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 | 家乡土地上凄凉的小黄花还在开放么?

文摘   2024-11-08 05:00   陕西  

■家乡土地上凄凉的小黄花还在开放么?

——关于《梦想家园》的闲


【前记】

    这篇关于程雪莉的著作《梦想家园》的短文,作于2008年4月27日。那时这本书刚出版不久,还散发着油墨芳香,雪莉为此举行了一次出版酒会,我应邀参加,会后写了这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佩。时光进入2024年2月,岂料一场惨烈车祸骤然降临,夺去了雪莉宝贵的生命。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寒风凛冽怅忆君》,表达心底的悲哀与怀念,文中提到了这篇短文,现将这篇文章在公号贴出来,以寄托无尽哀思。


  (一)

  那天晚上,再一次来到俏江南酒家柏林雅间,是应邀出席省城女作家程门立雪的新书出版酒会。我因为参加一个活动,来得稍晚些,进去一看,除了浑身暖融融的程女士,还有几位满脸学问的雅士,他们是:河北师大刘绍本教授、崔志远教授,石家庄学院范川凤女士,市文联名誉主席袁学骏先生。

  程门立雪女士的苹果圆脸上,涟漪荡漾,明亮的眼睛里,雁影远逝,神情如田野之秋草,话语如高山之流水。她说,谢谢诸位老师在百忙中光临指导,我的新书出版了,也有在座诸位的一份辛劳,感谢你们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的提携与关照。

  嗯,雪季里,似乎飘过了漫天馨素……

  她的新著《梦想家园》就在眼前。这本书的副题是——“河北省新农村走笔”。浅黄色封面,素雅,洁净,静谧。我喜欢这个书名。农村,那一片广袤无垠的热土,我们梦想里的家园,如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这是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夙有“移民情结”的人,常常满怀怅惘追问的话题。

  我所谓的“移民情结”,是经常浮现在心里的一个大概念,主要是指像我这样的一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然后又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了农村,来到城市艰难谋生、艰苦奋斗的一群“草民”。我们的灵魂之根脉,深深地扎在故乡的土地上,无论去到了天涯海角,那根家乡的红丝线,依然牵扯着你的灵魂,使你的心灵为之疼痛,为之怔忪不已。
  些许年来,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总有一种孤独流浪之感,胸间总是浮漾着一种漂泊者的心绪。记得大学时代听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没来由的热泪盈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感叹说“我的家乡也没有霓虹灯”;记得刚到省城那个初夏,因为路灯问题与同事大吵一架。那时,家乡因为停电,不能给麦田浇水,而城里无论白天黑夜,路灯统统大亮,我为此颇感愤愤,大骂“岂有此理!”同事瞪着眼说,城里没路灯,出了车祸怎么办?我无言以对,只能鼻腔里哼一声,以示轻蔑。


  那时候孤身入世海,眼前浊浪翻腾,耳旁冷风呼号,那份来自书本来自本真的单纯,似乎被万支利箭嗖嗖洞穿,弄得心底里稀里哗啦,不知人间还有真情还有真理在否?——夜晚走在大街上,看路灯如鬼眼之眨动,看人影如虎豹之出没,喔,吾辈的纯情之美真挚之美呀,就这样消融于俗世喧嚣里了?哀哉!

  此刻,翻阅着这部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梦想家园》,那些关于故乡的情绪,慢慢的在眼前飘荡起来。记得几年前,一对作家夫妇,陈桂棣、春桃,历尽艰难,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写出了一本悲天悯人的《中国农民调查》,把中国农村的现状,包括贿选、干部滥权、以及农民上访者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本冷峻凌厉的书,以及作者为老百姓鼓与呼的悲悯情怀,值得吾辈叩首致敬。然而,曾几何时,这本书消失了。可惜。



  这使我想到,如何观察农村,如何观察农民,应该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农民的问题。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当年,毛泽东就是从农村调查入手,来解读中国国情的,读读他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报告,他对湖南农村各个阶层的分析,堪称入木三分。如今,我们实在是缺少这样客观深入的分析了。

  即如《中国农民调查》一书,尽管我对作者的情怀十分敬佩,但对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并不完全赞同。农村里有阴暗,有不公,农村干部有腐败,一些农民日子艰难,这些是客观存在,不必讳言。但是,基于义愤,过多地做道德意义上的谴责与批判,把阴暗面无限放大,会导致我们看问题的片面性,从而忽略农村的光亮,忽略农民命运的变迁,忽略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农民逐步富裕起来的事实……

  概括而言,我不赞成把农村写成一团糟;因为,这不符合实事求是之法则,也不符合变迁之后的农村现状。还是做一些客观的分析,更好一些。


  (二)

  举座皆鸿儒,只有我一个白丁,仿佛把你一下子扔进了学问的深渊里,四周巨著林立,巨人如峰……

  刘教授身板细弱如竹,似乎有几丝在风里摇曳的感觉,脸上流溢着学问,也汇聚着沧桑,他轻慢地讲话,声气里似乎飘洒着绵绵雨露;崔教授脸色冷峻,目光如炬,似乎洞穿了五千年文明史,听闻了历史深渊的回响;范教授以文学批评家特有的眼光,观察着苍茫世海,审视着作者的大著;袁主席尽管一脸清癯,依然禁不住的热情洋溢,他说,这本书出来,你又登上一个新台阶啦!……


