的血压比白天低10%~20%,差值20~30毫米汞柱。“血压是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医师李刚指出,如果血压不稳定,血液好比一波波上涨的潮水,反复撞击血管壁,损伤血管内膜细胞,甚至会‘撕开’一个小口。于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可轻而易举地渗进内膜,从而使血管变硬、失去弹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破裂和血栓风险。

血脂波动大,管腔会变窄。“坏胆固醇”水平超过3.12毫摩尔/升,是血管变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元凶。近期,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使只是偶尔大吃一顿,这种间歇性高脂饮食也会升高血管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管腔变窄,从而阻碍血氧在全身的流动,引发一系列疾病。“如果把持续性高血脂比作温水煮青蛙,血脂忽高忽低就像大火开煮、小火慢烹交替进行,杀伤力更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健表示,这也是暴饮暴食更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血糖过山车,伤害微血管。正常情况下,餐后一小时、两小时的血糖值会升至小高峰,之后缓慢回落,分别应保持在6.7~9.4毫摩尔/升、3.9~7.8毫摩尔/升,否则可视为“血糖失调”。无论是健康人群、糖前期,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让血糖坐上“过山车”,亮起健康红灯:血糖大幅波动时会产生大量自由基,随着血液攻击血管壁,使血管发生硬化;同时,高浓度的血糖与自由基发生糖化反应,加速视网膜、肾脏等部位的微血管病变和硬化。

体重骤增减,破坏内分泌。正常饮食、运动的情况下,健康人群的体重可在一个月内出现1~2公斤的浮动,但骤增或骤减5%以上属于异常。刘健指出,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站,还会参与激素的代谢,短时间内体重波动过大会打破内分泌的平衡,对血管的伤害远超持续性肥胖,甚至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而且,体重波动过程中,血压、血糖、血脂等也会发生剧烈起伏,增加肝脏、血管内皮等靶器官、组织的负荷。


血管差了,从头伤到脚


血管系统是由动脉、静脉连接而成的一个封闭式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流动将氧气、营养输送至全身各处。“哪里的血管出现损伤,哪里的血液循环就会受阻,后续的器官都可能缺血或缺氧。”李刚表示,可以说,血管一生病,全身都遭殃。

脑血管断流。血脂波动时,脑动脉易出现狭窄、闭塞,可直接截断大脑血流,诱发脑卒中,导致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或意识不清等症状,且其发病急、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必须立刻就医,患者也可能面临认知障碍、痴呆等脑功能受损后遗症。此外,颈动脉是血液流向大脑的重要通道,出现狭窄闭塞时也会使大脑缺血、缺氧,出现头晕头痛、黑蒙晕厥,甚至继发脑卒中、脑出血。

心血管乏力。动脉系统中,冠状动脉像是一顶倒扣在心脏上的“王冠”,因此被称为“冠状动脉”,专门为心肌供血,维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血脂、血压忽上忽下,冠状动脉就容易发生硬化,出现弹性下降或狭窄、闭塞,“削减”心肌的血氧供应,使其无力搏动,诱发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脏病。

胸腹长出“包”。动脉上长出包,即局限性扩张,扩张到一定程度就是动脉瘤,常见的有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长有这种瘤的血管壁十分薄弱,在血压出现大幅波动时,很容易被血液“冲破”,是极其危险的情况。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旦内膜出现破口,血液可由此进入动脉壁中层,一路撕裂下去,(上接1版)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高。因此,一旦胸背部突发刀割样、撕裂样疼痛,需警惕主动脉夹层,并尽快就医。

腿血管“结块”。作为远端血管,下肢静脉的回流难度本就高一些,在血脂、血糖波动的影响下,更易出现狭窄、堵塞。如果堵在深静脉上,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即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造成部分或完全闭塞,甚至发展为肺栓塞;如果堵在动脉上,可出现疼麻、发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时腿部组织会坏死。

“三部曲”养出年轻血管

血管生来是柔软通畅、富有弹性的,但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变硬,甚至出现堵塞。有句话是“人与血脉同寿”,所以,想长寿,就要让血管尽量保持年轻。

测血管年龄可对照12项自查:

1.最近情绪压抑;

2.过于较真;

3.爱吃方便食品及饼干等;

4.偏食肉类;

5.缺少体育锻炼;

6.每天吸烟支数乘以烟龄超过400;

7.爬楼梯时胸痛;

8.手足发凉、麻痹;

9.经常丢三落四;

10.血压高;

11.胆固醇或血糖值高;

12.有脑卒中、心脏病家族史。

如果符合其中的0~4项,说明血管年龄大致与生理年龄同岁;符合5~7项的人,血管会年长10岁;符合8~12项,说明血管年龄要超出20岁,有明显“早衰”倾向,需及时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延缓这一过程。

食养需要脂肪和碳水。“食养”血管需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保证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并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等血管“友好”食物,少吃腌肉、炸鸡、肥肉、甜品等高盐、高油或高糖食物。

李刚强调,虽然饮食强调限制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添加糖,但极端低脂、低碳水饮食,甚至“零”摄入的行为反而可能增体脂、升血糖。近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发表的研究发现,低碳水或可增加20%糖尿病风险且不利于长寿;极端低脂常伴随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肝脏代谢,导致脂肪蓄积。为保证口感,市面上不少低脂食物添加了大量糖分,低碳食物的脂肪含量也不低。

动养针对不同血管。有氧运动不仅有助维持健康体重,还能增进心肺功能,加速血流对血管内壁的适度冲刷,保持血管弹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比如快走、骑车、跑步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太极拳、健步走等中低强度运动。养护静脉血管的重点在“一紧一松”,比如踝泵锻炼可通过勾伸脚尖,给下肢血管加压,改善血液淤滞。

医养“维护”血管。通常,早期血管病没有任何症状,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大家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等检查,以便发现早期异常,尽早干预;如果已经确诊血管疾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稳住”血压、血糖等指标,并定期监测。本报记者 施婕


END


图文来源:慢病界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重庆市卒中学会
开展卒中防治领域的临床研究活动;促进公共卫生教育,开展卒中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卒中预防、治疗、康复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