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始终坚持临床医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科研论文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科研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治疗手段。适逢伟大祖国成立75周年之际,交大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科研团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救治希望,全力推动祖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虞永峰团队在《柳叶刀》子刊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杂志在线发表题名为“Savolitinib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treatment-na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uring MET exon 14 skipping mutations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single arm,multicohort,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3b confirmatory study”的文章——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未经治疗的携带MET第14外显子跳跃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赛沃替尼治疗:来自单臂、多队列、多中心、开放性、3b期确证性临床研究的结果。
MET 14跳突基因突变在肺腺癌患者中约占3%-4%,且在不吸烟老年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更为常见。赛沃替尼是一种国产自主研发的靶向创新药物,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或无法接受化疗的MET 14跳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于2021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此次由陆舜教授领衔开展的是赛沃替尼IIIb期临床研究。在入组的患者中,80.5%为肺腺癌,8.0%为肺肉瘤样癌,有11.5%的患者伴有脑转移。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赛沃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后,大部分患者都得到缓解,其中疾病客观缓解率为62%,疾病控制率达92%,无进展生存期可长达13.7个月。同时,其安全性也达到相应治疗的可控要求。此次研究是2021年赛沃替尼关键II期临床试验成果的延续与深化,充分彰显出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及肺癌精准治疗领域持续性的亮眼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孙俊峰课题组,应用经颅磁刺激同步脑电技术(TMS-EEG),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眶额皮层接受磁脉冲刺激后皮层响应异常,有望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调控治疗揭示新靶点。这项工作在Biological Psychiatry 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题目是“Abnormal Global Cortical Responses in Drug-naïv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ollowing Orbitofrontal Cortex Stimulation: A Concurrent TMS-EEG Study”。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缺陷等,其发病机制远未明确。很多学者推测眶额皮层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密切相关,然而,如何客观评估却是难题。
研究显示TMS-EEG可被用来直接评估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抑制性、连通性及可塑性等特征。以上结果表明,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眶额皮层去抑制现象和皮层可塑性下降特征,眶额皮层缺陷是精神分裂症一种原发病理性特征。这些发现提示眶额皮层有望成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潜在新靶点。
自然流产的人群发病率高达10-15%。尽管已知自然流产的各种病因(如染色体、子宫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和免疫因素等),然而临床上仍有较大比例的自然流产的病因难以明确,确切的治病机制有待阐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明清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赵健元合作,在EMBO Journal 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NFSF14+ natural killer cells prev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by restricting leucine-mediated decidual stromal cell senescence的论著。该研究揭示了早孕期蜕膜基质细胞衰老稳态失衡的免疫代谢机制,和复发性流产发病的新机制。
如上图所示,该研究发现早孕期子宫内膜蜕膜化进程中,伴随转运体SLC3A2表达和支链氨基酸(BCAA)摄取增加。BCAA如亮氨酸,通过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诱导蜕膜基质细胞(DSCs)衰老;相反,蜕膜TNFSF14+ dNK细胞通过TNFRSF14-SLC3A2/亮氨酸调节轴限制DSCs衰老,从而维持DSCs衰老稳态,利于正常妊娠的建立和维持。一旦TNFRSF14-SLC3A2/亮氨酸调节轴失衡,会诱发DSCs过度衰老进而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此外,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拮抗DSCs衰老降低孕鼠自然流产风险。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组织呈过度衰老,这一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对于蜕膜过度衰老相关的复发性流产具有潜在的临床防治价值。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欧阳丽萍副研究员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宣勇教授在Bioactive Materials 期刊上,共同发表了名为《L-arginine loading porous PEEK promotes percutaneous tissue repair through macrophage orchestration》的研究论文,附属同仁医院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赵桐和刘星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L-Arg是多种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底物,可被不同酶催化,参与多种代谢途径。感染环境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催化L-Arg产生大量NO,发挥杀菌作用。修复环境中L-Arg被精氨酸酶1 (Arg-1)催化为鸟氨酸,并进一步代谢为多胺和脯氨酸,促进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经皮植入感染模型和骨髓炎模型证明,L-Arg负载的磺化PEEK可以有效抑制细菌、促进软组织密封以及骨整合。
该工作通过负载L-精氨酸于磺化聚醚醚酮(PEEK)的多孔结构中,通过自适应响应微环境中的酶,代谢重编程巨噬细胞表型,以实现时序抗菌和促组织修复,为经皮植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松江研究院郑颂国教授与南加州大学及其他多家研究机构的科研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Insights 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BAFF(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不仅通过BR3受体在B细胞上发挥作用,还通过该受体在T细胞上直接促进滤泡辅助T细胞(Tfh细胞)的发育与功能,从而促进生发中心的形成和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
研究项目使用了大量的基因敲除、双基因敲除、转基因、基因敲除加转基因等小鼠模型,前后历经15年,研究表明,BAFF在Tfh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作用不仅限于促进B细胞的存活和分化。通过使用多种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科学家们发现BAFF的这种调控效应主要是通过与T细胞上的BR3受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一发现为理解BAFF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并可能为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来源:各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