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是一个多事的年头。当年发生的许多事,成了120余年来谈论不完的话题,成了120余年后的今天还必须研究的问题。
1895年三月,严复译的、或者说严复“做”的《天演论》开始在中国思想界流传。也是在1895年三月,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偌大个中国因《马关条约》而地分两岸。
图源:网络
《天演论》的底本是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赫胥黎在他的书里描述和论述了世界进化的三种模式:宇宙过程、园艺过程和伦理过程。赫胥黎解释说,宇宙过程指“在自然状态中引起物种进化的过程”,其倾向是“调整植物生命类型以适应现时的条件”;园艺过程是“在人为的状态中引起变种进化的过程”,其倾向是“调整条件以满足园丁所需要培育的生命类型的需要”。按照我的理解,日晒霜冻、风蚀虫啄,草木因“天工”存绝有别,这是宇宙过程;温室育秧、棚架扶藤,瓜果缘“人事”硕大有加,此乃园艺过程。至于伦理过程,则是一个“情感的进化”与“社会结合的逐步强化”同步的过程。赫胥黎解释说,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肯定”的倾向(“简单说来,就是只愿意做他们所喜欢的工作,而丝毫不去考虑他们所在的社会的福利”),这种倾向的力量是“在与外界自然状况的斗争中取胜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如果任其在内部自由发展,也就成了破坏社会的必然因素”。因此,赫胥黎主张用“情感”即人际关系上的“同情”来实行“自我约束”、来加强社会结合。宇宙过程(物种进化)和园艺过程(变种进化)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范畴,伦理过程(社会进化)则是赫胥黎的发明。
作为翻译家,严复恪守“信、达、雅”的原则,他在《天演论•译自序》里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信不诬也。作为思想家,严复不用“直译”、也不满足于用“意译”来表达他对赫胥黎的理解,他还用“复案”即严复的按语,痛快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鲁迅说:“严复毕竟做过《天演论》”。
在严复“做”的《天演论》里,或者说,在作为严复论著的《天演论》里,严复征引中国先哲班孟坚(班固)的话“不能(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来表达他对赫胥黎伦理过程的理解,准确地概括了赫胥黎的伦理过程。同时,正如轻松地将译述当做论述,严复轻松地将赫胥黎的伦理过程学说定位为不是“吾家所寡有者”而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国货”。
至于伦理过程学说的两个要点“同情”与“社会结合”,严复选择的对应词或者说同义词是“感通”和“合群”。
1905年,胡汉民在《民报》撰文指出:自严译《天演论》之书出,“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胡适《四十自述》也说:“《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战屡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诚哉是言也!《天演论》“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包括风行到台湾;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天演论》接受了“优胜劣败”、“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严译术语,接受了“与天争胜”的竞争和抗争意识、“怵焉知变”的危机和改革观念、“自强”“合群”的团队精神。然而,作为严译术语之一和赫胥黎伦理过程学说的关键词之一,“感通”的引用率很低、影响因子很小。质言之,赫胥黎关于强化社会结合和用情感来强化社会结合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天演论》关于“合群”和“群道”由“感通”而立之说,颇切合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但它只是部分地引起部分中国思想家的注意。
感通,心灵契合也。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说:“我们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的历史遭遇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和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在《天演论》问世120年后,“感通”以其同义词“心灵契合”,逐渐成为两岸同胞的“熟语”和“口头禅”,成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