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滁山好寄声,滁山与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诸溪水,还有当时几派情。”这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离滁两载后所作《思滁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滁山的思念之情。
在王阳明滁州讲学510周年之际,11月17日至24日,“滁山与我最多情”——滁州市第二届“阳明文化活动周”活动在滁举办。本次活动由滁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通过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寻迹阳明先生、感悟心学思想、探究文化根脉、创新传承发展。
“从游之学自滁始”——阳明先生之于滁州的意义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王阳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十月至滁州任上,正德九年(1514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离滁。从深秋、冬春到初夏,王阳明在滁州待了半年多时间,构筑来远亭、始创马政街,修官仓、倡孝义,与滁州山水和学人结下深情厚谊。
此间,他在理政的同时布道讲学,将滁之山水人文融入其“心学”阐发和理政实践,使滁州成为王门游学的发端地和心学传播的望地。
位于滁州市遵阳街阳明文化广场的王阳明(王守仁)雕像。计成军 摄
王阳明来滁时,已逾不惑之年,历经了格物苦求、宦途蒙冤、居夷处困、龙场悟道、庐陵施政的磨练,其思想学识已趋于成熟。“滁州讲学可以说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以知行合一为思想特征的思想发展的一个巅峰阶段,也是其各种政治实践和学术的一次总结,同时也为他后来提出‘致良知’做了充分的思想预备,可以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滁阳山水证良知”——阳明学说的时代价值学术研究分享会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平对记者说。
滁州山水佳胜,地僻官闲,为王阳明讲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弟子钱德洪后来评价:“滁阳为师讲学首地,四方弟子,从游日众。”据钱德洪《王阳明年谱》对当年讲学情景的描述,他们或环龙潭而坐,吟诵圣贤之声、对答古今话题;或一起游历山水之间,饮酒弹琴、畅快而歌;或与诸生默坐于室,静思澄虑,“省察克治”。
从南京太仆寺衙署,到龙潭、阳明书院遗址,再到琅琊山醉翁亭、丰乐亭,最后来到遵阳街。如今,“重走阳明游学路”、“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学游等公益活动已在滁州蔚然成风,本地文史专家与滁州学院师生、当地中小学生、文史爱好者沿着王阳明游学、讲学的足迹,边看、边想、边问、边评,共同体验、感悟心学思想的伟力。
滁州古城行走,寻迹阳明先生。林梦远 杨孚嘉 摄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参加研学游活动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今后将在学习之余,更多关注滁州人文,汲取文化力量,并努力尝试讲好滁州文化故事,传播滁州好声音。”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王思语说。
“滁阳山水证良知”——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在朗朗童声中,传递着心学的真谛,呼唤人的本性、至善的心灵。而在由滁州学院大学生表演的情景剧中,一名大学毕业生面对未来的选择感到迷茫,穿越回500年前的龙潭讲学现场,聆听了阳明先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有关知行合一的讲学,发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呐喊……
11月18日下午,在滁州演艺集团小剧场举办的龙潭弦歌——礼敬阳明诗文朗诵会上,组诗《林间睡起》《龙潭夜坐》《山中示诸生》《寄滁阳诸生》,舞蹈《落叶秋声》,情景剧《迷雾中的觉醒》,朗诵《传习录》节选、《心学四句教》《我心光明,哪里都是水云间》等精彩节目,采用王阳明学说经典原文和诗歌创作,通过艺术演绎,充分展示了王阳明对滁州山水的眷恋深情、与滁州学人的深情厚谊和心光朗耀的人格魅力,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的传奇思想家“王阳明”形象。
礼敬阳明诗文朗诵会上表演情景剧。滁州市文旅局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对阳明先生的评价很高,曾多次提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出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王阳明所有学术思想都来自于亲身实践,他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自己学术体系的逻辑建构,既是阳明心学的创造者,也是阳明心学最初的、最完整、最彻底的实践者。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如何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问题,阳明心学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继承、发展、重新汲取的一种可贵的思想文化资源。”董平告诉记者,滁州市可以利用现存的一些遗迹遗址做好充分的发掘,并向民间推广,让更多人能够知道王阳明,知道知行合一,知道致良知,这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定是有利的。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阳明心学认为心动即行动、心动就会行动。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心)。”在现任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徐小跃看来,如今很多人也常常学习、开会,却落实不到行动中,就是因为心没动,良知没发现。一旦良知(良心)发现,才会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阳明心学最大的本质是解放。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获得新质生产力。在全社会传习阳明心学,营造‘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提升自我的格局,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普及,有助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命运带来希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郦波说,当年阳明心学从小众普及到大众的节点就在滁州,因此滁州对阳明心学的弘扬、传播意义重大。
“只把山游作课程”——阳明文化在滁州的传承发展
为防范外地流寇,加强太仆寺的防卫,王阳明召集了200余家民众,在太仆寺东南开发野地,让他们从事农桑生产,免除租赋,盖房居住,形成一条街区,即“马政街”。同时,把他们组织起来,实行社区自治,保持长治久安。后来,“马政街”改称龙池街,延续至今。
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在南京太仆寺衙署门前诵读《马政街谣》。毕鸿 摄
11月17日下午,从“马政街谣”到“知行合一”研学半日营活动在南京太仆寺举办,参加活动的学生们齐声诵读《马政街谣》,随后跟随带队老师参观、了解太仆寺的历史和明朝的马政制度,学习领悟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内涵。
南京太仆寺衙署正门至大堂处的广延院布局着几十根拴马桩,每一根的柱头都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马或其他形象,学生们在此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尝试着在木板上勾勒出马的轮廓,并在参观结束后化身小小木工,体验木艺制作。
“举办第二届‘阳明文化活动周’活动,是为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明文化和阳明文化,持续保护好阳明行迹地,进一步传播好阳明文化,讲好阳明文化的滁州故事,打响王阳明在滁州的IP品牌,也是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连侠对记者说。
活动周期间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包括一场学术分享会、一场诗文朗诵会、一场主题采风活动、一场学术报告会、一场社学沙龙、一场行走滁州研学活动、一场研学一日营活动。
青砖黛瓦、灯火阑珊的遵阳街夜景,美不胜收。这条街道是滁州人为纪念阳明先生而专门命名的,如今已打造成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在这里,江南百景,华丽坊市再现;百姓生活,勾勒斑斓画卷;手作美食,双重感官享受……在这里的阳明青年公共空间(原胡家大楼),展览、讲堂、音乐、直播等新玩法令人目不暇接,图书阅读、研学活动、文化创意、艺术展览等活动经常开展。本次阳明文化活动周期间还邀请本地专家学者,开展主题阅读分享会、阳明故事会。
百名汉服爱好者夜游遵阳街。卢志永 摄
近年来,滁州市保护古城风貌,综合利用具有阳明文化和民俗元素的遵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升级历史文化名城,应用人文资源完善拓展琅琊山旅游风景区,在丰乐亭景区增添新的书院文化景观,发掘保护阳明讲学的龙潭遗址,与太仆寺联袂,发挥研究和文旅功能,提升景区档次。同时,重建阳明书院,在其中陈列展示王阳明及其弟子名宦名儒的生平资料、文献文物和相关文化艺术品,在书院内开设“滁州人文讲堂”,举办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讲座、国学课堂、少儿蒙学班、学问交流等活动。
参加活动的知名历史博主王建认为,在网络语境下传播阳明文化,要丰富传播体系,提高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互动性,还要注重发挥文史专家的权威观点,加强相关城市的互动交流,这样才能让阳明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更好走向大众。
赞一下,点亮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