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始终坚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初心使命,肩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责任担当,推进新兴技术交叉应用,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挑战医疗技术新高度,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带去更优质的医疗体验。
附属儿童医院为双胆总管畸形患儿实施根治性手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成功为一罕见胆总管重复畸形患儿完成根治性手术治疗,该病的儿童病例全球总共报道仅十余例。
这名8岁患儿平时喜欢吃油炸、烧烤类食物,这天饱餐一顿最爱的美食后,结果开始肚子疼、呕吐,在当地医院考虑急性胃肠炎,吊水、解痉治疗都没有好转,爸爸又带着他来了上海市儿童医院。在急诊,小亮肉乎乎的小肚子,医生一按上腹就叫疼,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升高,淀粉酶和脂肪酶竟飙到了1千多,是正常值的4倍多。入院治疗后通过腹部B超、MRCP等检查发现小亮居然有两条胆总管,且伴随着胆道扩张以及胆道结石,保守治疗后4个月,小亮再次返院,进行了微创根治性手术治疗。
术中仅取了四个1cm长的切口,运用双镜技术(腹腔镜+胆道镜),发现两条胆总管虽然非共壁却包绕在一起,左侧未扩张胆总管绕到扩张胆总管的后方再绕到其前方与胆囊相连,这无疑为手术增加难度,但经过普外科医师高超的手术技术,历时如履薄冰的9小时,越过周围重要大血管的阻碍,攻克分离胆道的难关,小亮的胆道结石被成功取出,扩张胆总管被切除,未扩张胆总管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并进行了右侧胆总管空肠R-Y吻合术。术后11天小亮痊愈出院。
附属胸科医院成功装机
全国首台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
近日,全国首台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完成装机。院长侯旭敏、副院长孙加源出席装机仪式。同日,孙加源副院长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2例肺结节患者的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诊断。支气管镜机器人在附属胸科的临床运用,标志着在经支气管肺结节诊疗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肺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超微创精准诊疗新选择。
当前,支气管镜机器人作为世界呼吸介入领域最新前沿技术,仅在美国等少数国家实现了成熟的临床应用。此次成功装机的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于2024年3月在中国正式上市。和传统技术相比,它能“丝滑”进入到人体更深的肺部气道,提升诊疗精准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气胸和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运用于肺结节鉴别诊断和消融治疗。
自2021年起,孙加源教授带领团队,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联合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开展了形状感知支气管镜机器人在中国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可行性研究,并用其施行了国内首例机械臂控制支气管镜引导下的肺结节活检术。相关研究成果在《支气管病学与介入肺脏病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该操作控制系统在中国的首次临床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在诊断小于2厘米的肺结节时,机器人系统展现出高诊断率和高安全性。
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完成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DBS手术干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完成了1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DBS手术干预。该例患者发病13年间表现难治性被害妄想与幻听症状,经过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等规范治疗后仍疗效不佳,且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精神病性障碍临床诊疗中心刘登堂主任团队、功能神经外科卓恺明主任团队携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开展多学科合作,顺利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和评估工作。手术历时3小时,顺利完成双靶点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复查CT无殊,植入靶点准确,圆满完成。术后一月进行首次开机,当开机次日患者母亲看到孩子多年来再次开始尝试弹钢琴时,感到格外惊讶。目前患者仍在术后随访及程控调试中。
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将进一步利用已有临床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双重优势,以精神疾病临床精准需求为导向,搭建多学科诊疗协作交流平台,推动重大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技术的突破和临床转,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帮助严重水肿胎儿成功脱“贫”
小雪(化名)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和胎儿医学科时,仅孕27周,但胎儿的情况已十分危急:严重胸腔及腹腔积液、心包积液、三尖瓣中度返流,超声血流显示胎儿重度贫血。原来小雪已经有两次胎儿水肿引产的病史,且原因不明。胎儿医学科的医生根据超声表现,给出了一条生的希望。
胎儿输血是个技术活。由于胎儿脐血管在孕27周时直径仅5-6mm,输血采用脐带游离段穿刺,胎儿医学科的医生除了需要应对在羊水中“游动”的脐带,还需要克服“好动”的胎儿,依赖丰富的经验选择最佳的穿刺点,并力争一“刺”成功。依靠团队的密切配合,准确计算输血量,保证了输血的顺利完成。
不出所料,第二天,胎儿贫血情况就有了明显好转,小雪一家看到了希望。在接受了三次宫内输血后,宝宝的情况日趋稳定。孕34周时顺利分娩,产后血红蛋白113g/L,也未再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的情况。“感谢国妇婴医生的不放弃,让我们的宝宝安全脱‘贫’,带来了家庭的圆满幸福。”小雪夫妇由衷地说道。
附属同仁医院为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
实施减压处理并重建脊柱结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骨科为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减压处理,并重建脊柱结构。54岁男性患者从3米高处坠落,造成严重的腰椎爆裂性骨折,腰部以下肢体完全性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当地医疗机构评估后认为,即便实施手术治疗,其康复前景依然黯淡,可能面临终身借助轮椅生活。
该患者经病友介绍,来到附属同仁医院就诊。接受详细检查后患者被确诊为L1(第一腰椎)及L2(第二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椎管内被骨折碎片严重侵占,脊髓神经受压近乎扁塌。依据脊柱创伤分类系统(TLICS)评分,患者病情达到9分,属高度不稳定骨折;同时,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标准,其损伤程度为B级,仅次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状态。
附属同仁医院骨科叶晓健主任团队在神经电生理监护的精密辅助下,首先精准地清除了椎管内骨块,实施减压处理,并重建脊柱结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脊髓及神经功能。手术历时4小时余,圆满成功。术后第一天患者脚趾部位感觉恢复;术后三月患者能在辅助下站立;术后一年患者能够独立行走。
附属松江医院帮助肺癌患者重建生命希望
61岁的松江居民庄先生感到左侧肢体乏力、行走受限,随后到某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诊断为肺癌并伴有多处转移,其中包括脑转移。在亲属的建议下,庄先生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肿瘤科寻求进一步治疗。
肿瘤科医疗团队接诊后,详细了解了庄先生的病情,迅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脑转移症状进行紧急处理,通过降颅压脱水等手段,有效缓解了患者因脑转移引起的症状,同时也第一时间进行肺穿刺明确病理,送检基因检测。初步处理后,医疗团队考虑到患者并无基因突变,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决定采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听到一个个陌生的医学名词,家属也曾顾虑重重,担心庄先生不能耐受化疗。
感受到患者和家属的不安,医疗团队耐心地解释治疗方案,争取到了家属的同意。庄先生住院期间,肿瘤科医护人员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令所有人惊喜的是,经过2个周期的治疗,庄先生的肺部肿瘤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不仅恢复了语言功能,能与大家顺畅交流,逐渐独立坐起来,甚至可以拄拐缓慢行走。经过数月的治疗,如今,这位曾经瘫痪在床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已经能够自由行走、吃饭和言语交流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他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来源:各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