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数字化的新场景以及与AI结合的未来方向 | 硅谷线下讨论会干货

文摘   2024-06-07 08:09   美国  



导语



北美的零售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而大量长期保持不变的零售业态使得数字化这一机会成为了大家不得不关注又难度颇高的方向。当然,这一方面是难以更迭的成熟模式与消费习惯,让创新推广更为艰难。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样看得到以零售巨头、电商巨头、SaaS企业代表的不同势力一直在试图改变优化这个市场,努力从未停息。


而随着AI的发展,TikTok等新平台的发展,零售数字化的一些新场景成为了可能,行业的努力有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零售与AI有哪些结合方向?现在有什么重要趋势?本期出海同学会硅谷线下闭门讨论会,我们与多位零售、电商、SaaS从业者探讨了美国传统零售市场、电商平台现状,AI与零售、直播电商的应用场景等诸多大家关心的话题。


以下是此次研讨可公开部分,全文约2万字,您也可以进入文末的出海同学会知识库进行阅读。




本期课代表同学


AfterShip CEO Teddy Chan 

AfterShip CTO 洪小军

ForePax Fulfillment GM Michael Yang

谷歌 Deepmind 研究员 Zhuo Xu

来赞宝 总裁 胡海川

LiveX AI 创始人CEO 李羽佳

礼物说 创始人CEO Mark Wen

Menusifu CEO Andy Chen 

Pinterest Strategy Isabelle Feng

Redharp 创始人CEO Allen Yang

Shortscreative 创始人CEO 金塑

TikTok 电商 Robin

Walmart Staff Data Scientist Maggie Wei

Walmart Data Scientist Constance

Walmart Engineer FY

我在AI 创始人CEO Vincent

真格基金 管理合伙人 戴雨森


TGO 美国主理人 Vivian Cao(值日生/主持人)

Starting Gate Fund Louie Ji(值日生/主持人)


(*按公司名数字-字母序)
部分同学因公司PR保密不能公开内容
我们同样感谢他们的精彩输出




要点问题


Part 1 美国零售市场研讨

  • 美国传统零售/电商平台的市场如何


Part 2 AI与零售研讨

  • AI和ML在未来零售中的应用方向?

  • AI在库存管理及供应链中的应用?

  • 引入AI技术时的挑战和风险?


Part 3 直播电商研讨

  • 直播电商在美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PART.01


美国零售市场研讨

美国传统零售/电商平台的市场如何


AfterShip CEO Teddy Chan

我是Teddy,是 AfterShip 的cofounder。我们做电商 SaaS,我很关注电商,我们公司主要业务都是在北美。


关于传统电商跟零售电商面对的挑战,我估计现在都是要卷起来了。以前很多公司只会关注增长,但是我相信现在很多品牌都从盈利角度出发,或者是挺不一样的一些点(,都不得不卷)。而且美国地区也有很多人从海外(比如中国)来卷,像 Temu。这是我看到的比较大的挑战,特别是现在local 的电商其实挺痛苦的


真格基金 管理合伙人 戴雨森

我们在 2015 年投资了一个公司叫 Menusifu,是在美国做线下门店 SaaS 的公司,创始人叫王强。我们当时投资的很多都是名校的学生,但他却不一样。他做的事情挺辛苦的,而且并不那么高大上。经过复盘,发现他其实做得挺好,东海岸很多餐厅都使用他们的产品。


后来我们总结下来发现,在美国其实还是有很多靠地推来勤奋扩张的企业,美国市场没有中国那么卷;并且在商业化方面,如果企业服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 go-to-market 整体来讲比中国容易赚钱。在中国,像二维火这样的公司卷到后面非常辛苦,又很难赚到钱,最后被收购,价格很便宜,其实就相当于在给大厂打工。Menusifu 不管从融资规模,还是公司收入,还是做得不错的。


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很花哨的商业模式,尽管一些 SaaS 可能有比较高大上的基础设施,但 Menusifu 不是,Menusifu就是一个没有那么闪亮背景的创始人在一个很苦的领域扎实做下去,把产品做好,服务好商户。这反而是一个更加可复制的成功路径。


所以我现在觉得在很多领域扎实地去做产品,去做 go to market,反而能够做得还不错,至少比在中国做 SaaS 要好很多。在中国投 SaaS 的人应该很有这个感触,团队高大上,模式也对标美国高大上的模式,但就是不赚钱,但在美国反而可能淘金的机会还是挺多的。中国这边,聚美优品当时赶上了垂直电商这一波,但最后我们发现电商在中国卷的程度还是远高于在海外,所以我们觉得中国的电商创业者在运营、供应链等方面会有很多的经验


我在AI 创始人 CEO  Vincent

我特别同意雨森说的,我觉得在海外做电商最主要的就是要反卷


国内电商卷的那套技术很成熟的,比如说一个货一旦卖得好,马上全网去做图像识别,这个打法我们 2016 年开始打,现在所有人都在这么打。任何一个卖得好的货有价,照着这个货就开始全网去做图像识别,识别出来后选择一个最便宜的工厂去生产,如果图像识别不出来就直接丢给工厂,让它生产个 1000 件。无论Temu还是其他公司,现在大家本质上都是这个打法。


在这个打法下,低附加值的商品价格会非常卷。而且 Temu 他们有很多优势,比如说他们账期很长——比如6 个月账期,就约等于融了无数多的钱。他们后面有大公司在撑,所以说可以放很长的账期,财务上的成本非常低。所以说我觉得在欧美的话,现在要做电商比较大的挑战,就是说要反卷。


比较大的机会也是去做一些刚才那个套路打不到的货。我觉得其实挺多这样子的货,比如扫地机器人,就是稍微有一些技术含量、有一些产业升级、不容易抄的那些商品。在品牌上面做得稍微好一点,定一个美国中产的价格,我觉得这样稍稍会健康一些。


