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一锅老汤慢慢品
--------郭石夫大写意花鸟画漫谈
引子·等候
第十届全国美展结束后,绘画的制作性几成众矢之的,太多、太过了,听任发展还是硬性阻拦?颇多争议。据称有关方面计划举办一次全国性写意画大展,通过提倡写意精神加以疏导。结果也不得而知。
郭石夫由此记起一件往事。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同一位资深画家相遇于中国美术馆大楼前。俩人刚从展厅出来,有感于时下的展览良莠不齐,八五思潮过后美术界的观念相当混乱,出现了太多的盲点、误区,急需拨乱反正,重温中国画传统精神。俩人对此早有思考,见面后议论一番,很想一吐为快说,咱们也办个展吧!就画梅兰竹菊,传统题材,用画来说话,提倡水墨写意。中国画是简约的艺术,必定需要较强的程式,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以最为通俗的绘画题材,实现至为完神的精神表述,是他们准备面对的挑战。
可是,数来数去挑不出10个人。以画竹为例,以符合传统写意精神为尺度,全国挑不出10个人。尤其大写意,画得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俩人一声长叹,只好放弃。
一晃过去十几年。画家层出不穷,高手寥寥无几,依旧不容乐观。这期间,郭石夫也曾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只参加过一届,总觉得有些心灰意冷。各种大展、大赛此起彼伏,似乎一片繁荣,新人辈出,却大多露个头又没了,昙花一现。文化艺术界,画家、作家属同一类型。他们不同于唱歌跳舞,可以闹闹哄哄,而以个体性劳动为特征,作品重在精神性。精神的东西怎么比赛?鲁迅和梁实秋怎么比赛?硬要在黄宾虹与齐白石之间分个高低,岂不滑稽?要赛只能赛技术,制作性在所难免,用一年半载磨一张画,很不容易,怎么着也得加个印象分。凡制作必重形式。小“形式”源于大“形式”,也即大展大赛,长盛不衰。
对此,有一种回答叫“回避”。作家王蒙曾言“一个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人有啊,送一个正部级给冯骥才,人家都不要,这叫高人。高人就是特行独立,让一颗高贵坦诚的心主导其行为,在相应时刻看到自己,独树一帜,以一己之力抵制俗不可耐的社会风气。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尤其绘画领域,淘汰率极高,每个时期只能留下极少数顶尖级的人物,他们才高八斗且人格卓绝,苦学不辍因而能独领风骚。时间一再证明,正是这一小部分人引领绘画潮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以其建树,体现着民族文化长河的源远流长,体现着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继往开来。
立雪
上篇·为什么会是他
1945年,郭石夫生于北京,祖籍天津。再若上溯,则根在浙江绍兴,晚清时,外祖父高中探花,做过京官,也曾外放云南会馆,在吴三桂麾下做事。及到父辈,曾在张作霖、张学良帐下听差。大伯任职少将处长,父亲任职营姑屯警务段段长,来往于京沈之间。父亲擅长书法,酷爱京剧,算是名票。受外祖父、外祖母影响,族人以读书为荣,连女性也不例外,家族中出过第一届女子大学的学生。此为家庭环境。
再说社区环境。当时北京,达官贵人大多居住东城、西城,满人不到南城,则南城成了汉人居住区,也很自然地成为文化中心,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会馆,聚集了大批读书人、工匠、艺人,其中便有京剧名流,画界泰斗。建国初期没有官方画会。受社会发展状况制约,中国画倍受冷落。陈师曾、陈半丁等人曾奋起自救,以传统的结社方式成立了解放后的第一家民间绘画团体,地点便设在南城,叫“宣南画会”。