刘绍本教授漫像

  这些年来,采访过不少知识分子,有一种微妙感觉是:他们的脸色,总是弥漫着学问之波,荡漾着人文情怀,流溢着某种神圣与自豪,这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征。他们谈诗论文,谈古论今,俯瞰历史与现实,说到动情处,思绪一如鸿鹄高翔,怒飞千里,就像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硕大无匹的鲲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鹏飞上九霄,是探寻月宫中的吴刚与嫦娥,还是探视屈原之魂魄安在哉?
  然而,即使是鸿鹄,也有疲惫的时刻;即使是鲲鹏,也有栖息的时节;即使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苏东坡,歌罢“大江东去”,也要饮酒食肉,大嚼东坡肘子,不但娶妻生子,还有红粉佳人陪侍在侧。如今在一个金钱至上的喧嚣时代里,满世界早就没有了知识分子一张安静的书桌,也没有了他们安放灵魂的世外桃源,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迹归红尘了——闲暇小酌,一起喝酒!


  (三)
  我与程门立雪女士交往,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省城文学界与新闻界,圈子不大,大家在各种活动中邂逅,交往,均为常态。我与程门立雪的交往,就是如此开始的,至于具体情形,已经模糊了。到了2002年,我出版第一部文集《家园里的流浪》时,交往才多起来。这本书是石家庄市文联与中国文联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一套丛书“飞马文丛”中的一本,她是丛书副主编兼装帧设计。这是一本“大杂烩”,包括散文、随笔、小说三卷。散文卷曰“人淡如菊”,收入写于不同时期的散文29篇;随笔卷曰“我思我歌”,收入两组读书随笔,一组“闲聊三国”36篇,一组“史记随想录”32篇;小说卷曰“水东流”,收入中篇小说《细雪》《苦夏》《残秋》《孤旅》,短篇小说《曹雪芹办报》。时任市文联主席袁学骏作序,说了许多鼓励我的话。我在“后记”中大发感慨云:

    浑浑噩噩的过了四十余年,回首一看,居然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这不能不让他你感到怅惘……幸亏这些年写了一些文章。无论是散文也罢,随笔也罢,小说也罢,都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感悟。纵然这些东西粗糙,皮毛,不能进入真文学的殿堂,但也不必过分自卑;纵然这个时代并不太需要真诚,但人们毕竟已经在大声呼喊诚信了。这些文章不是珠玑,但也不是垃圾——只是一个真诚的人的心路历程而已。


  这本早年旧作,因为编排凌乱,文字幼稚粗糙,还在一篇写故乡掌故的文中出现了一处技术性差错,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应该说,那是幼稚的作品,也是清新真挚朴拙的作品。人,总是喜欢自己最初的东西。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程女士设计的封面。淡绿色的天,沉绿色的地,中间是在水一方,蒹葭苍苍,一只白鹤,逆风而飞……喔,这只白鹤,仿佛是我的灵魂之翔舞,孤独,寒凉,苍茫,而又生气勃勃!

  我惊异于她如此洞悉我的内心;其实呢,我们素昧平生。

  她的第一部散文集《立雪散文》同时出版,为之作序的就是刘绍本教授。题曰“写作如此绚丽”。这样的题目,艳而不俗,令人印象深刻。这不是一本小女子呢喃自语的书。她叹人生,读红楼,品书香,令我意外的,是她对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赏读。那时,我对这部中国史学之“昆仑”,只是偶尔翻翻,尚无心得可言,她却读得如醉如痴,这让我有些刮目相看了。

  向来以为,呢喃自语,触景生情,妙笔生花,乃多情才女之天性。譬如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晶莹明丽,清新淡雅,情韵悠长,恍然可见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子,《繁星》是作者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书里,《春水》则是“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四)
  俏江南聚会之后,我专门打了一个电话给作者,谈了我的感受。

  我说,你一个人深入全省农村,作了详尽的调查了解,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梦想家园》,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敬佩。现在,谁还肯下这样的苦功夫、硬功夫呢?——现在的文学界,流行的是恶搞,红男绿女,戏说胡说,谁还肯为了广大的农民,去做如此深入的调查研究呢?谁还肯一个人跑到农村去,作关于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探寻呢?

  因此,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敬佩。

  她似乎很受触动,沉默片刻,才说,谢谢你的鼓励。


  面对触动了你的作品,面对别人的努力与成绩,你何必吝啬你的敬佩与赞扬呢?——也许,她在努力过程中,也经历了写作的苦恼,譬如灵感阻滞,文思纠结,下笔无语等,或许你的几句真心赞扬,会成为她继续前进的风帆呢。

  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有的篇章引用材料过多,有的分析深度不够,而对于农村中那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则涉及不多。当然,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注当下农村现状与农民命运的佳作。


  (五)

  然而,无论如何,程门立雪女士的那辆白色小汽车,依然整天奔驰在河北广袤的农村山野之间,调查农村实际,讴歌新农村的屡屡曙光……

  据说,她眼下正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投向了古中山国的断壁残垣。我们有理由期待,那个藏在历史夹缝之间的中山古国,会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

  (2008年4月27日)


点击此阅读原文


【妙手良医】刘美亚大夫小记   

注射、微创,不开刀,随治随走

微信预约:13231162819



文萃石門
作品发布丶选刊及研讨等。本刊重在呈现,所刊文章均不代表编者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