真格基金 管理合伙人 戴雨森

我最近发现美国很多产品还是比较落后,比如中国现在全部都是智能马桶,美国基本没见过这种比较先进的,带一些智能、带一些电的商品。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智能化升级的机会。我们也投资了一些出海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做产品出海的。我们认为,首先一定要保证产品里有一些智能化、科技化,甚至能做品牌的成分。因为如果你做供应链,最后做到极致就是像 Temu 这样,你肯定做不过它。所以最好是你的技术、UI 交互这些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带来溢价。


还有一种比较难的方式,就是像大疆、拓竹这种公司,在某一个品类里原来的人都比较初级或业余,但新的玩家可以把产品整合和体验都做得很好、从而破圈,包括还有更早的Anker 都是很好的榜样。国内现在有蛮多新出来的公司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产品,比如我们之前有看做智能望远镜的,最近有看做自动驾驶轮椅的,包括像拓竹引领了 3D 打印机,还有自动猫砂盆之类的产品。这些都不是像以前服装一样纯粹“卷”,而是说产品上有些巧思


来赞宝 总裁 胡海川

我是胡海川,是来赞宝的总裁。来赞宝做东南亚电商和物流,把中国的商品卖到东南亚,并建立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过去,我在五源资本做了 6 年投资,专门投出海和海外市场。来赞宝对东南亚市场比较熟,对中国供应链比较熟,我们的模式有点像东南亚的 Temu,只不过我们前端没有去烧钱做 to C 的APP,而是在Shopee, Lazada, TikTok,Tokopedia 等电商平台通过店群模式做零售,我们自己拥有几千家店铺。


如果来描述我们的业务,“零售”这两个字是很本质的,“电商”这两个字我觉得并不本质,因为大家讲电商的时候往往包含了很多的商业模式——电商里面的品牌可以叫电商,我们和Temu Shein这种线上零售公司也叫电商,淘宝这样的电商Marketplace也叫电商,但其实它们是三个不同的事。我们做的是 1P 零售,所以我们最关注的就是零售的四个字“多快好省”,其中最核心的是把价格做低。


那怎么把价格做低呢?那就需要在很多环节做重一点,提升效率,提升规模。所以我们做很多物流履约方面的工作,我们 90% 以上的电商包裹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物流来做履约,通过自己的车队运到东南亚去,几乎所有的打包在我们自己的仓库里面完成,清关行也做合资,等等。很多关键环节的运营我们自己做得很重,靠这些苦功夫去把效率拉上来,成本和价格降下去,这件事情有不低的壁垒。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是东南亚,我觉得零售的核心是效率。如果你是做 1P 零售的,在产业链里面如果能大幅度提升效率,那在这里面就能找到你的位置。刚有同学讲到 Temu 现在是可能是一个大鲶鱼,把全世界电商卷得很痛苦。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趣,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 Temu 出来之后,所有人突然学了一个词叫全托管,以前没有人讲这个词的。其实Vincent以前做的事放在今天来看就叫全托管,很多年前就开始做,只是当时没有定义这个名词。一年前所有人都突然觉得托管这个词特别好。这个事情本质上是,之前靠 Marketplace平台模式来实现的事情,今天大家开始重视做端到端打通了,这样自然会提升很多效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全托管模式做得很好,因为这是个极其重运营的事情,要靠非常复杂非常落地的苦功夫。Temu是靠它变态的执行力和资源把全托管模式做出来,但是对于很多电商平台巨头公司,他们核心业务收入是广告收入,并没怎么亲手卖过货,他的基因是平台,并不是零售,那去做全托管就有可能会面临不小的难度和挑战。因此,这里面会有其他生态位存在,多数平台并不能把所有肉都吃掉,而 Temu 也不可能一家独大。我觉得 Temu 出来以后,其实让大家把这个事情的本质看得更透了。芒格说阿里巴巴是个retailer,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各个公司的模式和定位,本质上就是大家在广义的零售中扮演什么样的位置而已。


Walmart Maggie

Walmart (沃尔玛)是美国一个非常老牌的零售公司,我们叫它 Unsinkable ship,它不是很fancy,但是它 Unsinkable,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它不会sink。


我想分享美国零售电商平台在这个市场环境中面临的挑战。沃尔玛的线下零售是他目前 95% 以上的收入来源,但是他也很想发展电商,因为他的线下零售已经不会再增长了,但电商还保持着可能十几、二十几的增长状态,even现在可能只占 5% 的GMV。


说到零售,我觉得刚刚这位老师说的其实很对,他看得很透彻,就是说efficiency 是零售的本质,以及对于 Walmart 来说,他以前可能关注增长,但现在 even though我们只是小鱼小虾,但还是能看到他把越来越多的重点放在 cost 上,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把 cost 降下来,他们就会在那个上面放很大的注意力,这是一方面。


以及我自己观察到,对于 Walmart 来说它最大的cost是 fulfillment,就是它的物流,物流上面吃掉了它太多太多的钱。它的利润率听起来我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是很低的。另一方面,沃尔玛也在积极地做ADS,就是就像阿里巴巴一样变成广告公司或者TikTok。


总之,他在做两方面的事,一方面,他看看什么任何东西可以帮他把物流、线下 inventory 管理方面的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他也想做 seller,做 marketplace,通过在 marketplace place 上面收手续费来赚钱,因为这些钱远比他卖货带来的利润要高得多得多。他也想做ADS,像 Amazon 一样在 ADs 上面有很多revenue。


Walmart Constance

我是做 search funnel 的 customer experience。我同意 Maggie 刚刚说的,Walmart 现在的方向就在于怎么样增长 revenue


