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艺术电影观察:名导祛魅,女性故事及纪录片仍是主流

体娱   2024-10-12 22:57   北京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2024年也已经临近尾声。这一年全球商业电影表现乏力,不仅在中国,在海外也比较缺少强有力、具有广泛讨论度的商业片作品。而在艺术电影领域,今年最重要的几大国际电影节都已经过去,虽然和商业电影一样,缺乏话题之作,但还是能看到一些新的创作趋势,这些趋势也许会对未来几年的艺术片创作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今年完整体验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及国内一些重要的电影节展,接下来就带大家完整梳理与回顾这一年艺术电影的亮点与暴露出的问题。毕竟,创作者们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走好接下来的路。


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为什么会给到它们?


我们先从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三部最高奖影片说起。


今年金熊奖、金棕榈奖、金狮奖影片,分别是《达荷美》《阿诺拉》以及《隔壁房间》。《达荷美》是一部80后女导演拍摄的纪录片,聚焦的是文物返乡题材,这也是连续第二年金熊奖给到了纪录片。作为三大电影节中政治属性最强的节展,柏林电影节每次评委发布会上,都会有记者问及评委们的政治立场,尤其近年来国际局势日趋紧张,评委们对于奖项归属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相较很多展现底层人生活、体现社会问题的剧情片,把最高奖给到无疑是相对保守和安全的决定。尤其像《达荷美》这样的影片,还是由女性创作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当下强调女性视角的思潮,可谓一举双得。《达荷美》这部影片放到往年的竞赛片中质量并不出挑,但今年赶上艺术电影的超级“小年”,似乎也显得没有那么平庸了。可以说之前最激进的柏林电影节,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温和,越来越强调政治正确。



目前已知明年的柏林电影节将会有新总监上任,并大刀阔斧地对柏林的选片数量和单元构成进行缩减,比如这几年颇受瞩目的“遇见”单元,这是除主竞赛单元外,为扶持许多新锐创作者专门而设的单元,发掘了不少新人新作,但这个单元明年就不复存在了,新任总监在策展思路上愈加保守,比较可惜。


金棕榈奖得主《阿诺拉》,称得上是比较颠覆常规的一个选择,影片质量确实比较好,但在导演肖恩·贝克的作品序列里绝对称不上最好的。《阿诺拉》的题材和聚焦的群体都比较惊世骇俗,阿诺拉是布鲁克林的性工作者,她邂逅了一个商界寡头的儿子并在冲动之下嫁给了他,这让她以为自己像灰姑娘一样终于遇到自己的王子。然而当结婚消息传到了俄罗斯,男方父母来到纽约取消婚姻。破灭的阿诺拉的童话里,既有底层性工作者的困境,又有男性与女性意识的冲撞,背后还有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戏谑。当然在近年来的金棕榈奖作品中,《阿诺拉》的商业属性是最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评审团主席格蕾塔·葛韦格的喜好,她执导的《小妇人》《芭比》在风格上能看到天平更倾斜于商业性。虽然肖恩·贝克并不是女导演,但男导演能够站在女性的角度讲好一个女性故事,同样值得表彰。



金狮奖得主《隔壁房间》,则有一种“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感觉。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已经是世界级名导,但事实上他从来也没有获得过欧洲三大最高奖的荣誉,今年把奖项给到他,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敬老”。好在《隔壁房间》的故事还是充满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英格丽和玛莎年轻时是好朋友,她们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们渐行渐远。失联多年后,她们重新开始了联系。


《隔壁房间》当中除了展现两位女性跨越时间的友情外,还讨论了如何体面地迎接死亡、安乐死是否道德等命题,只不过这些命题的呈现并不尖锐,阿莫多瓦以一贯的温柔方式进行讲述,所以观感上比较舒服,从各方面来说,它都是今年金狮奖的最佳选择。



综合这三部影片来看,今年艺术电影领域的主流风向还是比较温和的,不仅是创作者们变得温和,主导话语权的核心人士也在力主温和的气质,这也使得很多更加尖锐具有刺痛感的作品没有获得应有的褒奖,颇为遗憾。比如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神圣无花果之种》、俄罗斯导演迪亚·库伦贝加什维利的《四月》等,或是直击社会症结,喊出抨击不公平的口号,或是用血淋淋的笔触强调了女性困境,但它们都只获得了一些次等奖的荣誉,这种感觉很像评审团们在表达:我听到你们的声音了,会给你们奖,但很可惜没办法给你们大奖。“以和为贵”,这可能也会是未来几年艺术电影及各大电影节的重要主题。


《大都会》《小丑2》的滑铁卢

名导祛魅的过程


每年去到电影节,观众最期待的往往都是名导新作,但今年一些知名导演带来的作品,效果都不太理想。本年度最大的滑铁卢,当属电影巨匠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大都会》,这部电影是科波拉时隔40多年后重返戛纳主竞赛,项目的缘起最早可以回溯到1984年,当时,科波拉创作了近400页的剧本,但是由于他的制片公司American Zoetrope破产,影片的前期制作陷入了困境。2001年,科波拉重新启动了该项目,却在纽约拍摄素材镜头时遭到了9/11事件,使得投资方对这个讲述纽约受灾的项目望而却步。近年来,人们已经放弃了希望,认为科波拉不会再拍摄这部电影,但他还是坚持制作完成,只是影片当中的很多表达与设计,在今天看来已经十分过时,很难引起共鸣。



