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000多则俗语俚谚里,藏着时代的变迁……丨闵行情

政务   2024-12-23 15:30   上海  

惬意浦锦

版权归原微信号所有

编辑=浦锦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沪谚的价值倾向》。


谚语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所获知识的总结,是潜沉的民族文化产物。《沪谚》一书所收录的2000多则俗语俚谚,主要流行于清代晚期和民国年间,内容涉及时政、修养(志向、律己、诚实、善恶、知足、度量、谨慎、教训、学习、戒躁)、事理(说理、常理、处事、知行、机遇、破惑)、社交(社群、交游、应酬、言谈、世态、戒赌)和乡村生活(勤俭、持家、钱财、衣食、住行、家庭、戒嗜)等。

透过这些沪谚,我们可看到上海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人际关系、处世习俗以及社会弊病,基本反映了上海城郊世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与时俱进的变化

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所形成的主观看法,它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由于市镇的迅速崛起,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越出家庭、宗族、村落的狭小圈子,传统的三纲五常受到空前的冲击,人际关系变得异常的错综复杂。近一百多年来,上海城内发生巨变,迅速建设成为大都市,而上海城郊并没有全面转型,社会背景仍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的生活受到城市文化的持续辐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但是大多仍以传统方式为重。

再版《沪谚》书影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重义、贵义转向崇尚金钱。价值尺度的转换引发了人生态度和社会观念的变异,物质享受的渴望不再为社会所摒弃。在沪谚中,有大量语句反映了这种变化。

清末民初,尤其是随着新文化运动[1]的推进,上海县陈行镇领风气之先,广泛开展平民教育,新思潮日益被这里的人们接受,通过移风易俗,讲究文明,破除迷信,社会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上海城郊时代变革的典型乡镇。在这过程中,当地产生了大量反映新观念的新谚语,而大量观念陈旧的语句逐渐消失或者转化为批判对象。《沪谚》《沪谚外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所汇编的沪谚集中地反映了乡村新观念。而这些沪谚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本地居民的观念变化,推动了社会变革。

劝人为善是主流

在《沪谚》一书中,有关论理说事、劝人为善的谚语占了很大比例。

修身养性,是一种美德。自古以来,赤脚种田人向来注重做人正直,“人要脸,树要皮”,强调“生出来的志气,教出来的臭气”。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自有独特的见解,虽说只是草根型的“凡人之见”,但是他们的“理论”通俗易懂,而且言辞极为生动,让人特别好理解。

生活难免遭遇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沪谚》从生活中提炼了一系列为人、为事之道,启示世人吸取历史教训。例如“少年爱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警示人们千万不要年少时不努力学习,人到中年还在异想天开,那么到老只会是一无所有。又如“临时抱佛脚,越抱越蹩脚”,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临渴再掘井,必然一事无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沪谚》一书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而且语句通俗,道理深刻。例如“拾着仔牙筷,盘(备)穷人家”,是说你如果有幸拾到了一双象牙筷,不要太欢,因为家里其他东西都要与象牙筷子相匹配,不是反而受累了吗?又如“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争嫁时衣”,讲的是家庭内部分家,过去子女多,各人成家之后要独立生活,女孩子出嫁时总要备些嫁妆,因此年轻人必须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从小学会勤俭持家,努力创造财富,今后才会有幸福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每个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生存空间。家庭的和谐,是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社会如同大家庭,人与人之间会建立某种关系,尤其是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是否和睦是人人都难以回避的问题。《沪谚》以质朴的语言,记载了很多本地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例如“兄弟和睦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兄弟之间和睦了,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甚至“黄土变成金”。再如将近邻和远亲的关系称作“金乡邻、银亲眷”,即“远亲不如近邻好”,是人们共同的心得。赌博是社会陋习,害人不浅,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但是总会有人一时糊涂,陷入其间。《沪谚》里记载了本地老百姓的心声,有好言相劝,也有重话警示,每一句都在真诚地呼吁世人远离赌博,静下心来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多元和合的局面

上海城郊,地域广阔,有镇有乡,交通发达,经贸活跃,人们的生活习性有别于上海城区,也有别于外地乡镇。在这里,由于存在城乡环境、家境贫富、身份贵贱、认知深浅以及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有些甚至相互对立。不同的观念,在沪谚中都能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各抒己见,色彩鲜明,形态丰富。人世间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生活状态,自然产生了多元的文化,相互冲撞又相互容忍,最终形成多元和合、对立共存的局面。因此在《沪谚》中,词义相对的语句同时兼收,让人们彼此比照,各取所需,如此“一句出一句进”,反而使沪谚显得更加实用而有趣。

在《沪谚》中,多数谚语不存在阶级性,也不确定其对或错,因此不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上智下愚,都可共同享用。流行的俗谚俚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差异兼容,多元和合,顺乎自然,层出不穷,词条蕴藏量明显大于那些社会形态单一的地区。

有趣的是,人们心中自有爱恨情仇需要宣泄,对于喜好憎恶需要发表评论,为了避免人际间的直接冲撞,常人就将“叫花子”“瘌痢头”作为主要的戏谑对象,而且言辞十分辛辣,用“借囡骂媳妇”的方式图了一个痛快。在沪谚中相关的语句极多,本地人也时常喜欢应用,这种现象既表达了时人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心理。

(选自《沪谚》,上海人民出版社)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信息来源:惬意浦锦、今日闵行

往期回顾

- 惬意浦锦 -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有问题请联系惬意浦锦
微信ID:
gh_737add0316de


 

惬意浦锦
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办事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