一方面是我们现在会做那种split cart,就是比如说当你在 search 上加不同的产品的时候,我们会有那种 delivery from store,但是也有比如 pick up 或者是 shipping from the Warehouse。我们现在想要minimize 的 case 是你加了好几个不同的产品,但是我们可能会把你的包裹分成三个或四个,有几个是从这个 store delivery,然后有几个从那个 store delivery,还有几个再从 warehouse shipping,这样的话就会增加很多在 fulfillment 的cost。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重点就是怎么样在 search 或者在 upper funnel 在你想要去点击或者添加购物车的时候,去minimize the split cart cases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觉得 Walmart 它比较传统、做得比较好的,就是 online grocery item selling,我们的 food  跟 consumable 大概占到了整个  60% - 70% 的体量,所以现在我们另外一个发展重点就是怎么样去accelerate GM item (general merchandise)的 purchase


我觉得 Amazon 这点做得更好,但是大家去考虑去买一些电器、衣服等东西的时候,不会把 Walmart 作为一个 by default choice,所以我们 search 做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怎么样去增加 entry point, 让大家更多地去购买 GM items,这个也是利润点更高的。因为 general merchandise 有更多 marketplace share,marketplace本来就是我们这种 e-commerce 除了ADS之外赚钱最大的一个方向,我们要从三方那边收 commission fee。这个是我从 search 角度看会觉得 Walmart 现在在努力的方向。


Walmart FY

我们平时的工作比较 focusing on  code implementation,可能对 business 上面的一些 insight 不是那么多。但是我感觉ADS itself 在零售里面可能是一个 special area,沃尔玛的 ADS 其实是最近四五年开始才开始 scale 的business,之前有,但是体量很小,leadership 并不够重视。


我觉得这几年公司越来越 focus on ADS 的一个主要的点是,Retail 整个链上面的 profit 确实已经被 Walmart 这种公司压到极限了。如果你想要新的growth,特别是 revenue growth 的话,可能就只能开辟像新的赛道,来 generate operational income。



追问

Q1:

广告商在这些平台上面投广告 focus 什么?


A1:

来赞宝 总裁 胡海川

其实对卖家来说最好的状态是不投广告。比如说商品链接权重足够高、排名足够靠前,以至于有很多自然流量,你就可以很稳定地去赚钱,广告占比例就很低。但是在一个卷的状态里面,除了拼多多外(拼多多是拼价格,如果你的价格比隔壁卖家低一分钱,那不管他投多少广告你都排第一的),大多数平台,包括淘宝、抖音、Shopee、TikTok、Lazada,都是广告很重要。广告对打新品特别重要,把一个品从零开始去打出一个 momentum 可能要花些钱。


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各种campaign,东南亚电商很重视 campaign,88、99、双10、双11、双12等,一年好多次。欧美的平台往往重search,很像超市货架,比如说我要买个煮饭锅,那我就去搜煮饭锅,东南亚和中国的平台特别推荐导向,顾客可能没有打算来买这个,但是广告和推荐铺天盖地的时候,消费者就发现这价格也不贵,我也可以买一个,一个品可能就能快速获得巨大流量。长期而言,广告这件事是平台和商家的一个博弈,平台永远要提升他的货币化率,商家要守住自己的利润。


Walmart FY

我觉得这个点非常好,因为我做 ADS。Walmart ADS 主要分成两部分,就是 search ADS 和 display ADS, search ADS 基本上就是说 customer 已经有了有一个想要买的东西,search 这个功能只是说帮他更好地去找到这个东西在 Walmart 的什么地方、有没有类似的产品他可以来对比。Display ADS 更多时候是增加 brand awareness,或者是说激发你潜在的兴趣,可能你当时那个 shopping session 并没有想去搜这个东西,但是可能你潜意识里其实是需要这个东西的,广告是 promote 了你在那个时候去买这个东西的概率,所以这两个不同的广告类型对用户的点不太一样。 


 Walmart 作为一个非常传统的零售商最近也开始非常aggressively  touch  social commerce area,我的理解就是说作为一个传统零售商,来沃尔玛 shopping 的 customers 可能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固定的消费习惯,但是沃尔玛不太可能只接触这些经常来沃尔玛买东西的人,他还需要去 touch 那些不来沃尔玛买东西的人,去 touch  young people 或者是新时代的人。而这些用户存在于 TikTok 上,存在于其他的 social media 上,我们怎么把他们这些用户给 convert 到我们的平台上来?我感觉这些可能是公司现在这么重视广告的另外一个原因。


Q2:

有的平台广告做得很好,这是怎么实现的?


A2:

TikTok电商 Robin

我叫 Robin,之前是在苹果应用商店工作,刚加入TikTok 电商,主要做产品。


从 TikTok 或者抖音的经验,或者说他对于电商的看法,我觉得他认为他有个极大的流量池、有内容,然后他认为可以有变现的手段,电商是广告变现比较好的一个channel,所以他在做电商的时候思路跟传统阿里电商不太一样,像刚刚同学讲的,可能会经常买他的广告,不管是买达人广告,还是买各种的投流广告、搜索广告,这点我觉得肯定是跟别的电商平台不太一样。TikTok 觉得电商是他广告最终的出口之一,所以这也会间接地导致他在运营当中非常看重广告,比如说你投的广告非常多,我可能就会给你多补助,比如说我经常给你广告的credit,而不是给别的一些credit,这个思路可能是不太一样。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我之前是做应用商店,是软件分发,电商可能更多是实体分发。但是我感觉实体分发利润率真的非常微薄,就像刚才提到的,效率非常重要,但是做到最后大家发现广告是非常容易赚钱的手段。Amazon 做了之后最后可能发现广告比他做 One P 这种东西更容易赚钱。但我觉得这样可能就短期在财务上非常好看,但是长期来看对生态不是特别有利,因为可能在美国,你加上物流,加上各种各样的一些成本之后,再加上中间一层比如广告的流量分发成本百分之十几,或者比如给达人分给他百分之十几,这个时候整个的产品竞争力就下降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觉得 Temu 能够成功也是有原因。它帮助把你整个成本、广告给减下来,你不用担心流量问题。我觉得,如果你如果非常激进地进行广告变现,你把大量的流量或者内容作为一个盈利手段的话,可能长期来看你的价格竞争力会非常弱。因为大家非常卷投流,或者移动市场经常买量,比如游戏中买量,最后会导致产品质量或者其他方面下降。我觉得这个其实不是特别好的趋势。