露邑荷香
受家庭及社区环境影响,少年郭石夫9岁开始习画、学戏,同文化人在一起扎堆儿。父亲送他一套珂罗版《故宫名画》,督促他每日临习。多临、多看,以自学为主,有机会也带他求教于名家。启蒙便是中国画。标准便是故宫藏画。始终以自学为主,得益于第一口奶极为纯正。
13岁,郭石夫便可卖画谋生了。给荣宝斋画脸谱、画花鸟,每月可以挣到150元稿酬,很开心了。他自小学京剧,习书画,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兴趣广泛,对西洋绘画也非常喜欢,还学过舞台美术设计。看到老画家们那么大本事,画得好极了,却穷困潦倒,看不到前途,他曾一度灰心过,很想报考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冷门,例如油画或是舞美设计。
寒香千古
时运对他却另有安排,只能长时间地从社会底层滚出来,走自学之路,在院校美术教学占绝对优势的环境下,继续坚持传统习画的固有方式-------师傅带徒弟。
他的“师傅”是谁?是故宫藏画,是黄宾虹、齐白石、李苦禅、李可染等人的作品。以他的条件,择一二名师拜之并非难事。奇怪的是他一反常规,始终坚持自学自修,有门无派。
“有门”即中国画的大门、正门、写意之门。中国画成熟于隋唐五代并出现第一个高峰期,人物画高古富贵,一派大国盛世气象。山水画发展迅猛,后来居上,各种笔墨尝试,一再创新,极大地丰富着绘画表现力。花鸟画则作为独立画科脱颖而出,异彩纷呈。南北宋将中国画推向新的鼎盛期。3大画科争艳斗奇的同时,出现了诗、书、画三者的巧妙结合,从而产生了水墨画,绘画不再是技艺上的侧重完善,而与文化发生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出现了“图”与“画”之间的微妙关联与区分。《清明上河图》是“图”还是“画”?如何区分?人们更看重它的文化含量,具有宏观意义上的社会价值。
水墨写意通过客观主体传达主观精神。具体到写意花鸟画,是画家运用客观世界的花鸟草木等题材,能动地创造一种主体精神。是人和自然造物之间发生的一种感情契合。为实现这种契合,画家须调动必要的绘画手段,这便是笔墨。正是在“笔墨”这一抽象的语言形式里,体现着画家的全部修养和功力。听一个演员唱戏,只要看他一个动作、听他一句发声,即可断定他属于哪一类档次。同理,断定一个花鸟画家的水平如何,也只须看他一笔一划的气质便可。一叶知秋。一笔见性。
墨竹图
国画坛,写意花鸟画竟有独步天下之势,大师众多,人才济济,堪称中国画发展史上又一鼎盛期。问题也随之而来,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没人敢画了,大师们把路堵死了。多有朋友奉劝郭石夫,别画啦,拉倒吧!古人都画过了。甚至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公开告诫,梅兰竹菊不能再画了!郭石夫由此联想到车尔尼雪夫的“告诫”,在谈到艺术的表现对象时,他断言青蛙是最丑陋的东西,不能进入艺术领域。可是,我们中国的齐白石就偏要画青蛙、画老鼠,老鼠比青蛙还丑陋,可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画老鼠爬到秤杆上自己称自己,奇思妙想,多么幽默。他的画使我们感到生活中充满了智慧,也充满了乐趣。一幅画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联想和感受啊,能不美吗?该题材什么事?关键要看你在题材中注入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什么样的题材古人没有画过?古人画得最多的题材是人,从最早的岩画、陶画直到现代绘画,也包括西画,人,始终是主要表现对象。人不能再画了吗?
