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就任后第一次出境,窜访南太平洋地区的三个所谓“邦交国”马绍尔群岛、图瓦卢和帕劳。整个行程七天六夜,去程过境夏威夷,返程过境关岛。
赖清德的专机起飞之际,台湾军方如临大敌,派出战机挂弹护航,一路把专机护送出台湾的防空识别区。
台湾军方这么做,事出有因。
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方面事先得到消息,针对赖清德窜访,解放军可能会有干扰行动,因此军方派出战机护航。台湾媒体还报道称,在赖清德专机起飞之际,“同时段我防空雷达也侦测到共机多批升空,我方除了严密雷达监控外,(也)运用空中兵力及岸置防空飞弹应处”。
这样的消息,真假难辨。
这样的做法是否反应过度,也不好下结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赖清德过境夏威夷窜访南太平洋三个岛国,绕道了,从地图上看,绕了好大一圈。
为什么?
因为台湾当局所谓的“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过境美国。台湾领导人窜访哪些国家,并不重要,窜访过程中能否过境美国、过境美国时会受到什么样的礼遇、见到什么样的美国政界人士,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台湾现在还有12个所谓“邦交国”,其中南太平洋地区3个(也即赖清德此次窜访的3个国家),中南美洲7个。这个地理因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台湾领导人窜访中南美洲地区,可以过境美国本土;如果窜访南太平洋岛国,可以过境美国外岛(比如夏威夷、关岛)。
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和媒体名人的分析,赖清德就任后,一直想窜访中南美洲国家,以便可以过境美国本土,但被拜登政府拒绝。眼看拜登即将卸任,赖清德退而求其次,窜访南太平洋地区,得以过境美国外岛。
往上追溯,台湾领导人过境美国所受到的“礼遇”,是李登辉争取来的。
1994年5月,李登辉窜访中南美洲,过境夏威夷。这是台美断交后台湾领导人第一次过境美国外岛。当时的美国克林顿政府只允许李登辉的专机在夏威夷的军用机场降落加油,李登辉只能在机场的贵宾室休息,由美军的一位上尉军官接待。
李登辉一气之下,拒绝下飞机,并且在飞机上穿着拖鞋接待美方人员。在送别美方人员时,李登辉还语带讥讽地表示,我不能送你到飞机舱门了,免得不小心跌落美国的领土。
这个细节被美国媒体报道后,引起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们的激烈反弹。1995年5月,美国众议院以396票比0票的比率通过决议,要求美国总统克林顿修改相关政策,使台湾领导人的过境礼遇制度化。
克林顿政府矫枉过正,批准李登辉于1995年6月访问美国,从而引发了1995年和1996年的台海危机:解放军举行大规模演习,美国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在台海地区游弋。
此后美国政府处理台湾领导人过境,逐渐形成一套固定模式。这套固定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过境的台湾领导人可以落地休息,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见客人,可以有一些参访活动;第二,美国政府官员不会见、接待台湾领导人,以符合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
台湾当局方面,则充分利用美国给予的便利,大搞擦边动作。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也借机露面发表言论刷存在感。
此次拜登政府允许赖清德过境夏威夷和关岛,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的决定。当然,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外交部和国台办已经发表了严正声明并向美方提出了抗议。
预计特朗普就任之后,赖清德还会以窜访中南美洲的借口,要求过境美国本土。
至于特朗普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就难以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