Shortscreative 创始人CEO 金塑

我可以 Echo 一下刚刚两位同学,因为我之前在 Amazon 做了六年,然后又在 TikTok 做了一年半。我去 Amazon ADS 的时候可能一年只有 4 个 billion 的收入,应该是 2016、2017 年开始, Amazon 的整个收入有压力了。Jeff Bezos 之前也不想做 ADS,他不看好这个 idea,直到有收入压力之后,他就把那个口子放开了。放开之后出一件什么事?就是 ADS density 太高了,当时 Amazon 被喷 ADS wall,整个首屏上面全部是广告,后来整个 ADS 部门直接砍半,出那事的时候我就在里面。


但后来从 4 个billion做到现在可能有 50 个billion,现在是全美第三大广告平台。为什么 Amazon ADS 能做得好?第一,它是charge by  CPC,不是 charge by impression,你点了才收费,这个商家就很开心。还有一个就是他会告诉商家说做 ADS 是必须的,这是个冷启动,让商家为冷启动花钱。平台会算TACOS, not only RoAS,他会把原生的销量增长都归因到 ADS ,讲这个故事,TikTok 也在讲这个 RoI2, 也在讲你广告的流量带来的原生流量是多少,这是个涨 ROI 的故事。TikTok 的体验就是整个模式在国内跑通了,那在美国跑一遍,这也很正常。



PART.02


AI与零售研讨

AI和机器学习在未来零售中的应用方向有哪些


Menusifu CEO Andy Chen

我叫 Andy。关于零售,在 AI 这一波起来,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议题我们觉得还是挺有潜力的,就是说如何用短视频帮我们的商家做引流


因为商家的几大诉求排序基本是:第一个是增加收入,第二个是compliance,第三个是降本,第四个是增效。所以第一个能增加收入,涉及到的就是投流,在短视频时代,我们觉得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直播,但是这个东西如果用人来做,就算把它放到菲律宾、非洲,可能账都是算不过来的。但是如果有AI 这块技术,或者比如说短视频的自动化剪切技术之类的,像 AI chatbot什么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觉得潜力是非常大的。


Shortscreative 创始人CEO 金塑

我自己是做 AI marketing video 的公司,就跟这位同学 echo 上了。我在做一个 AI Avatar for marketing,去年中开始做。整个产品形态就是我们用一个你的link,商品 link 或者是 APP link,就可以把你的信息爬下来,我们 AI 生成剧本、生成Avatar。那个 Avatar 不是很呆滞的Avatar,是偏 social 类的,大家在湖边走、在车里面那种。然后让偏生活化的、偏 UGC 的 Avatar 来念你写的剧本。


我们主要对标Billo,我们每条素材可以卖到仅几美金,之前在Billo上找正经的 UGC,可能 60-100 美金,我们现在是达到几美金的状态。这是我觉得 AI 在 marketing video 这块能立竿见影、降本的一个事儿。


Pinterest Strategy Isabelle Feng

(Opinions are my own)

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下美国零售市场的格局。如果要帮大家去 set background的话,可以把美国做零售的企业放在四个象限里面,一个坐标轴是他们是不是一个marketplace,是不是一个多方卖各种品牌的?这些归为Retailer,自己生产产品的归位Brand。再另外一个坐标轴取决于是否线上线下。Omni Retailer,很多legacy大零售商,像Walmart、Target 这样的,本身它是从线下起家的。如果它是一个线上为主的平台,归为Pureplay Marketplace,像Amazon, Wayfair。


我们会根据这四个象限去分他们的商业模式性质,不同的零售的品牌都有不同的 challenge 和机会。对于像Walmart、Target 这些我们叫 Omni Retailer 的老牌零售商,他们现在在做很多事情是把他们的线上线下打通。并不是说线下就不重要了,但怎么把我的 digital strategy 更好地去绑定在整个线上。


同时我们也看到说另外一些 pureplay marketplace,他们是线上起家的,比如 Wayfair,还有一些 D To C brand,比如 Allbirds,在美国的这些 D To C brand,你会发现他虽然是线上起家的,但是现在 everyone wants to be Omni。Wayfair是美国最大的Home Retailer,他在下一周将在芝加哥开一家大概有 15 万squarefeet、像宜家一样的商场。那么从来没有想到 Wayfair 这样一个纯线上的电商平台会去做这样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就是这是第一个大的趋势,是across all of them, everyone wants to be Omni,希望能够把线上线下的流量去打通。


第二个retail最关键的是怎么赚钱,怎么更快地让消费者去买单。这里面其实就会衍生到,第一,我怎么去有效地触达我们的用户,第二,我怎么样促使他去购买。这里就可以提到怎么去用AI了。


第一个,在有效触达用户方面,所有的零售商现在最在乎的就是怎么用现有的用户数据、现有对于用户的认知更好地去触达,去促使购买,以及在各大平台上面的用户数据怎么去做整合。这里面就结合到另外一个大的 ecosystem,在美国叫 Retail media  network(也就是大家所说的 Amazon Ads, Walmart Ads)。Retailer 有很多数据,我要怎样和平台的数据去结合,去找到新的能够购买的用户。 


所以我觉得在 AI 的时代,未来零售有几个点是接下来可能会关注的:第一,user data 怎么去帮助 generate 更好的profiling?怎么样去知道这个用户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他是喜欢粉色的帽子还是蓝色的裤子?得到很详尽的、个性化的用户 profile 之后,我再通过 AI 的方式、通过大模型去推送到这个用户。这个项目几大平台都在做,几大平台所有底层的 Ads delivery algorithm 几乎全部都在革新。以前是上一代的 machine learning model 去对用户有 tag 的画像、推广告,现在几乎都在接所有的大模型,去更好地把 ads deliver 到target user 的 profile 里面去。


