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44年是农历甲申年,这一年的10月29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对桂林的进攻,美丽的桂林城遭遇空前劫难。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不到3万桂林守军,要抵抗日寇10万精兵。
这是一场惨烈战役,14天的激战,繁华的桂林城变成一片废墟,房屋焚毁达99%。
这更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战役,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桂林军民没有屈服,通过各种方式与侵略者进行英勇抗争。
这是一场至今我们都无法忘记,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战役。
值此甲申之殇8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抗战记忆之桂林保卫战报道,致敬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历史上属于桂林的重要一页。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末期,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双重打击之下,日本帝国主义在各个战场节节败退。然而,他们并不甘心,妄图做最后的挣扎,开始疯狂调动侵略武装进攻平汉、粤汉、湘桂三条铁路线,希望以此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干线。于是敌人将目标瞄向了广西的省会城市——桂林。
1944年,夏天。长沙沦陷,衡阳告急,桂林震惊。
在抗日期间,作为大后方的桂林是相对安全的“庇护所”,整个城市热气腾腾,五步一茶座,十步一酒楼,外地的有北方酒家、南方酒家、广州酒家、四川菜馆、湖南湘菜馆,本地有桂林酒家等,家家拥挤。大街小巷摆摊的小商贩更是入目皆是,大街上人声鼎沸,行人犹如过江之鲫,接踵而行。
桂林保卫战之前的桂林热闹繁华,大街上行人如织。
此时,面积不大的桂林城人口已近50万。
面对即将来犯的日军侵略者,率先动起来的是文化界。6月18日,也就是“西南剧展”在“红房子”广西省立艺术馆落下帷幕一个月后。桂林文化界人士组织开展了“保卫大西南”动员宣传活动,号召桂林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迎接战斗。
在李济深先生的主持下,桂林文化界人士带领进步青年学生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国旗大游行”。队伍前面高举着“保卫大西南”的横幅大标语,接着是一面10多米的特大“国旗”,由8个青年用手执着,队伍从广西省立艺术馆前广场集合出发,穿十字街、转入桂东路(今解放东路),沿途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沿街的商店行人将钱币、首饰等贵重物品投到“国旗”上。一路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响彻桂林城。
“我家本在黄河边,鬼子打来逃南京,都城血泪仇未报,行乞长江别乡亲;幸有西南山河在,求生流落漓水间,桂林若是沦陷了,浪迹天涯到何年?”这是当时一支宣传队伍编的顺口溜,声调凄凉,道出了当时桂林城居民的处境与心声。
那些日子里,全市群众都被动员起来,所有学校、团体纷纷兴起抗日热潮,各种宣传队伍上街演讲;十字街广场、阳桥、依仁路等处设有献金台,人民群众竞相捐献,就连年长的乞丐、擦皮鞋的孩子、卖报的报童、人力车夫等都将自己有限的所得献上,以表抗日赤诚;军队和民工在城郊挖战壕,修碉堡;机关、学校忙于搬迁,而许多热血青年自愿留下,参加各种抗日组织,有的要求上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
亲历者植恒钦的回忆文章中就写道,当时桂林文化界组织抗战工作队,自己也去报名,来到报名处才知道,这里只招收100人,而两天时间报名人数就已过千。决定要谁,还得通过考试录取。
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国民政府当局有自己的考虑。9月12日,广西省政府发出第三次强迫疏散命令,要求全体居民必须马上撤出桂林,私自滞留在城内的将以汉奸罪论处。
全城顿时紧张,“桂林大疏散”开始,本地市民向邻县、山区疏散,外来的人拥向火车站、汽车站。车票是免费的,车站内人山人海,不仅有撤离的百姓,还有等待调配和转运的战略物资,军民混杂在一起。车内更是人挤人,因为是逃难,人们并没有太多埋怨和辱骂。有人要爬上车,车内就有人帮着拉,站台上的帮着推,只要车厢还容得下,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昔日繁华的桂林城顿时人去楼空,50万居民就此疏散一空,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桂林城上空。
