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第15届金鹰节的开幕式晚会上,给观众带来了一波“回忆杀”。晚会上,近两年的视听文艺精品一幕幕闪耀荧屏,一首首电视剧主题曲唱响舞台,一位位艺术家动情讲述,不禁让人回想起近年来风起云涌的行业变迁,感慨万千。
10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新时代文艺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一年,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那一年,芒果TV应运而生,湖南广电以震惊行业的决心宣布湖南卫视自制节目全部由芒果TV网络独播,大步推进融媒体变革。那年的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两台晚会也首次由湖南卫视和芒果TV联袂直播,而首次播出的“互联盛典”晚会,更是实现了电视、电脑、手机、pad四屏互动,成为新老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10年后,湖南卫视和芒果TV已经成为了深度融合、一体运行的融媒体平台,造就了一档档精品节目的现象级传播。金鹰节也在湖南广电的助力下,在观众和行业中产生了更大影响力。10月18日的开幕式晚会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欢网、酷云三网收视稳居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全网传播量37.8亿次,全网热搜375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频等超500家媒体点赞开幕式晚会以高品质舞台和沉浸式互动,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自从2000年永久落户长沙以来,金鹰节见证了24年来中国视听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从每一届的金鹰节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中国视听文艺的创新潮流和未来趋势。今天,影视产业观察便为大家梳理本届金鹰节为我们所昭示的视听文艺未来创作的四大方向。
装载科技“新引擎”
近两年,视听文艺的从业者们恐怕都有一大共同的感受: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正在对内容行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创作的次元壁也正在不断被打破。
纵观本届金鹰节开幕式晚会等多个主体活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元素四处可见。例如在颁授仪式以“国风IP+AI再现”,让虚拟形象孙悟空穿梭会场;开幕式晚会开场秀《走向光影的热望》中,歌曲的谱曲和编曲都是通过AI技术完成。
由《问苍茫》原班演员嘉泽、王仁君、吴幸键带来的同名数字情景舞台剧,打造了剧中剧、镜中镜的创新情景舞台,带领观众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
为迎接金鹰节,湖南卫视的频道包装近期也更换了元素,体现出超强科技感。芒果崽裸眼3D视频,结合广电金鹰城实景,沉浸式带观众感受视听艺术盛会氛围。令人瞩目的还有芒果TV的外墙涂鸦,身穿机甲服的芒果崽,借助错落的色彩设计,穿越次元空间而来,象征着湖南广电人在“科文融合”路上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在本届金鹰节举办的新时代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科技和艺术的双向奔赴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们,对如何运用新技术赋能视听艺术创新发展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例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在主题发言中指出:站在新起点上,电视剧行业要从提高创作组织规划科学性和实效性、强化创作生产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影视创作各领域、提高全链条人才队伍培训工作水平四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出精品力作。
在“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 赋能视听艺术创新发展”圆桌对话中,影视制作机构平台负责人、一线创作者结合电视剧、纪录片、综艺、动画片创作实践,分享经验做法,充分展开对话。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在技术的助推下,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叙事模式正在打破彼此的边界,融合出新的形态;而中国的视听文艺,更是需要紧紧抓住科技带来的新机遇,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动能。
拓展海外“新场景”
对于视听文艺等内容产品而言,不断拓展消费和传播的“新场景”是其商业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在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当下,如何扩展视听产品的海外新场景,成为了行业的焦点。
在本次开幕式晚会上,两位外国友人作为观众代表,和《三体》编剧田良良,以及《歌手2024》制作人洪啸展开热烈交流,从不同角度讲述近年来中国与国际文化交流美美与共的合作成就。来自俄罗斯的达丽娅现场催更《三体》,田良良表示,未来会有更多东方科幻被世界人民看到。来自泰国的韩冰对《歌手2025》充满期待,洪啸表示节目欢迎全世界最优秀的歌手,明年将迎来中泰建交五十周年,也非常希望优秀的泰国歌手登上《歌手2025》的舞台。
