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4年12月15日
目录
名家笔谈
文明再造与“文艺复兴”
王学典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洪修平
落实“两个结合”,既要读透经典,更要研究历史
江林昌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脉络刍议
—以三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为线索的考察
王学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引领力
郑士鹏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医药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及其使命担当
张立祥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开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哲学贡献
张亮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
尹占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价值意涵与厚植路径
张微东 胡栋材
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互鉴”之可能
—从文化的“主体际性”说起
林安梧
晚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徐公喜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之比较
祝和军
泰山论坛
“两个大局”视野中的新型文明观
任洁
习近平反特权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韩冰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
曲延春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脉络刍议
—以三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为线索的考察
王学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教授
摘要:细致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脉络,其实质就是不断强“体”运“用”的过程,其中内在的实践逻辑即从把握大势、立破并举到以立为本、担新使命,终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了更好地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仍需回溯过往的演进脉络,总结成功经验,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从而拾阶而上,续写新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引领力
郑士鹏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文化生命力与理论创新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理论创新的思想价值,以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价值目标,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价值立场,以塑造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以全球共建视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价值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维度彰显了探索引领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中国精神力量。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医药文化
自立、自信、自强及其使命担当
张立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的重要论述,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实现这一精神追求的路径思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品格为现实映照,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蕴含着历史自信、精神自立、文化自强三重逻辑。面向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要求,中医药文化创新要坚持铸根、培魂和强基,发掘、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内含的经典智慧,夯实中华文明的根脉。同时,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并结合现代场景实现现代化话语转换,激活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动力之源。提高中医药的硬实力,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整合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范本,以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为载体,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开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哲学贡献
张 亮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落脚点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思考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形态。这一理论突破的取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初步探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丰富与发展。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形态重新定位了改革的社会历史作用,确认了改革的历史使命在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判定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
尹占文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发展中心主任
摘要: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的现代转型,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对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表达,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现,二者具有逻辑上的辩证统一性。近代以来中国在谋求现代化发展实现深刻社会转型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路,这不仅印证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而且还对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实现了双重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价值意涵与厚植路径
张微东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胡栋材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摘要:现代固然与传统有根本区别,但二者并非简单对立,更非彻底决裂。实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文化根基,提供精神动力,有助于扬弃并超越西方现代模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化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重民”“尚中”“尊道”以及“贵和”等理念。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有益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这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秉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践行两个“共同体”理念,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从文化的“主体际性”说起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院长
摘要: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如实时翻译工具的广泛应用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沟通。同时,人工智能也被应用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如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展示等。然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削弱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有必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融入更多文化敏感性和多样性考虑,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公众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中华文化中的“知止的文明”理念和“主体际性”实践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重视文化的自我克制和相互尊重,以实现文明的健康、多元发展。
晚清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徐公喜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二级教授,《朱子学研究》主编
摘要:晚清西学东渐以1861年辛酉政变和1894年甲午战争为分界标志,可以分为从被动“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下接受实践西学以及“参酌中西”三个时期,总体上以“中体西用”为导向,贯彻“西学中源”“中西会通”或“参酌中西”。传统文化正统核心的朱子学受西学东渐影响开始中西文化交融阐释。西学的输入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分化与走向,传统文化“夷夏之辨”“道器”关系等观念发生改变,西学成为晚清传统文化式微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之比较
祝和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在辩证法维度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动态结合,需要回归辩证法本身,自觉地坚持矛盾观点,即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看作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尤应得到重视,因为这种差异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真正动力。具体来说,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差异,形态上的知识论和存在论的差异,功能上的普遍性和直接性的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今天讨论文明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近代以来遭遇蒙尘命运的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活下,实现了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持续崛起并开始改变全球力量的对比关系。“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需要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人类文明格局需要重塑。以文明交流互鉴包容为核心理念的新型文明观为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习近平反特权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韩冰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摘要:旗帜鲜明反对特权,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反特权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特权的巨大危害性,认为特权是最大的不公,特权催生权力腐败,特权对党群关系最具杀伤力;深刻阐明了反特权斗争的目标指向,强调决不允许有“特殊人物”,决不容许“公权私用”,坚决反对“裙带关系”,坚决破除种种“潜规则”,着力防范“利益集团”;深刻阐述了反特权斗争的基本思路,提出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坚持纪严于法、严明党的纪律规矩,强化党内外监督、扎紧制度的笼子,织密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这些反特权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反特权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特权斗争的坚定决心。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
曲延春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凸显了乡村文化的时代张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创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乡村文化呈现形式,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传播共享,而且能够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增加乡村文化供给,进而有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富裕。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数字人才、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数字文化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数字文化基础,提高农民数字文化素养、培养乡村数字文化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加强乡村数字文化治理、优化乡村数字文化环境。
排版:方 正
初审:彭耀光
复审:张汝金
复核:傅 强
终审:何中华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