另外刚才说到的所有的marketing creative generation。很多平台接下来都在推 dynamic creative generation,也就是说品牌有一个产品,我把 SKU 上传上去之后,我可以生成各种东西:比如水壶是在海边还是在沙发上,能够很快、大量地去生成不同的creative,无论是图片或者视频,这个我觉得大家在下半年应该从 Google、Meta 看到广泛地推进。


最后一个,我觉得对marketing,对我们做电商或者做零售团队的人来说,怎么有效地去做 marketing?这就要说回到,在投流的时候怎么样做 marketing efficiency?其实很多平台有很多新的 product feature,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比如Meta Advantage, Google Performance Max,包括Pinterest也要推的强调performance转换的这些投流工具。在底层就把 campaign structure 用最优的方式设置好,这也是 Google 之前也在财报提到,他们见到的非常强大的 ROAS的提升,就是算法帮助算出来你这个产品的 campaign 应该怎么设置可以达到最好的 ROI。在我们 Ads 圈有更多更细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更细的 smart bidding,怎么样把每一个产品的 Ads group 优化到最好?这里面其实算法上有很多底层的东西,会有一些新的进化。 


其他的AI应用的话,短期内我看到很多零售商想要做更多的 customer service chatbot、virtual tryon,然后在 production 的层面上面怎么去做更多的产品优化。


真格基金 管理合伙人 戴雨森

AI在零售里显然有很多应用的空间,因为电商里面大量场景其实是比较重复的,是可预计的,很多时候客服做的事情也就是从一个客服的流程里面去给你回答,它是可以被穷尽的。在从投放获客,到售前咨询,到订单推荐,到仓储发货、物流的整个零售链路里,我们都有很多 AI 被投在做各个环节的事情。


比如售前环节,之前 Vincent 的合伙人 Aaron 现在做了一个客服的聊天机器人,我们也投资了。它主打的点就是可以帮你处理各种订单流。你现在用 Intercom、Krista 这些聊天机器人的效果可能没那么智能,比如你问它如何退货,它可能就告诉你官方的退货政策是什么。但是 Aaron 想尝试的是聊天机器人可以直接替顾客操作了,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另外,我们还投了一个公司叫 Apollo.io,目前已经是一个20亿美金市值的独角兽了,它像是针对中小型企业的 ZoomInfo,也用了很多 AI 的技术。


其次,在营销环节,我们看过很多像刚才 Isabelle 说的智能生成投放的广告素材。在 Stable Diffusion 出来的时候,大家说我用 ControlNet、做各种 Multi-layer 的 ControlNet 去生成各种动态的视频投放。国内有很多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投了一个叫 Mogic 的公司,创始人是从飞书出来的,他就是帮这些大的品牌,例如宝洁等国际品牌,生成动态的、去投放的短视频素材,它可以做到从拍摄到智能剪辑的全流程;比如像我们在美国投的 Opus Video 也是帮助 KOL 去做类似的事情,以及我们投的 HeyGen 也是被大量的想投放广告素材的人使用,或者是用作生产培训资料。


内容生成这块大家都看得非常多了,但这块竞争很激烈,因为确实很多技术栈都比较通用,所以我觉得看这里面谁能把客户服务好、把 go-to-market 做好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到 HeyGen 最近拿了 Benchmark 5 亿美金投资,他整个的产品效果、go-to-market、产品体验是做得不错的。这一块我觉得未来肯定会变得非常智能化。


到了库存管理的环节,像湾区的 Covariant 肯定在这里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湾区投了一个很早期的项目,它做的有点像波士顿动力的 Stretch 机器人,就是帮助卸载集装箱的机器人。因为如果你要做得很通用,比如说人形机器人去搬货,虽然长期来讲可行,但是用几十万美金的人形机器人去搬货就太贵了。它其实就做了一个重型机械臂,用吸盘可以吸 30 公斤的箱子。这就替代了卸货的搬运工,因为人搬 30 公斤的箱子搬 3 年腰就废了。我认为像这样一开始先把一个垂直场景做好也是可以的


当然我们也投了蛮多 AGV 公司, 从 Kiva 火了之后,国际国内都有很多公司使用 AGV,一些商户也开始部署了,但确实这个过程就稍微慢一点。今天上午去 Google 交流,发现他们正在尝试用新的 Gemini 根据一两张客户提供的照片去分析这个客户喜欢什么样的穿搭或品牌,去让多模态模型的推理能力提升。这种对偏新用户零样本(Zero shot)或者少样本(Few shot)的爱好的推理是一个之前比较难做的事情。因为之前如果你要做推荐,就需要获得好多相关信息,甚至可能要从第三方去买数据。那现在可能他提供了很少的样本,就可以分析他的喜好,我觉得这些都是现在值得兴奋的机会。


从另一方面讲,在中国做 Martech 确实还比较辛苦。包括我有投一家做教育的公司,它通过 AI 帮助前面的获客阶段、转介绍阶段和交叉销售阶段。原来可能都是人跟用户聊,现在 AI 帮助销售人员做 Copilot,一开始的时候 AI 生成内容,人觉得没问题就发送。到后来发现 AI 其实越来越熟练了,现在 40% 的消息是自动发送的,相当于AI 去做比较初级的转介绍等获客的手段。所以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看到效率提高的进展。


