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费多少合适?学会独立更为重要

时事   2024-09-02 22:57   广东  

▲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250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上大学的孩子虽然多已成年,但终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父母给予他们生活费,当然是一种责任,说是“义务”也可以成立。但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树立起逐步独立承担部分责任和义务、减轻家庭负担的意识。

    当一个大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主动承受着来自“生活费”的压力时,他就已经站到了比一般人更高的社会起点上。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伍里川

责任编辑|辛省志


几天前,一条年轻人“吐槽”大学生活费的视频火了。

新黄河报道,在吉林长春,一位年轻人发视频表示,读大学的时候,父母每个月给他2000元,他嫌少,工作以后才发现,要想给父母2000元“比登天还难”,于是理解了父母。要知道,父母给的这2000元,只是生活费,还不包括学费和住宿费。

他在烈日街头几近哽咽的感慨,还有更多的探讨角度,但让众多年轻网友感兴趣的是,上大学,一个月生活费到底多少合适?

新学期开启大幕,这个问题在一些论坛和微信群里显得很热门。我关注了一下,不少人在网上晒出的生活费都不低,基本上3K起步——坐标一线城市。但也有人表示,2000元以下就够了,甚至1500元也能过一个月。总的来说,父母到底该给上大学的孩子每个月多少生活费,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永远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大学生生活费的“最低标准”。显然,在一线城市读大学,和在三四线城市读大学,在开销方面不可同日而语。

孩子读大学之初,我给的生活费是每个月两千多,到孩子上大三大四时涨到3000元,原因是物价有所上涨。孩子在外地一个“超大城市”上大学,物价水平较高。我在孩子的学校食堂体验过,中午一顿饭,轻轻松松就会花掉20-30元。我对孩子的生活费问题,只有一个要求:够用就存起来,拒绝“乱花钱”。我了解过,孩子同学每月生活费,多为2000-3000元,3000元以上的也大有人在。

有意思的是,近日,有广西媒体做了一个关于广西大学生生活费开销构成及消费观的调查。本次调查共收集了53名来自广西不同高校、年级及专业的学生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在1000-2000元,其中1000-1500元占比最高,达50.9%。

如果一个大学生的生活费全部指望父母提供,常见的状况有两种。对生活节俭一点、食量也有限的孩子来说,每个月的餐饮开销是有限的。但一个大学生,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开支”“社交开支”,若是谈恋爱了,“恋爱支出”也免不了。餐饮开销之外的这笔钱,并不是个小数目。但他们度过危机的主要办法是“省钱”。一些大学生相互之间传递着“省钱法则”,以及学习合理地“薅羊毛”,成为一种小小的风气;对生活稍微“奢侈”一点的孩子来说,每个月家长给再多的生活费“也不多”,网上就有人说,有的大学生每个月一万生活费都能给花完。

延伸而论,”大学生生活费“,不仅关涉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体的消费习惯,还关涉不同群体的认知。

据我所知,有的家庭生活优渥,但有意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因而在给生活费的问题上颇为“抠搜”。这种做法好不好,见仁见智。有的家庭,明明很困难,却抱着“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给出超越家庭承受能力的生活费,以至于父母在家苦哈哈。对此,我颇为不理解,这也是一种宠溺。给孩子生活费,也有一个“量入为出”的准则在。在生活费问题上宠溺孩子,既不利于家庭经济状况的维持,也不利于教育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独立意识。

上大学的孩子虽然多已成年,但终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父母给予他们生活费,当然是一种责任,说是“义务”也可以成立。但作为大学生本人,也应该树立起一种逐步独立承担部分责任和义务、减轻家庭负担的意识。吉林长春那位年轻人的视频之所以让我心有戚戚,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于生活费的理解,子女和父母有时并不在一个频道上。为此,双方爆发矛盾,也常常见诸论坛。也许只有经历了“角色转换”,才能消解存在于双方之间的沟壑。而假如在生活费问题上,父母实在拿不出更多,子女与其“嫌弃”,不如学着更自立。

大学生是有机会得到一份“额外收入”的。前述广西媒体调查显示,受调查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家人提供占比高达98%,部分学生有兼职赚钱或奖学金。其实,在国内,兼职、获得奖学金,一直是大学生改善经济状况的重要方式。有教育博主统计过,国内一些学校的奖学金颇为丰盈,数千元的算是寻常,最高可达数万。学生如果拿到高额的奖学金,何愁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够?何必只靠父母“接济”?

此外,寒暑假兼职打工,也可以为学生带来稳定收入。我在一些饮食行业就见过不少做临时工的大学生,他们有的不仅要挣生活费,还要努力存学费。一位即将读研的大学生告诉我,他正在积极写作投稿,赚取稿费,贴补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我也慢慢看到了他在一些平台发出的稿件,稿子可以说写得越来越好。而我的孩子也曾在大学拿到奖学金,还在实习单位拿到一笔“奖金”,这也让我欣慰。

“大学女生靠直播赚钱月收入高达5万元”固然是特例,但在合法的框架内,大学生去主动尝试更多的挣钱方式,是值得鼓励的。在一些自强者的字典里,“生活费”并不是一个难题,而是一份激励自我磨砺的机缘。当一个大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主动承受着来自“生活费”的压力时,他就已经站到了比一般人更高的社会起点上。

显然,以“勤工俭学”为基础的各式“挣钱大法”,促使大学生及早接受了社会的“毒打”,也更多地体验到生活的不易,从而可以更快形成一套成熟的价值体系。当然,难处在于,如今大学生从事家教的可能性不大,大一新生参与有偿实习,也很难。但这种暂时的、局部的难题,只是大学数年时光里的一个片段。他们依然有挣脱困境,完善自我的空间和能力。要知道,在大学期间挣到“第一桶金”的案例并不鲜见。

说到底,大学生完成学业只是一个基本要求,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是大学生更该完成的重大“课题”。跳出“生活费之争”,积极尝试自我“救济”或人生出彩,应该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认知。当一个大学生通过对“社会角色”的演练而变得更强大时,还会为了一个月生活费的得失忧心忡忡吗?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