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14时许,记者在苏州工业园区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代表魏让方(Jean-François Vergnaud) 先生。面对记者的提问,魏先生用中文侃侃而谈,他说:“在中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5年,已把自己全部融入了中国。”魏先生说,自己来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培养国际化新型人才。中法两国的教育特点各有千秋:中国教育善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储备,学生们通过勤奋记忆和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如同计算机般的知识数据库。而法国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试时提的问题,是没教过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两种互补的教育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具备全方位思维能力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法方代表魏让方接受采访(摄影 张伟斌)培养国际化新型人才,就是让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母语能力,同时精通英语和法语,外语水平几乎可以达到母语者的程度。这种多语言、跨文化的综合素质,可以使人才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机构作出独特的贡献。培养新型人才是一种挑战,但最终的结果令我们满意。魏先生自豪地说,在学术方面,我的研究方向是儒家思想,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顾炎武,他是苏州本土学者——这也是我和苏州的一种缘分。同时,我也研究范仲淹等代表性文化人物。此外,我特别喜欢关注中国古代史学家,比如司马光等。除了个人兴趣之外,在学术领域,魏先生表示,要考虑到中国和法国能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双方一起做的研究,把中国的力量和法国的力量加在一起,对其他的文化、其他的国家能有什么样的启发和用处。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中法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比如,我们最近举办了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中法学术论坛。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中法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性的重要议题。法国和中国,一个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开始老龄化研究,另一个是如今老龄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因而需要汇聚中法两国专家的智慧,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够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法两国在人类共同问题上的研究合作,推动两国专家开展深入研究。桥梁作用不仅体现在语言翻译上,更在于促进两种文化的互融互通,帮助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理解与共识。”魏先生在采访中说道。魏先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但对他来说,“一带一路”更是一个深具文化意义的倡议,帮助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也是我们所说的开放的视野。当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各类国际化人才需求迫切。得益于中国的开放政策,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了解外国文化,包括接触外籍教师、参与国际课程等,这些都为深化教育交流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他认为中法两国青年都应该加强相互学习。对法国学生,不仅要鼓励他们“在”中国学习,也要“向”中国学习。中国学生赴法留学亦然。跨文化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他国文化,更在于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就像照镜子一样,只有站在异国的视角,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文化特质和国家现实。而国际交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面“镜子”,帮助年轻人在对比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魏先生对苏州的热爱溢于言表:苏州最迷人之处在于它成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平衡。苏州的发展模式是独特的,工业园区和新区展现出现代化的面貌,绿化优美,设施完善;古城区又完整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我1981年年初来时所见并无太大改变。这种发展理念与法国和西欧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苏州,你既能感受到现当代都市的繁华,又能在古城区触摸历史脉搏,不需要通过书籍和影视,就能生活在传统文化的中国。虽然拙政园等古迹也很精彩,但我更喜欢在老城区漫步。那里保留着最原真的市井生活——小店铺、小点心、悠闲的生活氛围。另外,我也喜欢在湖边散散步,坐一坐,从金鸡湖、独墅湖,到阳澄湖、太湖。苏州的魅力就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对中国现代和传统的所有想象。在人才环境方面,以中法学院的经历为例,每年有150名法国学生来苏州学习,他们回到法国无一不赞叹,这里治安好,城市干净,生活便利,这座城市给他们提供了美好环境。从法国来的老师,在这里感受到中国政府和当地人民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都愿意每年继续来苏州上课。要鼓励外国友人来中国,体验一下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认为,苏州对国际人才的开放和包容,经历了一个连续的过程。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外国人生活在苏州,能够与中国同事一起工作、学习、生活,文化距离大大缩小了。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构成了苏州对国际人才的重要吸引力来源。他说,“现在我非常骄傲的是:我有永久居留证,跟中国人的身份证很相似。在法国,也是很少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所以,我现在跟大部分苏州人一样,都是外地来的。1981年我第一次来苏州时,城中主要是苏州本地人,现在不同了。苏州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在历届市政府的努力下,始终坚持保护传统、拥抱现代的发展理念。这种延续的理念不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才,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苏州继续沿着这条开放融合的道路前行,这座城市会越来越具有国际吸引力。”魏先生说,“我正在做的是中法的教育合作,把我个人作为中法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所以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桥梁’。现在,我们有了几十名同事,还有每年几百名学生,我希望他们未来都能成为连接中法两国的纽带。如果说我一个‘桥梁’还显窄小,那么当有了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共同参与时,这座桥梁就会延伸一条国际交流的‘高速路’。”“我出身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也做过工人。虽然父母给予我了传统的法国文化教育,但真正的文化智慧,我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获得的。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等,深刻影响了我的观念。因此,在与法国同事及合作院校交流时,我都会努力传递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在教育方面,他特别想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的事业,尤其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我在这里工作了15年,正是这种长期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合作关系。这就像交朋友一样,建立信任和了解,都需要时间,教育的事业,也需要时间。”外国专家与中国同行丨文化数字化变革:赋能中国软实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