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大平台和创作者们的努力耕耘下,中国优质的视听内容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强,2022年,中国视听节目和服务出口首次突破2亿美元。腾讯视频、爱奇艺、芒果TV等平台的海外用户增长迅速,例如在“芒果出海2024行动”计划和芒果TV国际APP“倍增计划”的推动下,芒果TV国际APP海外下载量已从去年的1.3亿上升到2.1亿,其中欧美地区新增下载量占比为5.3%。平台的拓展为中国内容出海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文化产品在跨国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相关文化、语言、观众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即“文化折扣”的现象。对于中国的视听文艺创作者而言,必须要从成功的作品中汲取经验,学习“与世界对话”的方法,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视听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历史使命,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未来。
打造融合“新业态”
在大众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时代,台网深度融合,拓展新业态是视听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视听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二重价值”模式,第一重价值体现是“内容价值”,即向受众直接销售内容,形成“注意力经济”;第二重价值体现是“注意力价值”,即出售受众的注意力,赚取广告商收益,形成“影响力经济”。但随着各种媒介对受众注意力日益白热化的争夺,这种模式面临增长“天花板”的问题,而必须寻求实现第三重价值 “IP价值”,即通过挖掘内容的IP价值,开发衍生产品,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出售无形资产赚取收益,这一阶段以IP的多业态延伸为核心,旨在形成让受众反复消费的“回头经济”。
从2000年至今,已在长沙落户24载的金鹰节也正是视听行业不断延伸IP价值链,打造融合“新业态”的生动例证。如今的金鹰节已不再是简单的颁奖典礼,而是成为了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闫少非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会,拥抱时代、回馈人民的欢庆节日”。例如本届金鹰节,在开幕式和颁奖典礼、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专业活动外,还特别策划了“追寻文脉、对话青年”文艺工作者进校园活动,组织与会代表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地,与青年学子对话,拥抱青春,寄语未来,让金鹰节更显文化底蕴与青春活力。
在网络端,针对观众对参与感、互动性的更高需求,本届金鹰节首创“千人弹幕团”等实时互动玩法,实时预测大奖归属,通过湖南卫视、芒果TV、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七大平台大小屏联动。借助更具互动属性和跨屏价值的融合传播方式,金鹰节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放大,也印证了打造融合“新业态”的重要性。
坚守创作的“人民性”和“时代性”
今年恰逢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 10 周年之际,金鹰节开幕式上也用综述VCR、歌曲串烧等方式回顾了十年来的视听文艺精品。
在《与人民共情 与时代共鸣》短片中,导演、演员、编剧等台前幕后工作者,生动讲述他们与金鹰节的缘分、作品背后的故事。从1991年包揽五项大奖的《渴望》,到《潜伏》《人世间》《问苍茫》《漫长的季节》等大众耳熟能详、有口皆碑的作品,无不是汲取生活的不竭源泉,为创作注入灵魂和力量。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依然是捕捉时代下人民的所思所感所想,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视听文艺创作而言,媒介环境和用户习惯在不断变化,创作需要更敏锐地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判断和调整,学习装载“新引擎”、拓展“新场景”、打造“新业态”。但万变中也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要坚守创作的“人民性”和“时代性”,因为只有表现时代、拥抱人民的文艺精品才会受万众追捧、被历史铭记。
两年一届的金鹰节作为电视创作者们与观众双向奔赴的盛大节日,为台前幕后电视文艺工作者及陪伴电视成长的观众集中展示了中国视听文艺高质量发展成果,也引领着电视行业在面临新一轮媒体变革时思索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激烈的注意力争夺战中,浮现了许多唱衰长视频视听内容的声音。金鹰节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从受到表彰的剧集、综艺、纪录片、动画片当中,清晰地感知到长视频内容仍有其无法被碎片化内容所取代的文化、审美、社会价值。但另一方面,面向未来,金鹰节也为行业发出了值得深思的叩问,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挑战重重的文化出海、颠覆性的产业生态重构,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我们是否能够坚守初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负于人民与时代的视听精品?
— THE END —
作者 | 彭侃 刘翠翠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石琼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