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乡村小学的玻璃窗上,“科学校长”刘洋拆开了一个远道而来的包裹,里面装着化石和动植物标本,以及各式各样的博物学教具。类似的包裹旁边还有好几个。教具盒子里的精美标本 图片来源:学而思博物刘洋已经可以想象“孩子们看到这些新鲜的教具,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教了13年初中物理之后,80后的刘洋来到河南周口龙曲镇河坡小学当校长,成为了一名专职的“科学老师”,并成功让这间学校拥有了新的外号——“龙曲河边的科学博物馆”。因此他最清楚,一块真实的标本,将为孩子们对世界萌发好奇心起到怎样的帮助。好奇心是什么?对孩子来说,它是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为什么星星会闪烁?为什么植物会生长?每个“为什么”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思想的入口,等待被填满。启发好奇心,保护好奇心,不断满足好奇心,是让孩子们认识大千世界运转的规律的最佳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通过校内活动、通过丰富的读本,而萌发了探索世界的欲望。刘洋有个叫杨子浩的学生,因为对老师上课时提到的行星与恒星产生兴趣,于是在自学天文知识的路上越走越远。“太阳系之外还有多少行星?宇宙里一共有多少恒星?”很多问题实在天马行空,甚至连老师都被“问倒”。但提问的过程,正是他主动探索的第一步。在另一所并不富裕的乡村小学中,雷勇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江西高安八景镇中心小学里开辟了小菜园。学生们在这里触碰着大自然的奥妙。为什么同样是浇水、施肥,有些西红柿茁壮成长,而有些却越养越枯萎?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分组讨论、老师答疑中,孩子们慢慢摸索出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季节,气候,天气,从一株绿苗的生长里,世界更广阔的一面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八景镇中心小学的孩子在菜园子里探索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激发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向更多元化的领域探索,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人类的所有伟大创造几乎都源于探索的好奇,让孩子们有机会对这个世界发生更深厚的兴趣,才会让他们在寻找自己真正热爱领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学校和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无疑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在素质教育与“保护好奇心”的课题上,众多学校都做出了自己的实践。
河坡小学之所以有“龙曲河边的科学博物馆”之称,是因为刘洋校长坚信,科学教育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并始终坚持把科学课作为重点学科来抓。他会在第一时间把教育局下拨的科学实验器材分门别类,放进器材室,并利用那些地球仪,天平和小漏斗,设计许多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并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亲自探索和发现。
“我们把科学课实实在在地开展下去了,把它当成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兴趣的一门功课,也确实挖掘了孩子的潜力。”刘洋说。当孩子们处在对一切都好奇的年纪,学校也应当尽可能让教学大纲和教具最大化发挥作用,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
在素质教育这个课题上,江西宜春温汤中心小学有着更多样化的实践。这所乡镇中心小学建立了一所“新型乡村少年宫”,用更丰富的课外活动为乡村孩子及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五育并举”的课程。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所乡镇小学甚至组建了一个航模团队,只要有外出交流、比赛的机会,学校都全力出资支持。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学校与老师,也不是最初就熟知航模,但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热爱,老师们不断自我提升,与孩子共同进步,坚持至今。孩子们也在几年的时间里,用各种省市,乃至全国大赛中的斩获,回馈了所有的付出。温汤中心小学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航模课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硬件的建设、软件的配套、资金的投入,尽管这些五花八门的探索小心保护着孩子们对世界萌生的兴趣,但老师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乡村学校的资源有限,许多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除了主科,乡村小学往往没有专职科学老师,甚至“两个老师教一整个年级的所有科目”,老师经常被学生“问住”。大多数学校里,陈旧的教具已经难以跟得上时代,缺少直观的感知,科学课的设计也很难体系化。而另一方面,家长往往在有限的精力下更关注语数外等学科的分数,这令素质教育在乡村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但老师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困难。温汤镇中心小学的科技馆、八景镇中心小学的菜园子、龙曲镇河坡小学的“博物馆”……都是学校与老师的不懈尝试。然而仅靠老师自己的力量,学校仍感捉襟见肘。摆放整齐的“微型博物馆”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正积极行动,帮助校方应对这些挑战。几年前,江西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的素质教育资源还很匮乏,科学课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孩子们对科学的认知也局限于书本。