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去过多次台湾,了解一点台湾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
宝岛台湾处于亚洲板块地震带上,位置属于亚热带到热带过渡期,基本以亚热带为主体。
横贯台湾南北的中央山脉占据了台湾省绝大多数土地,实际的台湾是一个多山地的海岛,也就是沿着台湾海峡西北到西南沿海有少量不大不小的平原,这里也基本集中的整个台湾的城市、人口、工业、农业及经济作物,中部多山区人口较少,东部沿太平洋沿海平原很少,基本都被延岸山脉所占据。
虽说岛屿面积不大,但凸起的中央山脉主峰3900多米,远远超越华东、华南十几个省份的山峰高度,故台湾虽小,但地质较为复杂。
也就是说,台湾的地形条件并不优越,可利用土地少,并且开发建设成本高,自然灾害多发,宝岛“宝”并不多。
但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台湾人民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八九十年代更是成为亚洲赫赫有名的四小龙之一。
去过台湾的,到过台北、高雄等台湾大城市的,都有一种感受,和内地的上海、北京、深圳城市建设比较,感觉台湾很落后,觉得大陆已经超越了台湾。
这些表面上的现象,初来乍到台湾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但实际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去评判台湾的现状。
台北的城市建设肯定不如大上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到台湾省多转转,多走一些地方,就会发现台湾的均衡性很好,特别是下面的乡也好,镇也好,村也好,哪怕偏远的地带,都建设的非常有序,城乡之间差别不大,老百姓的收入也差别不大,这些也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标志,美国、日本、德国等等发达国家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而我们国家很多省会城市中心区都建设的高大上,而郊区,下面的县市区,特别是农村,很多还很落后,收入来源有限,甚至很低。
台湾的平均收入水平以及综合的社会形态还是要高于大陆。
但台湾是一个小岛,和大陆相比,机会也少很多,整个的社会活力、发展潜力和大陆没法比,并且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更使台湾的年青人为之羡慕,纷纷奔向大陆就业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台湾地区也是大陆外商(台商)主要投资来源地,台资企业如雨后春笋,来大陆投资建厂很多,更有甚者拖家带口常年生活在祖国大陆。
据说高峰期的时候有二百多万人工作生活在大陆,对只有二千万人口的台湾来说比例相当大。
在上海,很多台湾人买房置地,台湾餐厅,台湾牛肉面,台湾食品小吃很多很多。
毕竟都是中国人,彼此之间生活习惯相同,语言相同,两岸婚姻也快速多了起来,台湾男孩在大陆娶妻生子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两岸三通前些年更是方便之极,上海以及中国多个城市个人在本地出入境管理局办一下个人自由行,就可以随时买一张机票往来台湾各地。
两地交融密切是好事,开放就不会形成隔阂,更何况投资建厂、买地买房、两地通婚、上学就业……就是一家人,民间老百姓哪里还分你我,水乳交融,这样的结局还担心什么,想分都分不开。
相反如果疏远和封闭,一定不是好事,民间老百姓相互来往受阻,时间越长隔阂越深。
改革开放,“改革”两个字是要彻底改掉拖累滞后的发展思想、政策,一切以经济为中心,切实落在实处。“开放”两个字是要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地区搞好关系,打开国门,接纳世界,简单点就是让人家能走进来,国人能走出去。
想一想,之前台湾年青人想到大陆谋一个职业是多么好的事情。
走的近了,老百姓心里都明白,一家人分不开。
2024年10月15日于广西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