LiveX AI CEO 李羽佳

我们 LiveX 做的东西主要是针对 D To C 品牌的 customer engagement,特别是在 every day life 的环节中,我们平常遇见很多品牌可能是经销在亚马逊平台或者其他平台,当用户在买的那 30 天中,退货或者各种各样的售后服务或导购之类的需求是 happen 在亚马逊平台上。那么在 30 天之后,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有很多的需求是跟品牌方去打交道的,实际上缺乏了一个 channel 去做这个事情,我们公司做就是去 build AI channel,这个 channel cover 刚才说的从预售阶段去做导购,去推荐产品的 introduction,在使用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用 AI 去 engage,同时在售后的服务场景、客服场景也用 AI 去 engage。我们希望能够在整个链条跟用户 engage 的场景上都是先经过 AI 这一层,这样的话它可以是 independent platform,跟品牌方直接打交道。


我们觉得 Generative AI 出来以后,最大的改变是用户和他想要拿到的 information 发生 engagement 的方式改变了,它可能是一个语音输入的方式去拿到information,也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大模型 base 的 search 的交互方式去拿到information,但是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将来不会是网站浏览的方式去拿到information。这个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对我来讲,我的 shopping experience 是:我要去买一件东西,我 start with search,这个 search 现在的体验是我去了Amazon 或者去了厂商的独立站 search 这个item,然后下单。我们把 search 和 research 这两个事儿分开看,如果你知道要买什么东西、去做 research,如果体验更 smooth 的话,那么应该是用 Generative AI 大模型的方式去做这个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用户交互的方式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现在主要是以这个方向为切入点。


谷歌 Deepmind 研究员 Zhuo Xu

大家好,我叫Zhuo Xu,我现在在 Google Deepmind,主要做 AI research。我个人认为大模型和 AI 目前来看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而且在技术演进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之前大家可能觉得没有办法做成的事情,从我的角度上来看还是比较乐观,会有比较好的新的能力涌现出来。


我觉得从 AI 和 marketing 的结合上面,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不过也需要和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好align。比方说有很多语义层面的理解能力,其实非常适合用于对零售、电商的推荐,但在实践过程中,比方说美国市场上面,很多用户对于推广的广告相对更加抵触一些。可能在某一些环境里,市场会对推荐的容忍度更高一些。所以在推荐的过程当中,要尽量能够做到比较 natural 的、比较和用户的喜好相关,去给他们一个正向的价值,而不是推荐一些比方说不是特别被需要的一些事情。


在 AI 的应用侧,比如说降本和增效来看,我觉得可能还是降本最直接可以帮助到下游,像出海、销售这一类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 AI 在情感上面的理解能力和在语义上更深层次的、很难名状的概念的理解能力,我觉得会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比方说在做推广的时候,大家很多会用到一些Influencer,和 Influencer 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观察到很多 Influencer 是被平台直接定价,品牌方或者消费者会以一个非常冰冷的数据的形式去进行合作,然后去观察他的反馈。如果说能够用更加深层次的能力去理解,事实上你可以知道某些 influencer 他的特征点、他的用户群体是怎么样的?他的风格是什么样的?你自身的产品也能够有一些比较好的alignment,这些我觉得都是目前 AI 有 potential 可以实现的一些功能,而且有可能可以帮助到下游的 marketing 和零售。


来赞宝 总裁 胡海川

我很 Echo Zhuo Xu 讲的。今天我们也觉得AI用在降本可能是最直接的方式。


大家平时买东西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有多少人觉得购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快乐和有趣的?有多少人觉得是它更偏重于是个任务?看起来大多数人觉得在买某些东西蛮有趣的,但可能买某些东西是一种负担和任务,我想到了黄峥讲拼多多是迪斯尼加 Costco,我觉得就刚好是电商的两面,一个是它很体验的一面,一个是它很效率的一面。


我们自己在思考 AI 会对行业带来什么,以及我们怎么用的时候,我会这么看:哪些事情会因为 AI 而变化,哪些事情会因为 AI 不变化?我觉得所有线上的、虚拟的都会变化。就像我相信有一天大家玩的游戏,看的电影,大家沉浸的比如VR,可能大多数都是 AI 生成。但它的另一个 part 是线下的、物理的,这些东西就肯定不会被 AI 完全替换掉,因为电商总要来发货,总要把货送到你的面前,商品总要有人来生产,那这些东西不可能被完全替换掉,但是可能会有AI 去做效率提升。


AI方面我们在做积极探索。电商是一个特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很多电商公司做不了特别大,是因为他管不了那么多人那么多店铺。管人很痛苦,对很多电商公司来说,在电商运营人员上花的薪资是巨大的,成本和管理都是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我相信大模型在各个行业里会很快速地替代很多月薪 1000 - 2000 美金的基础白领,而电商运营人员其实就是在这个区间里面。1000 - 2000 美金的基础白领,他们做的工作有一部分可能是重复性、机械性的,这些部分会被自动化所替代、会被 AI 升级。我们自己在做一些尝试,也有了很不错的进展。未来整个电商行业的利润有可能因此提升2% - 3%甚至更多的净利润。


所以我觉得,AI 对电商和零售会对行业内的现有企业带来很大收益,就像现在最受益的是微软、Google、苹果这些大公司。零售也是一样的,像我们这种零售业务如果能省出 3 个点的净利润,那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质量又会完成很大的跃升。今天电商里面我觉得AI对降本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这是让我们自己觉得很兴奋的。我们整个 AI 团队才几个人,但已经做出了一些很好的工作。



追问

Q1:

GPT 出来之后,有哪些之前不太敢想或者想过,但做不了的事情现在可行了?


A1:

我在AI 创始人 CEO  Vincent

我们 2015 年、2016 年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愿景,就是说我把 1688 所有的货,把一个中文的货和中文的描述拿来,AI 生成一套全英文或全印度语、德语的,符合当地人喜好的商品详情页、商品的首图、商品的商品描述,然后去卖。在 2016 年的时候,这在那些一些国家是走得通的,因为一些国家对于商品的质量要求比较低,货不对板的幅度稍微高一点他们也忍了。在要求高的国家,会稍微有一些挑战。


现在我觉得这个事应该很快就会实现,很可能就是说就是他拿到一个义乌的货,拍一张图,后面就一条龙全给你搞定了,英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全部给你搞定、对接好,营销端我不确定。也有很多人在做这个事。


Q2:

如果说整个电商平台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话,每一个卖家或者每一个 player 算一个agent,长期来看这个生态系统还需要人吗?或者还需要卖家吗?


