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

文摘   2024-08-14 15:57   北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改革开放前形容我们国家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关系。

当时最有名的《大众画报》经常会登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之间亲如兄弟一般的画面还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被称为“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在欧洲是一个小国,巴尔干半岛上一只雄鹰。

同是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面旗帜,因当时我们和前苏联交恶,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多数都倒向前苏联。

小小的阿尔巴尼亚却和东方大国打的火热,至于说阿尔巴尼亚有什么真实企图,并无特别报道。

但有一点,阿尔巴尼亚国家虽小,但经济很差,在欧洲基本属于垫底的国家,本来吧二百多万人口的国家,好好发展经济老百姓也不至于太穷。

穷,就要向大国求援,苏联那里得不到什么实惠,转头看向东方,东大虽说当时自己也开不了锅,但毕竟是大国,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更要有面子,小兄弟开口了,要物给物,要人给人。

但具体给了多少,给到什么程度,没有看到过具体的数据,也不好瞎说。

亲如兄弟嘛,给一点也就给了呗,但问题是这伙计说翻脸就翻脸了,具体翻脸原因不太清楚,但从新闻报纸媒体总是看得到由亲密无间到无声无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用了,慢慢的两国也完全不来往了。

突然之间,亲如兄弟却形同陌路了一样,着实不正常。

再之后,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更是异军突起,经济突飞猛进,埋头苦干了三四十年,终于由泥腿子变成了受人羡慕嫉妒恨的金主。

回头再看看那个阿尔巴尼亚,一个欧洲国家,地理位置还算优越,自然环境也不错,有山有海,舒适的地中海气候,但几十年过去了呢,依然是欧洲穷国。

好在这个过去的“兄弟加革命友谊”的国家,应该是不好意思再来和东方大国打的火热了,也知道免费的午餐不再会有了。

问题倒不是阿尔巴尼亚,现在是又窜出来一个塞尔维亚,又一个欧洲不富裕,甚至有些穷的朋友,也有些当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味道。

这样讲,会有很多人出来反对,甚至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战略战略,不懂吗”。

的确,一个老百姓确实不知道什么战略不战略,只知道“以史为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放在今天,就是一个笑话。

还有人会说,当时的环境决定了当时的战略决策。

这话讲起来听起来都没有毛病,但普通老百姓只知道咱们当时那么困难之下金钱物资的付出并没有带来对应的回报、现实的利益。

同样,坦赞铁路,即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也是在我们国家很困难的时期,当时应该是叫“援建”,至于说两个非洲穷兄弟国家拿了多少钱出来,也是没有见过详细的报道。

这,也许也是战略。

多大的战略,都不如把自己的国家搞富强,人民搞富裕,国富民强是最大的战略。

施舍带不来朋友,只会反目为仇。

现在的非洲,中国企业多起来了,并不是我们前期援建的结果,而是我们国家有钱了,钱多了自然而然要走出去,有钱人愿意出去投资了,这样的投资目的是赚取更多的钱。

国家有钱了好办事,人民有钱了生活会好。

中国的发言权来自于经济的强大。

近期看到这个同是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和阿尔巴尼亚很近的塞尔维亚,和中国走的越来越近,总是感觉有点像当年的阿尔巴尼亚感觉,会不会历史重演呢?

2024年8月14日于北京


走在路上的感悟
走在路上才有发言权,见而有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