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 闲话丁沟民俗风情:重阳节

文摘   2024-10-11 00:02   江苏  

闲话丁沟民俗风情:重阳节
江都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丁沟镇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曾供职于乡镇县直,退休后以习作消磨时光,敲盘码字,自娱自乐。


丁沟,因山阳河与丁泰河在此呈“丁”字形交汇而得名,其东部麾村则因抗金名将岳飞部下曾在此安营扎寨,故以“岳元帅麾下之村”而名之。丁沟,这一苏北大平原上的古镇,在流淌不止、生生不息的年轮岁月里,积淀了一系列丰富而多彩的民俗风情,流传着许多神奇而美丽传说,蕴藏着厚实而精深的文化内涵,镶嵌于四时八节、庙会结社,婚丧嫁娶、农耕农事之中,根植于百姓心灵,世代相传,源远流长。虽然现在有些民风民俗已逐步淡化消失,但仍然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添了新的元素。今闲暇之余,笔者试图以“闲话”之名对丁沟部分民俗风情、趣闻轶事作一些追忆和捕捉,与君共分享。
【往期回顾】端午节   六月六   七夕节   七月半   中秋节
在此前的相关文字中曾提及,我国传统的节日节令中有不少是“重日”节,如二月二(青龙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七夕节),还有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光明为阳、黑暗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九日,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初现端倪,开始以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魏晋时代,无数的文人骚客争相吟诵,使得重阳节的节日氛围更上一层楼;直到唐代,重阳节正式被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祀先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其主要习俗有登高远眺、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传承千年,经久不衰,并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使重阳节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九九重阳节

为民除魔传佳话

和其他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流传着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恒景降妖除魔”的故事在我们丁沟一带流传甚广。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命归黄泉。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魔。他历经千辛万苦,访遍名山高士,终于在东方一座最古老的高山上拜得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为师。仙长赠其降妖宝剑、授其伏魔剑术;恒景则废寝忘食、潜心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学成后,恒景携仙长赠予的降妖宝剑、茱萸叶、菊花酒及密授避邪法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降妖伏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并逐步演变为重阳登高、强身健体的习俗。

▲恒景降妖除瘟魔

重阳登高强身健

重阳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重阳登高内涵祈福感恩之意,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重阳登高亦有辟邪气之能,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重阳登高也慢慢演变成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活动。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登高远望,心旷神怡,健身祛病,一举多得。

▲登高远眺强身健

重阳花糕藏寓意

我们丁沟地处苏北大平原,无山可登,无高可攀,但一直流传着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以吃重阳糕寓登高辟邪之意。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过去一般人家都是在家做重阳糕,有简有繁,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比如说你要想做豆沙夹心重阳糕,那就将糯米粉、粘米粉、水、糖混合均匀成细沙粉状,静置4小时后过筛两遍,蒸笼内垫湿沙布,用圆形慕斯圈做围边,倒入一半过筛粉,铺上豆沙,再倒入剩下的过筛粉,再用蜜枣,芝麻,红丝绿丝在其表面装饰点缀,蒸30分钟,脱模,漂亮的重阳糕就出笼了。讲究的人家还会做九层重阳糕,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含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以“点灯”“吃糕”寓意“登高”,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现在已很少有人在家做重阳糕了,都到超市、蛋糕房去买,若无米糕,便买松软糕类作为重阳糕以应时节、馈赠亲友长辈。

▲弹而不黏重阳糕

传统佳节赋新义

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阳数中又为最大,有长久长寿的之意,因而重阳敬老,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敬老节”,这是重阳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一种继承和延伸,是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的意义也从先人转向今人,从历史转向当下,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此变得更加温情。

这一天,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都会组织尊老敬老的宣传活动,一些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也会开展爱老助老的献爱心活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丁沟、麾村中小学通常会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同志、老教师共贺佳节,或秋游赏景、沐浴自然,或聚餐言欢、畅叙友情;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带着年老的长辈出游赏秋,或郊外漫步、或阖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天伦之乐乐融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此刻,静心抚思,感悟良久。我们是老人的昨天,老人是我们的明天,善待就是今天连起昨天与明天,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传统,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尊老敬老承孝道

尊老敬老,其实最为重要的在于“陪伴”。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在快速运转、竞争激励的当今社会要求年轻人“不远游”就有点儿勉为其难了,但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跟老人说说话、聊聊天,在现代通讯发达的今天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还有就是尽可能利用节假日抽时间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将尊重、孝敬、关爱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让老人多一点存在感和幸福感。文化如流水,所经之处,温润人心;文化与孝道只有代代传承,才能久远。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