郭石夫以其固执,赢得一个绰号叫“年轻的老古董。”
1966年,他辞去单位工作,专心学画,并曾试图考学。但是,文革来了,他的家庭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状况,注定要将他拒之门外,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他在社会上的身份一直是“社会青年”,打入另册了。
采访中,郭石夫尝言:“不容易呀!”一声长叹将几十年的艰辛一带而过。他儿时就爱齐白石,也很自然地爱上花鸟大写意,一步步走上正路,踏着正脉走过来。他学过工笔,重视造型。由宋元到明清,流派所至,求其渊源。由黄笙、赵昌、林良、吕纪,到石涛、陈白阳、扬州百怪、八大山人,至吴昌硕。回头再看齐白石,理解更深一层。潘天寿、李苦禅等当代大家,无不是在研究古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画风,无不是在完神的基础上运用技巧,故总能得心应手,技高一筹。现今的年轻人初出茅庐便想一夜成名,无异于痴人说梦。
秋酣
大家之路也即寂寞之路,默默耕耘,不求索取。历史就是删繁就简,只看艺术质量。老先生说,要三百年才能定论。清朝至今三百年了,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那些当年不太走红的画家。徐渭活着的时候几次要自杀,说明他一点也不风光甚至穷困潦倒。文化不能跟风,不能乱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性。艺术作品传递精神美感,也便相应地对艺术家的自身修养有极高要求。
中国画是一个大系统,三大画科,各种流派,没人能全部吃透而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及状态作重点攻关。郭石夫偏爱花鸟大写意,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他一不入僚,二不做官,三不扎堆,独守寂寞,安心作画。他说,即使将一生的精力用于作画,也未必能有多大出息,岂可朝三暮四,想法太多?
东风也住情浓处
说他是“老古董”,因其沿袭了传统文人的节操精神,不慕虚荣,耿介拔俗,凭本事吃饭,始终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踏踏实实做学问。为人善良正直,作品闲和严静。
郭石夫思路敏捷,口才绝佳,对中国画的理解精深独到,我窃以为他太适合教学了。他家学渊源,能力出众,也不乏谋个一官半职的条件与机遇,却不为所动。清气澄怀,杳然界高。
芭蕉梅花
说到能力,当提及一段往事,表明他是一个很想做事也能做事的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郭石夫等人发起成立了文革结束后的国内第一家绘画团体-------青年百花画会,取“百花齐放”之意。继承传统结社方式,以群体性作为加速推动花鸟画的时代繁荣,也为当代画家的成才、成名提供契机。试想当年,徐悲鸿、齐白石等人不都是因为走出一隅之地,受益于大都市、大传播方才名扬天下的么?岭南画派、海上画派以及京派等,不都是通过结社等方式,借助于大城市、大环境等客观条件而快速发展的么?归根结底,中国画及中国画人的命运总是与社会环境、时代进程紧密相连。
秋色
郭石夫当时不过三十几岁。入会者年龄最大的也只有40岁。许多人后来成为花鸟画坛的中坚力量,活跃于首都画界并影响全国。画会成立之初,郭石夫等人向朋友借500元作为办展经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陪殿举办画展,展出上百位青年花鸟画家的作品近2百件,反响巨大,李可染先生、黄胄先生等纷纷到场观看,一片赞扬之声。
霞雪
开幕当天,全部作品销售一空,全都订出去了,售价十几元到三四十元不等。老百姓许多年没有见过中国画了。花鸟画更是被视为黑画,倍受摧残。尽管如此,也没能动摇她深厚的群众基础。终于,画家又可以卖画了。郭石夫等人的创举,对于花鸟画在新时期的复兴自有贡献,他自己也由此深受鼓舞,通过展览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愈加坚定了献身绘画事业的信念。
下篇·郭氏的画与话
一花引得百花开。继“百花画会”之后,以崔子范为首,成立了“花鸟研究会”,崔先生是北京画院书记,号召力要更大些。随后,画山水的成立了山水画会,画工笔的成立了工笔画会。影响所及,波及全国。
2014年
几十年过去了,活跃于花鸟画坛的重要力量还是当年那批人,大的格局没有改变,大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依然寥若星辰,原因也还是那些原因。一是难度极高,相比于前辈大师们的杰出作为,难免令人知难而退;二是学院教育的消极后果。诚如郭石夫所说,学中国画最怕入门时老师把学生带到厕所去了,最后学生就臭一辈子;三是市场环境下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恶化着中国画的生长环境(当然也因人而异,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郭石夫把中国画比喻成一锅老汤,要慢慢地煨出来,而不是炒出来。恶意炒作跟骗人钱财没有区别,只不过更高明、更隐蔽,因而也更恶劣,因为你是在以艺术的名义践踏艺术,以文化的名义践踏文化,丧失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道德底线。
