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及系列全会有关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截至2023年,人才总量达650.77万人、同比增长28.45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在蓉两院院士增至36人,蝉联“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成都坚持全局思维、问题导向、先立后破,步子再大一点、思路再活一些,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下大力气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堵点,以人才政策体系之优,厚植人才近悦远来之势。
聚焦发展需求,迭代人才支持政策。成都紧扣“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城市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出台成都人才新政“1.0”“2.0”和“3.0”版,推动人才支持政策从“拼政策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再向“优平台营生态”迭代升级。具体来说,政策“1.0”围绕“聚人才”,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举措。目前,全市14—35岁青年人口近690万、占常住人口近1/3,2023年引进青年人才52.9万人。政策“2.0”围绕“搭平台”,聚焦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在全国率先推出“先安居后就业”制度,提出“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建立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双招双引机制”等政策措施。政策“3.0”围绕“营生态”,提出20条创新措施,填补博士后、产业教授等政策空白,实现人才政策向优平台、营生态的方向转变。
聚焦授权赋能,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发布《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创新提出“以薪定才、以岗定才、以绩定才、以赛定才、以投定才”等评价模式,支持范围扩大至6类224项人才类型。创新建立面向重点用人主体的市级人才计划单列支持机制,支持用人主体“带指标、带政策”靶向引才。例如,“蓉漂计划”改革改变了过去高层次人才先引后评的方式,通过提前给予用人单位引才配额,支持在蓉重大创新平台带指标引才。实施高层次专家举荐制,鼓励在蓉两院院士、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等举荐人才,经认定后直接纳入市级人才计划。在全国率先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首批93名企业人才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做到“人才怎么样,企业说了算”。
聚焦产才融合,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突出校院企地人才协同,打破行政级别、隶属关系等壁垒,创新资源组织方式,联动首批47家重点用人单位、60家市级部门和区(市)县,通过顶尖人才共引、创新平台共建、人才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等举措,打造人才发展共同体,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育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2023年,支持在蓉高校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遴选131名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产业教授,深度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合作开展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打造“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推进城乡人才融合,聚力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成都坚持以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持续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制度化激励人才走进基层一线。将3类13项乡村振兴人才纳入《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并匹配系列支持政策。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现代种业、都市农业产业链项目,开展“蓉城英才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项目,遴选18名领军人才。在全国首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制度,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精准培育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3.2万余人,80后、90后人数占到3成左右。对返乡入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以及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给予资金补贴激励。
常态化组织专家人才送智下乡。制定出台《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实施方案》,组建5个综合服务团、52支专项服务团,常态化深入1292个村、996个涉农社区开展巡回指导。在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共享库”和“乡村振兴需求库”,首批1271名专家人才入库,实现综合服务团、专项服务团专家人才“清单式”动态管理,精准对接1015个项目需求。
系统化建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布局“一核、五园、N基地”农业科创空间,入驻高水平创新团队112个。深化校院企地协同机制,推动农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联合高校院所、企业,打造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吸引创新团队42个,专家189人。依托天府现代种业园,建成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种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8个,入驻科研团队10个,专业技术人才84人。
此外,成都注重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推进组团帮扶,采用兼职、项目委托、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高端人才智力资源共享。一方面大力招揽“新村民”扎根乡村、干事创业;一方面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实施“风筝行动计划”“群雁还巢行动”等,回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就业上万人,创办企业300余家。
构建“蓉漂”品牌矩阵,塑造城市比较优势
近年来,成都主动顺应流量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工作方法路径,以品牌化统领人才政策、人才工程和人才服务,把人才工作高度凝练为人才喜闻乐见的“IP”符号,打造深入人心的“蓉漂”品牌,开发八大拳头产品和系列衍生品,“蓉漂”成为全国首个申请商标注册的城市人才工作品牌,成为广大人才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人才用一句“蓉漂之后、再无漂泊”,生动诠释了“蓉漂”内涵。