A2:

我在AI 创始人 CEO  Vincent

不太需要了,在供给端肯定需要,但是后面对人的需要就越来越少。但现在肯定还是 Copilot 逻辑,完全取代还是很困难,但是未来有可能会完全取代。


Q3:

物理层面取代不了,虚拟层面的可能于长期会被取代,就会像拼多多一样全部自己玩,就不需要里面整个 eco-system 了对吧?


A3:

我在AI 创始人 CEO  Vincent

我觉得品牌是需要的,非品牌的商品,可以拿一张图到义乌找一个厂生产出来的那种,我觉得不需要了。



Q4:

五年之后有没有可能一个品牌是一个 agent 创造的,他瞄准一些人群, define 一个东西,然后自动找了义乌的厂生产出来,只要中间有物流商可以去做履约,这理论上是不是有可能发生的?


A4:

我在AI 创始人 CEO  Vincent

我们做过一个失败的尝试,让 AI 去做 Copilot 设计商品,设计商品以后用户直接用 prompt 加上拉拉拽拽的方式去设计一些衣服或者 fashion 的商品,然后直接丢给义乌生产。这个 fail 掉了, 原因是还是不懂,相当于客户设计看到的衣服挺好看,感觉也能生产,但是生产出来的其实不能穿。还是有很多版型、knowhow 的东西。衣服看上去很简单,但还是有一些东西,比如肩膀就是得多宽,如果不是那个宽度就会出问题。


像这样的东西要在 embed 到一个 Transformer base 的系统里面,我现在没有看到这样的技术架构,当很多人想做类似但技术架构,但我还没有看到。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代模型的提升。我之前踩的坑是,碰到特别物理层面的东西 AI 就不太行,然后聊天这种事情就特别厉害。因为这些物理的数据的数据结构不一样。


真格基金 管理合伙人 戴雨森

刚刚大家在讲效率极致,看到一个图或者一个想法,立刻就把它变成货品。但其实有的品牌确实是反效率的。比如我投了一个没有任何 AI 成分的公司,叫观夏。有人就觉得香氛很简单、想去抄,但最后却失败了。因为观夏就是很反效率的,香氛就是需要慢慢来,而且不能快,因为它是需要精选的品牌。


但另一方面,我们投新消费的代表作是完美日记,它引领了效率,各种投放、营销到极致,也很快就做到百亿美金市值上市。所以我觉得效率有一个效率极致的打法。国内其实有好多大哥,比如说像抖音的真正创始人卷卷,还有一个阿里系的大哥都在做 AI 加定制的出海电商平台,因为做到极致就是 AI 加定制。但我觉得也有像观夏这种,包括像有很多需要花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沉淀文化的品牌,这种可能 AI 无法替代。


所以我觉得要么就做 AI 做到最好的,要么就做最没法用 AI 替代的,如果二者之间可能就比较难。像国内很多人做虚拟人直播,但最大、最厉害的主播还是要靠那个“人”是谁。因为其他非人的变成商品了,鲜活的人反而成了最宝贵的资产。所以,我觉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么就极端的 AI 化,要么就极端的非 AI 化,做到极致。



AI在库存管理以及供应链中的应用如何变化


AfterShip CEO Teddy Chan

关于生成式 AI,短期内很多人觉得很牛,好像什么都能干。实际上我们自己也用过,我觉得短期来看 AI 很多都是 over estimate的,感觉什么都能干,但是长期去看可能是underestimate 它厉害的地方的,主要现在他缺乏很多场景。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公司业务主要是做查包裹的,我告诉你你的包裹什么时候收到。物流公司合同说三天到,但实际上往往很多包裹都不是在三天以内送到。很多时候我们很希望知道有没有办法算出来准确时间,什么时候收到,准确比早一点到更重要。以前我们以为当天到、隔天到,越快越好,实际上不是的。比如我要去出差,我还真不想我的包裹明天送到。所以准确告诉包裹收到的时间是很重要的。


我举个例子,本来你要做next day delivery,可能运费很贵,因为刚才讲的fulfilment很紧,对整个电商来讲是一个比较重的成本。那如果你的服务水平是 next day delivery,但是客户说要出差,能不能两天后送达,我回家那天去拿,实际上运营成本能下降的,因为我不需要用那么贵的物流。


所以从物流、仓储管理来讲,怎么能预计到一个准确的点,怎么能有更低的成本?从库存、物流来讲,现在我看到的 AI 在里面应用场景不多了,但是如果真的找到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的话,这点我觉得在工业里的发展是很大的。我觉得在AI在这部分的应用在中国应该比海外有更多应用场景。


AfterShip CTO 洪小军

在售后场景的话,我们有用到比如像预设录入到达时间,类似这样一个场景,当然我们也在一些具体的场景应用AI,但还没有一个 Killing future 因为用了AI 马上带来非常大的突破,坦诚讲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点。但我们在内部的提效、各种场景优化,也有比较多这种场景出现。


当然从我们公司角度来看,我们现在 AI 用得最多的还是在内部应用层面,这是比较明显的,不管在 marketing 还是在内部的比如 support 场景,应用会更多。但是具体应用层面来看,我们也想做一些交流,看有没有更多应用产品。我很认可刚才Teddy提到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大家短期内对于 AI 的应用抱有太高的期望,但可能长期来看它价值挺大,但大家未必会看到长期更大的价值。



在引入AI技术时,零售商面临哪些挑战和风险


TikTok电商 Robin

TikTok 主要是想做电商、直播和短视频,直播短视频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在供给上,本地的商家不知道怎么去做直播,不知道怎么去带货,人力也非常贵,像国内直播有导购,又有导播,或者各种各样的人在做支撑。所以平台在想怎么提供一些工具,一方面给你生成比如去做直播的脚本、告诉你一些话术、根据你的商品去帮助,这是直播的一个场景。