影片在商业上表现惨淡,9月底北美上映,首周末三天,票房仅有400万美元,目前上映十几天,全球票房也还不到1000万美元,而投资高达上亿美元。《大都会》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波拉仍然停留在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内,并没有观察时代及观众口味的变化,现在的观众正在习惯对所谓的大导演“祛魅”,即使你拍出过许多经典的作品,但那都已经是过去时,能否扣紧当下的脉搏,才是最关键的。


另外一部令大众颇为失望的影片是经典IP续作《小丑2》。这本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最重磅的作品,当年《小丑》作为一部漫改影片进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还获得了金狮奖,成为了影史传奇,此次《小丑2》再度入围,也是得奖的大热门,但没想到放映之后差评如潮。不仅在电影节上颗粒无收,近期影片北美上映,也是票房口碑双败,这也为接下来的国内公映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笔者看来,《小丑2》并没有那么差,但确实不算好看。如果说第一部娱乐性和艺术性做得比较平衡的话,那这部艺术性要更强一点,作为金狮奖电影续作,这次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可能想更强化一下艺术追求。第一部的重点是制度、反抗、异化,而第二部则是自我斗争、旧的消亡新的再生,所以与其说这部是《小丑2》,不如叫《亚瑟传》,或者《亚瑟大审判》,因为这部聚焦的个体是亚瑟这个本体,具有猎奇性的“小丑”奇观则大大消减,而这个消减的过程就是在一场场审判和一段段歌舞中进行的。Lady Gaga饰演的小丑女不是工具人,但不够出彩,更多地还是在帮助塑造亚瑟的转变,以及承担电影里大篇幅的歌唱任务。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已有盛名的作品或导演想突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都会》和《小丑2》这“一大一小”只是代表,大师们的失手无疑会给到青年新锐的创作者更多机会,事实上从评奖中我们也能看到,评审团成员们在鼓励更多具有创造性电影语言表达的导演们。时常有人问,那些知名导演拍的片子那么差,他们自己感觉不到吗?都说“以人为镜”,拍完一部电影,最直观的反馈就是身边人,在籍籍无名的时候,身边人给出的意见都是犀利的、尖锐的,而当功成名就后,身边的人都是吹捧的、赞扬的,毕竟听好话是人的本性。这更凸显出了那些已经很有名但仍然不断突破,还能够拍出好作品的导演,他们不是要克服什么技术困难,而是要突破自己内心难逾越的那道屏障,值得敬佩。


新锐创作者的趋势

女性、怀恋、模仿


那么当下的新锐创作者们更倾向于哪些主题的创作呢?如果归纳来看,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


首先女性的成长和自我认知仍然是重要命题,而且更深入地开始与身体意识、性别意识等细节相挂钩。比如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大热门,近期也是网络热片的《某种物质》,堪称年度最血腥的恐怖电影,讲述曾经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巨星,无法面对自己老去的容颜,决定使用一种名为“完美物质”的黑市药物,透过注射药物的细胞复制物质,创造出更年轻、更好的另一个自己。通过这部电影,法国女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将她对女性自我身体主导权的思考颇为极端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激进但也称得上是振聋发聩,在完成度上要比前两年拿下金棕榈奖的《钛》好很多。



除此之外,本年度其他值得关注的新锐女性电影还有《外语》《鸟》《野性钻石》《四月》《小心肝儿》等,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女性电影的边界,为女性发声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脚。


同时对于过去的怀恋以及迷影情结浓烈的影片,今年也比较多地出现,比如《我的马塞洛》《未来天后》等。这里想特别提及贾樟柯的新作《风流一代》,作为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唯一一部有龙标的中国电影,《风流一代》来到戛纳还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它证明了中国电影还没有与世界艺术电影潮流脱节。贾樟柯的这部影片以本世纪前21年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位中国女性如何沉默着经历了喧嚣的生活。正如贾樟柯在采访中提到的:“我记得以前有句话叫:答案都在未来,而我找答案的方法则是看过去,因为社会在演进,人也在演进,从演进中去感受,这是我这些年的工作方法,对我来说忠实于每一个阶段自己真实的感受是很重要的。”相信他的这种工作方法渐渐也在被更多创作者借鉴着。



最后是沉迷于模仿大师的导演数量仍然很多,长镜头、家乡情结、时间碎片叙事,大量地充斥在各大电影节展的青年创作当中,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许多知名导演作品的影子。虽说很多导演在成名前适度地模仿是有必要的,但当大量的作品高度同质化地出现时,还是会令人审美疲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剧情片电影,想要找到新鲜的题材和叙事角度越来越难,所以很多导演转而去拍纪录片,因为再多的剧情杜撰,也没有生活的真实来得鲜活有趣,所以纪录片成为新的创作主流也是有其原因的。


当然以上的观察只是笔者个人看法,难免有偏颇不全之处。尤其是国际上还有诸如圣塞巴斯蒂安、洛迦诺、鹿特丹等同样重要的电影节,这些电影节中涌现的新作也很值得关注。而在即将到来的奥斯卡颁奖季内,应该也会有一些蓄势待发或者被忽视的冷门佳作逐渐浮现。


近两年总有人在讨论电影院是否还有存续下去的必要,无论是商业电影也好,艺术电影也罢,大银幕一定都是最佳的呈现载体,希望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思考,全球艺术电影都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能够让更多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享受拥有电影的氛围。


— THE END —


作者 | 岛主

主编 | 彭侃

排版 | 石琼渝

影视产业观察
关注中国影视潮流脉动,放眼全球影视产业图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