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构建
坚实的“保护墙”
合肥市庐阳高级中学2024年秋季学期
家校共育指导
近些年,青少年心理危机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事件给家庭带来了无法补救的伤害,也给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一、简述学校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目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校家校共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两个重要环境,共同承担着培育责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培养、人格塑造提供了重要平台;而家庭环境则是学生成长的根基,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因此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家校共育,可以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其次,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流的深化与规范化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促进双方的合作与理解。家校共育还能够引导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而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因此,加强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为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体目的如下:
建立和完善家校共育机制,明确学校和家庭各自的教育职责,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确保双方对学生教育信息的了解及时、准确、全面。
深化家校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渠道,提升合作实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格局。
推动学校与家长建立平等、尊重、互信的关系,为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与原则
家校共育工作方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有效的学校与家长合作机制,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推动学校与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平等尊重原则: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我们将尊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同时引导家长理解和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家长和学校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双向沟通原则: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也应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共同协作,共享教育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家校共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所有的工作都应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展开,确保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得到全面的支持和引导。
协同育人原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家长和学校应定期交流、协商,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
持续改进原则:家校共育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和改进。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作策略,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家长的需求。
1.明确家校共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双向流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技能,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家校共育的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家校共育的方式和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家校共育模式。
明确家校共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2.提出实施家校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家校共同育人。
平等合作原则:家长和学校应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双向沟通原则: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与反馈,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现双方在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效对接。
多元共育原则: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法治保障原则:依法实施家校共育工作,保障家长和学校的合法权益,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家校共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理清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那么,在家校合作视域下,从哪些方面入手将家校共育工作落到实处呢?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
为了促进家庭、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邮箱、班级群或者其他信息平台与家长取得联系,彼此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其心理状况,让家长更加认可、配合教师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进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向家长、教师以及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实做好铺垫。
(二)丰富合作内容,改善心理状况
学校可以向每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带回家中,由家长填写。这样一来,则能够对各个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诉求、建议等有一个更加 全面的了解,“对症下药”,更好地消除家长的担忧。其次搭建咨询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如家长会、家访或者电联等开启咨询服务,在此期间,家长可以虚心请教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教育经验,或是提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问题,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让家长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援助。
(三)优化沟通方式,做到目标一致
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着整体教育的成效。在正式沟通之前,相关高中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日常心理行为的观察、记录,从多个角度切入,做到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当学生出现一些心理危机事件后,要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探寻相关信息,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情况,旨在引领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出心理阴霾,也为家校合育奠定良好的感情和现实基础。
(四)拓展多种渠道,予以关怀支持
现如今,我国各地高中学校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然,即便如此,依旧会有个别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这点不可避免,对于这类学生,特别是休学或其他情况的学生,教师也要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关心、关爱,定期对其展开心理关怀、心理辅导。不仅如此,还要为这类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如,分享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利用线上平台为其答疑解惑,辅助学生学习,有效减轻学生或家长因心理危机而影响学习乃至高考的担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家校合作是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热门课题,要想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教育合力,为学生构建坚实的“保护墙”。
我们相信,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将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断成长和进步。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