战前桂林组织大疏散,图为火车站内人们赶火车的景象。
此时的日军第37、第40、第58三个精锐师团及日本关东军部队约10万大军已沿着湘桂铁路分兵南进,直扑广西北大门全州。然而,驻守全州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第93军稍作抵抗便弃城而去,接着蒋介石突然改变桂林城防拨款计划,导致修筑城防工事工作无法继续,而蒋介石给桂林守军下达的任务却是“死守三个月”。
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由来已久,以“李白”为首的“新桂系”见蒋介石这一系列操作后恍然大悟,蒋介石这又是要消极抗日,顺便借日本人之手来消耗桂系。于是,广西当局也决定“保存实力”,撤走了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决定“牺牲小部,保存大部”,以便将来继续与蒋争权夺利。最终,只留下不到3万桂林守军面对日寇10万精兵。
1944年10月29日,枪炮声起,战斗首先在漓江东岸打响,日军开始从桂林外围的屏风山、猫儿山、银子岩各线进行火力试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日军陆续增援兵力,并凭借坦克、重炮和飞机的火力优势,持续对桂林守军阵地进行轰炸,而守军残部始终坚守阵地,在这场处于绝对劣势的较量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经过半个月的惨烈战斗,桂林守军人员弹药消耗巨大,被迫放弃多处要地。11月,守军残部被迫退入七星岩,进行最后的抵抗。
此时,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发动化学战,释放大量毒气到洞内。毒气进入岩洞,迅速侵袭守军呼吸道和皮肤。洞内守军瞬间落泪、呕吐、呼吸困难,最终大多数人因毒气丧生,仅少数躲在深处幸免于难。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入敌手。桂林,成为抗日战争中我国最后一座沦陷的省会城市。
敌人侵入桂林,开始大肆破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内城外尸横遍野。对待俘虏极不人道,俘虏每日要做10个小时的修路、修桥及掩埋尸体的工作,夜间还要服侍敌人,做烧水、洗澡、洗衣等奴隶工作;有时还将俘虏手脚捆绑,置于地上,将饭菜放在较远处,逼迫其匍匐就食,形同畜生一般,敌人以此取乐。每到一处,妇女常被轮奸至死,抢劫民财更是常事。
桂林属喀斯特地貌,山多洞多,许多百姓躲进山洞避难,但敌人每搜至山洞时,多用火烧洞口,入洞后又是一通“清洗”,有时就干脆于洞外施放毒气入洞,将人活活毒死在洞内。
战后的王城东华门。
敌军撤退时,破坏更甚,居然专门成立了带编制的“烧杀队”,每到一处,便肆意烧杀。“烧杀队”工作后,还有“检查队”,这个“检查队”是专门负责检查“烧杀队”工作是否做得彻底,若任务完成不达标,还会受到处分。
桂林沦陷之前,房屋有5万余栋,而此役之后,仅剩400余间,房屋焚毁达99%以上,繁华桂林几乎一夜“归零”。
战后的桂林城满目疮痍。
在此后几个月中,桂林人民从未停止过对侵略者的反抗,在中共桂林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先后建立了10支抗日武装队伍,共700多人,与日寇作战50次,共毙伤日军140余人。
1945年7月,桂林沦陷近8个月之后,中国军队发起了收复桂林的战斗。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第94军各一部分别由西北及西南地区向桂林推进,先后切断日军南至梧州的水陆交通、北入衡阳的铁道,逐次击破日军外围据点,并成功于当年7月28日收复了桂林。至此,桂林人民终于摆脱了日本侵略者的控制,桂林也在沦陷200多天后得以光复,成为中国最早光复的省会城市,并且是唯一在日本投降前由中国军队主动收复的省会城市。
中国军队收复桂林后的十字街,一名士兵在此站岗。
这就是桂林保卫战的前后经过,即使这一段历史已经被反复述说,但每每提起依然令人愤恨不已。而日军在桂林犯下的滔天罪行只是整个中国抗战历史中的冰山一角。这是一场至今我们都无法忘记,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战役,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唯有自强不息,才能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苏 展
图片均由记者苏展翻拍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王晓莉
值班编委丨陈小东
桂林日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