还有一个场景是,你在上货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 SMB,提供你产品的描述,比如说背景可能需要换成白的背景,或者一些场景的图、产品描述的话,比如你给一句话,然后给你产品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换不同的一种语调。在实际场景当中已经有这种产品在用了。我觉得这个方面最终还是要去看实际的转化率和比如短视频的点击率、成交率,AI 有时候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效果,因为最后可能价格最影响数据,其他方面只是辅助的,那价格不是通过 AI 一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PART.03


直播电商研讨


直播电商在美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Redharp 创始人CEO Allen Yang

我是 Redharp 的创始人,2018 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做中国品牌出海服务。像小米生态里的很多产品,华米、追觅这些都是我们服务的客户,这是我们一块儿业务;另外一块儿我们也做自己的品牌,宠物类的、母婴类的。我们服务的比较优秀的中国出海品牌还是蛮多的,像 Momcozy 这个产品也是可以的。


直播电商这块,我们的观察就是,在美国的市场做品牌需要一个一整套的体系,不是只是做某个渠道或者某个平台的流量。因为这种相对短期来讲可能会有一点点效果,但是从长期做一个品牌来讲,最终的效果其实并不能够通过某个平台体现出来。像TikTok,我们这边其实也是 TikTok CAP,我们也找很多达人去拍很多短视频,也做过直播,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流量的稳定性还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很多品牌很难把控供应链这端的配合、整个库存周转,从长期来看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把握难度非常大。所以在单个平台上,我看到就亏钱的是占绝大多绝大部分,而且这些平台里整个广告这块儿的精准度、整个后台的产品提升空间还是蛮大的。


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通常的运营方法,还是说以品牌为核心和以品牌为原点,通过整合营销的方式。TikTok 也好, Pinterest 也好, Meta 也好,其实只是各个平台的一个流量据点,只要我们很清楚知道我们品牌的定位和目标用户群,根据这个尽可能把这些平台的流量整合在一起去运营,其实最后的效果是最大的。通常来讲,比如找达人,那他肯定是要跨平台去运营,我不可能说只跟他合作 TikTok 做一场直播、几场直播,这个效果是很有限的,但如果能够跨平台的,把这些流量能够尽可能变成我们的私域流量,变成我们官网的流量,或者是哪怕是亚马逊的流量,这个效果都会很好。我们做这个就比较保守一点,把这些平台、直播当成一个品牌端加上销售端,它的效果会好一点。


ForePax Fulfillment GM Michael Yang

我叫 Michael,我们当时 2022 年做了一段时间的英区直播电商,2023 年做美区 TT 的直播电商。 


2023 年我们雇了一些学生到我们的直播间,我们当时开了两个直播间来做这个电商,25美金一小时,再加上 1% 的 GMV 的提成,其实还是不错的。因为作为广告商有多种选择,他可以投广告,也可以做直播,也可以做短视频,也可以做不管是自然流还是各种方式。但是他选择做直播的时候就有 ROI 的考虑了,如果没有 return 的话,我们花所有钱全部都是打水漂,所以当时我们用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激进的一种方式。


当时我们跟唯品会在北美的一个品牌叫 Nowrain 合作,Nowrain 做女士服饰,稍微 fashion 但是还没有那么 fashion 的一些衣服,相对来讲客单价也比较低。即便如此,我们当时花了很大力气,最后也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我们本来是一个先辈,最后成了一个先烈,而且这个是很常见的。


后来我们仔细复盘这个事情,除了当时平台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工具、体系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选这个品是有问题的,我们为什么跟 Nowrain 这个公司合作呢?为什么跟卖相对来讲是标品的公司合作,而没有选择现在在 TT 上最普遍的新奇特产品?现在 TT 里面几乎所有产品都具备新奇特的特点。


当时我们属于滑铁卢,自己也跌得很惨,但是因为我们公司做物流,我们有孵化出来一个品牌做Jewelry,当时他们卖的产品是莫桑钻,当时我们这个店铺做到全 TT 的 number one,一个月时间从 0 涨到 50 万美金。当时主要通过直播,一天4个班,一个班6个小时, 24 小时直播。这个直播量显然很难在美国搞,他们当时就是在国内播,而且 24 小时都都说少了,因为有很多直播间。


当时我们其实看到一个可能性,就是在国内联动做直播,播新奇特品,然后在美国做销售。我们的物流因为可以相对比较快地响应履约,比如我们能做三天从国内到美国发货的时效,能够达到很快的响应速度,能够服务特货、敏感货,做这种钻石、莫桑钻、包括一些银饰、金饰。这些公司往往就是很大的一个收成空间。


所以我觉得直播带货这一块,到目前阶段来讲,品、人、货、场里面,我个人认为货的重要性超过其他所有的因素。大家如果之后做 TT 带货可能会踩很多坑,在第一个选品的环节,我希望大家能尽量避过这个坑,不像我们当年犯这个错误。




本篇内容完整版也可以进入出海同学会知识库阅读:

https://yfqtipm0a9.feishu.cn/wiki/HeG2wBp0Zi9HsNk2xxTcCnOinBh


本期笔记整理员:莎莎Xinyun




—往期相关精选文章链接—

目前的流量模式将会被AI如何重构?| No.112期干货

AI应用层落地场景及产品开发的核心问题 | No.111期干货

如何在全球化中规避知识产权合规风险 | No.110期干货

开源与LLM的商业路径如何选择?| No.109期干货

从英伟达看AI、多模态与机器人 | No.108期要点

AI、多模态与机器人(GTC专题1) | No.108期干货
从GTC看AI与创投(GTC专题2) | No.108期干货


出海同学会
深度研究整合出海价值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