也所以,郭石夫一再强调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艺术的主体性精神是什么?是你的人格品质通过笔墨表现贯彻到作品中。尤其写意花鸟,一定要强调精神性,强调精神的高贵性,接续宇宙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而非利欲熏心,充满铜臭的浑浊之气。
几十年过去了,郭石夫以他的作为有力地继承着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树立了一种另类典范,独立于现代美院教学模式之外,表明自学成才的现实可行性。他的作为尤其表现在作品本身,高扬写意精神,续写时代篇章。
水墨杂花
首先,大格正气,学术纯粹。以其端庄素朴表现传统意趣,一看便是大家手笔。很显然,他的画里有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体会他们的气息,继承他们的衣钵,采得百花酿佳蜜。“佳蜜”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深切理解,通过笔墨转换,传达时代美感。
含苞海棠香四溢
郭石夫作品以格高气正为大气派,浑朴磊落,一派端庄。例如他笔下的梅花,枝干挺拔昂扬,拄天拔地。花朵笑傲春风,洋溢着昂扬坚挺的生命活力、生命韧性。古人论画要求“笔笔见力”。“枯笔取气,湿笔取韵”。郭石夫以其长期实践,曾有如下体会:“首先要气沉丹田,再运气到臂、肘、腕、指而达笔端。所画之点线要求筋、肉、骨、气俱现。所谓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气刚正谓之‘骨’,迹化不败谓之‘气’。一个画家要在自己的画作中达到以上各项要求,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花卉草虫
其次,旷放健劲,傲骨铮铮。以罕见的画面响亮呼唤传统文人应有的精神气度与人格品质。这些年来我们总是讲走进传统、重温传统,大多不过人云亦云,说说而已。而郭石夫却早已以用他的作品证明其立场,也证实着传统的实实在在,不请自到,始终与我们同在。他说:“中国的艺术是一条河流,从未间断地向前奔流。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们不断地向其中添加新的成分,使它逐渐由小溪汇成河流。也所以中国绘画的文脉从未中断,尽管形式有所变化,内容不断丰富,但它的基本理念始终没有变,工具没有变,主体精神没有变。那么,所谓个人风格、个人面貌,要么昙花一现,自生自灭,要么归于正脉,万变不离其中。”
墨兰
花鸟画,特别是大写意花鸟还会再度辉煌吗?人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推卸责任,自圆其说,包括“唯环境论”、“唯题材论”等等,唯独忽视了人本身。艺术的主观性是首要的。人是首要的。人都立不起来,画又能说些什么?竹子永远是竹子,徐渭画过了,郑燮仍然可以画。笔墨当随时代,也当随每个人的观念、理解,而赋予它不同的笔墨表现。艺术就是人类利用自身的、历史的、文化的全部精华,去实现人在情感上的本质需要。写意花鸟画所讲的“笔墨”,不只是用来造型,更要体现主体自然物与主体情感相互关联,而后者始终起着能动作用。梅兰竹菊作为中国绘画题材始于唐代,深受人民喜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题材本身,而是文化及人格品质上的象征意义。竹子有“全德君子”之誉。春兰秋菊,各呈一时之秀。中国画讲究的不是直觉美,而是直觉背后的内在美,内美。内美是人,其次才是笔墨才是画。郭石夫讲:“大写意必须提倡大精神。大精神就是做人。为人正派,从大自然中体会到的感受也才素朴纯正,从宇宙中承接的气息能量也才能圆融充沛。心里有了,画里也才有。什么叫深入生活?到处跑跑踮踮,试图找一些别样题材、以往没人表现过的题材猎奇骛新,看似“新鲜”,实则空洞无物,甚至是暴殄天物,视觉污染,徒劳无益。”
花卉草虫