在“担当者行动”的捐助下,一间全新的科学教室在这里诞生了,从此,孩子们拥有了“好奇基地”,2023年,志愿者帮学校举办了一次校园科技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科技节后,很多孩子都说还想参加,也有孩子提到将来也想搞发明创造。”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孙主任表示,科技节已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这所乡村学校,因一间小小的教室点燃了孩子们对世界的无限好奇。然而,在乡村小学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兼具实用性和体系化的教学辅助仍然是稀缺品。社会各界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在课内教育之外,学校也需要更专业、更成体系化的辅助支撑。回到开篇,“科学校长”刘洋收到的那套教具,是学而思联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向全国100所小学捐赠的“微型博物馆”中的一座。秉承“重在实践,激发兴趣”的初心,学而思博物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国际博物馆日启动“给孩子100座博物馆”公益项目,旨在将科学教育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乡村学校。除了把博物馆搬进校园,学而思还推出了“博物馆云科考”线上直播课程,由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馆长许崇任教授带领线上天南海北的孩子们“云参观”博物馆,参与到充满趣味的科学探险中。“博物馆云科考”线上直播课程 图片来源:学而思博物在公益捐赠同时,学而思携手南方周末发起“寻找好奇心少年”活动,希望用这样的形式,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他们的人生打开更多可能性,也为素质教育在基层的实践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不管在城市乡村,素质教育早已是人人关注的命题。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学科大概非博物学莫属。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博物学融合了自然、科技、文史等知识,不但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识世界的视角,也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但在广袤乡村,科学、自然、天文、博物……这些名词所代表的东西,仍然与孩子们有着巨大的陌生与疏离感。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是第一批参与“寻找好奇心少年”活动的学校之一,学校的孙主任早在6月底就收到了“微型博物馆”的活动教具。“微型博物馆”实际上是一组体系化的教具盒子,每个盒子都有专属主题,声、光、电、天文、地理……不但体系严谨,内容丰富,而且配套有专家在线课程。这些教具让老师们萌生了巨大的兴趣,老师们迅速聚拢起来开始摸索,孩子们也被老师拉来了展示教室。和真正的博物馆一样,教具中大量的标本都是真实的,惊喜的孩子们甚至能够亲手触摸到陨石。这些来自亿万年前的化石、丰富珍贵的自然标本、炫酷的科学装置和博古通今的历史器物,将自然、文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收纳进一套教具里,成为了孩子们种种奇思妙想的起点。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的孩子在研究教具 图片来源:学校供图“科学校长”刘洋准备把这套微型博物馆专门布置成一面墙,并把其中对应的内容编写进学校的科学课程中。拥有航模团队的温汤中心小学表示:“学生拿到的时候非常兴奋,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近距离观察这些课本上没有的实物,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毕竟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学而思的微型博物馆对我们村小来说,也是促进了教育的公平,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今天,生活在小镇和乡村的少年仍难以像都市学生一样,在周末走进博物馆研学,但无论身在何处,好奇心都是平等的。他们迎来了身边的“博物馆”,也将在它身上寄托自己的好奇。众多的“好奇心少年们”,将点亮以千百倍计的少年梦想,因兴趣而自驱地学习,进而触碰更遥远的世界。事实上,学而思长期以来一直在教育领域坚持公益实践,近年来先后发起“同一课堂”支教项目,通过“春芽在线”教育公益平台与乡村师生共享好未来,打造“AI老师”教授普通话,带着“起点计划”走进山村幼儿园,通过“双师课堂”为边疆、山区孩子上课,捐建“亲子悦读馆”助力全民阅读,通过“学而思手拉手行动”把AI带进乡村学校……从出资金,到教师,再到出内容、出技术,通过爱和科技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次,无论是“给孩子100座博物馆”的公益项目、 “博物馆云科考”线上直播课程、亦或是学而思与南方周末联手打造的寻找“好奇心少年”的IP活动,学而思都在尝试让博物课程以普惠的形式来到更多孩子身边。这不仅是知识的普及,也是公益形式的创新。学而思与顶级学府北大在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对话与合作,最大化地令全国少年儿童获益,与权威媒体平台联手推动以“好奇心少年”为主题的一系列公益IP活动的落地,激发更多孩子参与科学探索,旨在共同发掘那些在科学领域表现出色、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推动科学教育在基层的普及。让更多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推动他们迈上探索之路,这是对孩子们未来发展潜力的支撑,也是对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抬升。可以想见,将有无数孩子的好奇心在这次活动中被激活,进而触摸到具有多重可能性的未来。在素质教育如何于基层落地实践这个课题上,学而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路径。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