引才的“蓉漂计划”。支持契合城市发展战略、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能级提升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给予入选个人最高300万元、团队最高500万元资金资助。作为“双招双引”团队引进的,给予入选团队最高1000万元资金资助。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15名,顶尖团队111个。
招才的“蓉漂人才荟”。坚持“党委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协同引才理念,组织成都市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赴海内外名校、名企、名所、名城开展引才活动,统一宣传主题、统一推介流程、统一标识标语,最大限度提升引才效果。累计开展各类系列活动超1300场次,达成签约意向近20万人。
聚才的“蓉漂杯”。探索“以赛引才”新模式,创设“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为广大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家、投融资机构搭建高能级创赛及交流合作平台。获奖项目最高可获得30万元资金资助,此外还能享受安居、融资等系列政策支持。“蓉漂杯”自2021年办赛以来,共举办超100场次,吸引近1万名高层次人才参加,总投资金额超130亿元。
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界共治”的模式举办,设置了政治引领、能力提升、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四大培训模块”,链接了首尔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等25家优质培训机构资源,面向在蓉各类人才举办专业培训班。累计培训50余万人次,经验做法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
敬才的“蓉漂人才日”。成都将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确立为“蓉漂人才日”,旨在通过为广大“蓉漂”人才设立专属节日的方式,向为成都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致敬,彰显成都重才爱才的鲜明导向。已连续7年举办“蓉漂人才日”系列活动,并于2024年首次创新开展“蓉漂”人才成果展,以城市之名向广大人才致敬,生动诠释“更好的成都成就更好的你”。
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为来蓉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30天的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培训等服务。目前已建成30个“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
礼才的“蓉城人才绿卡”。面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蓉城人才绿卡”,有机整合“线上+线下”“部门+区(市)县”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供交通出行、落户、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24类差异化、精准化的增值服务。累计发放1822张“人才绿卡”,服务超50万人次。
助才的“蓉漂咖啡”。紧扣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分领域组织专家人才座谈交流,以一杯咖啡传递城市礼遇、送上政策服务、融入人才社群、碰撞合作火花。还将充分融入成都“1+4+N”人才服务矩阵,统一打造城市线下咖啡品牌。
除此之外,成都还开发了“蓉漂”系列衍生品,以人才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蓉漂”IP,弘扬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的“蓉漂”文化,持续释放“蓉漂”品牌的传播效应。比如,塑造“蓉漂”IP形象“蓉小盼”作为“蓉漂”代言人;发布“蓉漂”人才之歌《留在成都》MV;实施“留在成都·筑梦未来”行动计划等,“蓉漂”品牌已经成为成都人才工作的亮丽名片和鲜明标识。
坚持多元多维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生态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成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服务供给,营造人人都被看见、被尊重、被关怀的价值生态。
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推动900余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或赋权,2500余项成果在蓉转移转化。2023年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号工程”,推动建设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出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推出“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科技金融组合产品,累计放款超过130亿元。
人才安居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构建“租售补”一体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聚焦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成都启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已筹集房源18.8万套(间),配租入住3.5万户。
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打造“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枢纽,加快建设东南西北4个分中心,构建“1+4+N”人才工作服务网络,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实施“百名领导联系千名专家、千名干部服务万名人才”行动,带动市、区(市)县两级领导干部服务专家人才1.52万名,解决人才有关事项8379件。
人才政策服务获取更加高效。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上线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集成市、区两级具有代表性的上百项政策和近百项服务内容。平台实现了政策的专属定制和精准匹配,最多回答7个问题,即可匹配最多27项支持政策,访问量超260万人次,荣获“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和“天府市民云市民口碑十佳案例”。
人才蔚,事业兴。新征程上,成都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大力引育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队伍体系,努力把人才总量优势更好转化为科创优势和发展动能,持续筑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撑。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24年8期
责任编辑:沈犇
The End
更多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