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个作家的立身之本?毫无疑问,是作品。
优秀的作品通向深微的人心,传达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梦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精神,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正是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写作者独一无二的声音被听到,他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令人赞叹、折服,我们由此看到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社会为什么仍然需要文学?这是因为好的文学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现不同魅力的文化创造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纷繁复杂的条件下,作家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以文学方式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把握住时代的潮流,面对人生的诸多难题;更应该放慢脚步,留神文学的险情。文学应该感知一个变化着的活力迸发的中国,体会和理解今天的中国人民生动而深刻的多样情感。
目前,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浮躁造成的。当我们回望过去,就会发现,是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畏,指引着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只有真诚地面对时代、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写出生命的明亮光芒,写出困苦和焦虑,更写出人们发自内心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当作家能不为如何获得关注而焦虑时,他笔下的作品才能“筋道”,才有“韧性”,才能更好地抚慰心灵、引领精神。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蕴含精深的思想,还应具有艺术感染力。我曾读到一位法国作家的散文,他在形容汉字时,用几“颗”书法字来形容汉字,而不是几行、几段。我突然意识到这强调的宝贵——汉字的宝贵。一颗珍珠,一颗钻石,一颗种子,一颗星星⋯⋯一颗汉字。我们必须知道文字和语言对于一个作家的宝贵,文字有时的确比生命更重要。面对有难度的文学,有时我们同样需要节制和吝啬,需要尊重文学的本意。
一个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日益被世界所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精神与文化,特别需要文学的充沛滋养。这是文学和文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读铁凝主席《作品是立身之本》有感
真正的作家不以加入各类作协为荣,而是以作品的影响力为荣。
最近,中国作家协会发布了2024年入会的一批会员,全国有一千多人。不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或者上了本次审批名单的各省作家(文学爱好者),欣喜若狂,大约自此就认为自己成为了真正的“中国作家”。其实大可不必自以为是,是不是真正的作家,还是要以作品在全国的影响力来论。
不要以为出了两本以上的诗集或者散文集或者小说集以及在各地报刊(文学期刊)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就是被大家认可的“中国作家”,其实这些成绩离真正的作家还差得远。要论真正的作家,必须要在全国发表或者出版过相当有影响力的作品,产生过一定的轰动效应,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的读者群。作者凭借这些作品拥有相当可观的稿费收入,而且藉此收入可以自由专心地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能被全国大中小学邀请做经常性的报告。仔细对照这些标准,大约在几万人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里应该没有多少人?
一个真正的作家其实都是慢慢成长起来的,他不是歌星或者网红,亮亮嗓子、扭扭屁股,出些花边新闻,立马就可以走红;也不是通过加入一个个作家协会就可以很快出名,到达文学的顶峰。倘若那样认为,除了自欺欺人以外,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作家的成长是一步一个台阶,仿佛上山一样,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才能登上山顶。作家的知名度也是这样的,都是先从本县出发,继而本市、本省,继而全国,或者先从本单位,继而本行业,继而扩大到全省、全国。
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有些作者或者是文学爱好者把作品或者作品的影响力置之于脑后,而是把加入各类协会当作要务,真是本末颠倒、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在这样的不正之风下,于是,便有了许多怪相:作品没写出多少,却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了;即使写出了一些,或者发表了一些,但没有产生轰动和相当大的影响力,结果自己花钱出版的书,要么卖不掉,要么送人,但本人也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了”。
想想这些成为了所谓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人,虽然得到了虚名,但其实与作品的影响力的实际不配,不仅得不到当地(本县、本市、本省)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的尊重,更得不到全国作家、文学爱好者的尊重。
一般而言,能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确实应该有两把刷子,要么是是散文写得好,要么是小说写得好,或者是诗歌、戏剧很出色。他们不仅作品写得好,文采、智慧、格局等都是出类拔萃者,在全国文坛、文教等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利用自己的博学、眼光办好刊物或者自媒体,能够把文学艺术发扬光大,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能够带动大批文学爱好者崇尚文学,迷恋文学,引领我国的文学事业向好向善向美持续发展,使得文学队伍得到壮大,使得文学事业蒸蒸日上,呈现一片繁荣鼎盛的好局面。
在文艺宣传、文艺组织等方面,他们无疑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