郭石夫是老北京。从小生长在大户人家,社交圈里也大多是文化名流,见多识广,有助于确立较高的人生追求。中国的文化人经受过太多磨难。而磨难面对权力与金钱时会造就两种人:一种人因小失大,屈从于权势、物欲;另一种人则听命良知,品格高贵,坚持中国文人的底线不动摇。在郭石夫看来,文人就应该是文天祥那样的人、梁漱溟那样的人,属于民族脊梁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所贡献。他说,官僚腐败还不足动摇民族的根性。根性是文化,国家能够走到今天,历经苦难而坚不可摧,靠得是文化凝聚力。假如文化人腐败,才是最可怕的,会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动摇社会的道德根基,离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切追求。什么叫文化自觉?就是自我约束,在社会转型、谋求振兴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对国家肩负责任感。
浓香
这位老北京、“年轻的老古董”,他对当下的种种假文化、脏文化、反文化、糟蹋文化的现象深恶痛绝。这也正可解释为什么近年来他的作品特别亮堂,高蹈自洁,以其君子气象,抒发内心坦诚。
再次,潜身修学,笔墨讲究。传统文化倾向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尤其大写意花鸟,更需心手相应,千锤百炼。明清以来,中国画的大师级人物多出在写意花鸟画领域。高峰耸峙,难度极大。画家要有风格,在绘画实践中逐步找到与自己的精神需要相适应的艺术语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决不能为风格而风格,试图一蹴而就。
郭石夫的绘画风格、绘画成就可否概括为:苍劲挺拔、古拙厚重,放笔直写、率意生动、雅量高致、正大光明。要实现如此效果,无疑需要极高的笔墨造诣。
水墨杂花
郭石夫说:“笔讲筋肉气骨,墨分干湿浓淡。笔墨的中介是水分的控制和运用。在大写意花鸟中,用大笔泼墨,书写,直抒胸臆,要求画家对画理画法有极高的掌握,有调动各种笔墨技法的极大能力,方可见出神入化的佳境,神完气足的佳作。写意花鸟用笔用墨要富有节奏,尤其要注重大的节奏变化,追求大开大合之势,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小变化。纵观以往,大画家多在用笔用墨的大气势上下功夫,不太计较局部笔墨的一些小变化。”
牡丹水仙
他说:“美术史上,许多大画家同时也是大书法家。书法理论与实践几乎包容了中国画用笔的全部美学价值,与绘画相比,它更加抽象、更加概括,因而也更具审美意义。书法修养对于写意画家的极端重要性早已是不言自明了”
郭石夫印章
进而,郭石夫话说绘画的状态、绘画的意象表达等。西方绘画是一种机械思维,人要加上翅膀,象鸟一样才能飞行。中国画则是形象思维,表现神仙只须加几根飘带,踏着云彩就能飞起来。
中国画的高明正在这里。朗世宁是天才的画师,但他画不了中国的大写意。日本文化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可是,一到日本感到天都矮了,也同样画不了中国的大写意。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渲泄。
水墨杂花
再其次,阳光灿烂,崇尚光明。作品充满真挚情怀,生化发扬,勃勃生机。归根结底,大写意要写出精神气度来。内美则画面端庄;乐观豁达则笔墨奔放;情绪饱满则满纸生机。当一个人的学历、阅历、经历等等没能达到相当程度,有些话说了也没用。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自有不同的认识和作为,大画家一定得慢慢磨出来。画的气息要靠人的境界为凭持。境界是什么?是人的文化修养以及由此发生的精神追求。一个画家在山里游玩,看到美丽的景色说,这里美极了。一个农民却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也没觉得有什么美呀。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因为修养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珍贵的礼物》是西方的一本畅销书,写有这样的隽语:“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郭石夫看到的越多,以他的性格就越是急切地有话要说。大刀阔斧地画,敞开心扉地讲。目的只有一个,还大写意花鸟以应有的面貌和尊贵。强大来自坚强的信念。也来自于他对这一画科的深切热爱。泱泱大国,文化悠久,如此重要的画科一定得有人坚守。他就是被时间、时代筛选出的那个守业的人。
艺术家简介
郭石夫,一九四五年生于北京,祖籍天津。
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
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粹、渊源广大。
其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凡一花片叶、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
郭石夫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