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雁泽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辩论队队长
中国人民大学纵横辩论社第十八届副社长
曾获第十五届华夏杯国际华语辩论锦标赛季军
纵横杯二人制第十六届辩论赛冠军、全程最佳辩手
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十一届辩论赛冠军、全程最佳辩手
01
Q1:和辩论相识的契机?
A1:
高中的时候因为偶然的机会作为班里的辩论队的队员参加了学校辩论赛,拿了冠军和决赛的最佳。当时就感觉辩论很有趣,来到大学后也参加了院队,就这样一路打下来。
02
Q2:辩论这条路很辛苦,是什么支撑师兄一直走下来的?
A2:
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良师益友,我在公管辩论队结交了两位可靠的好友:贺馨仪和王旭茗,我们在一起打了很多比赛,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大二时我参加了超辩的夏令营,当时的导师是丁冠羽,他对于辩论的态度和情怀对我影响颇深,支持我一直打下去。
另一方面,也是更根本的,辩论和表达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吸引我,因为不管是现在也好还是未来工作了也好,很少会有一个机会能让大家遵循着一定既定的程序和规则认真地去探讨一个话题。辩论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能让我在一些不同的议题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一些我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上帮助一些人去表达他们的见解和态度,这对我而言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03
Q3: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辩题?
A3:
当属“女性的恐惧男性能否感同身受”,这道题备赛时我和队友们聊了很多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冲击到了我,让我更为深刻地看到了辩题背后的群体困境,驱使我为一些经受了女性特别的恐惧的人,为了捍卫她们的立场和权利而发声,而我们的对手也选择了诚恳地去面对这样一个话题,这场在技巧上或许没有那么高超但却在观点碰撞上酣畅淋漓的比赛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更加坚定地希望在我的所有比赛里去把这样的特点去延续下去。
04
Q4:现在再回望那个刚刚接触辩论的自己,是否会有和当初大不相同的感受和心态?
A4:
一开始我对辩论的理解更多是“竞技”,认为辩论的主体是场上的双方,我的目的则是打赢我的对手。但逐渐地我认识到其实辩论场上还有第三个存在的主体——我们的每道题目背后都代表了一群人,一个需要被看到和被发声的群体。我们本质上是在为了两个不同的群体,而不是场上的自己在说话。这是我的第一个变化,这个变化赋予了辩论不同于文字游戏的深刻意义。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改变是我就是越来越意识到就是辩论这个活动其实不是打给对手看的,而是打给评委和观众看的。它本质上不是一个双方对抗的活动,而是一个双方在对抗中试图去说服第三方的活动。这对于我在辩论场上和生活中的启示都很大。在场上,我会更专注于深刻地诠释题目,尝试去说服有不同立场的和不同的认知的评委。我认为这是辩论应当实现的一个目标,也是辩手应该拥有的一个能力。在生活里,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我越来越少的去站在自己的立场里争辩事情的对错,而更多地去尝试基于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和说服对方。我认为后者的态度更加包容,对现实也更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05
Q5:一路走来最感谢的人和事是?
A5:
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有很多。首先要感谢公共管理学院辩论队的所有人,包括一直教导我们的师兄师姐,和我同级的朋友们以及可爱的师弟师妹;然后是纵横的诸位师兄师姐们,总是尽他们所能来听我们打比赛和帮忙复盘,他们的帮助是我能够在比赛中有所成长的主要原因。
还要感谢第16届纵横社长团的诸位。社长团的各位让我对纵横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感谢这一路有你们相伴。
06
Q6:有没有什么想送给纵横以及各位师弟师妹们的话?
A6:
哈哈,我一直以来对我们院辩论队的师弟师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要是觉得辩论无聊可以不打,因为辩论真的很无聊。我认为辩论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队友和前辈,同时我也渴望能够认真地帮助某些在主流的声音里没有那么被关注到的群体去发声。但可能对于很多的师弟师妹来说,由于成长背景和经历不尽相同,大家会觉得辩论无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真的觉得这个活动里没有那么吸引你的地方,请赶快去做其他让你觉得更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活动还让你觉得有一点快乐,让你觉得有一点留恋,那我诚恳地期待大家在打辩论的时候多关注实际的问题和人,去在每一个辩题之下,尽可能地为了让你觉得值得被关注到的那些人和立场多说一些实际的东西。总之,祝纵横越来越好,祝师弟师妹们能够享受辩论。
文稿:毛恩晓、邵雁泽
编辑:陆晨阳、毛恩晓
审核:纵横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