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统一战线学研究前沿专题
“两个结合”视角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创新
——肖存良(01)
“两个结合”视角下协商民主的价值逻辑
——冯辰翔 张树华(13)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大团结研究
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探析、实践探索和当代启示
——张淑娟 王硕(25)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内涵与实践
——张冠华(41)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与实践维度
——陈文元(53)
《黑神话:悟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路径与启示——基于文化符号视角
——李培鑫(63)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红线观与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重要论述的核心意涵、实践进路及原创性贡献
——魏崇辉 李垠辰(7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与价值意蕴
——张嘉升 杜艳华(9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丰富内涵与实践方略
——刘金华 杨志平(103)
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中美高层战略互动及其话语叙事的演变
——张建 姜星宇(115)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徐政 宁尚通(132)
“一国两制”实践回顾与展望专题
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经验与启示研究
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八大经验
——焦洪昌 何智伟(143)
国际热点事件的统战观察专题
全球超级选举年选后效应与大变局下世界政党政治走向研究
特朗普2.0时期美国对台政策走向及其影响
——钟厚涛(157)
研究现状与动态
中国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图景与实践进路——基于“三大体系”视角
——刘春泽 张换(168)
统一战线学研究前沿专题
“两个结合”视角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创新
肖存良
摘要:从“两个结合”视野反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发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一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史,也是“两个结合”与统一战线相互契合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法宝论、又团结又斗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独立自主原则等理论观点,形成了自身丰富的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理论、求同存异理论,推动了统一战线的现代化转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理论、“两个健康”理论、“五大关系”理论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实现了统一战线与“两个结合”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政治力量”论、“政治同心圆”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理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理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这些创新理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又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肖存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两个结合”视角下协商民主的价值逻辑
冯辰翔 张树华
摘要: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政治建设中探索形成的重要民主形式。从“两个结合”视角看,协商民主理论以人民民主的内核实现了从西方话语体系向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变。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四个基础”贯穿着鲜明的价值逻辑,是有根、有源的文化积淀与复杂社会治理的理念融合,是党的群众路线与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价值契合,是协商民主同选举民主的制度配合。“两个结合”视角有助于发掘协商民主价值逻辑的完整图景。“四个基础”如何在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相适应的发展中彰显民主真谛,如何在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突显制度优势,如何在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展现民主价值,在理论与实践中构成了渐次展开、逐步深入的问题环链。这既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提供了新命题,也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话语体系提供了新议题。
关键词:“两个结合”;协商民主;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作者简介:冯辰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
统一战线学研究前沿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大团结研究
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
理论探析、实践探索和当代启示
张淑娟 王硕
摘要:邓小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维度搭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完整框架:在政治层面进一步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又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等历史遗留问题,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作出复合型的政治安排;在经济层面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在社会层面厚植中华民族安定团结的社会土壤;在生态层面建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家园。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坚持国家(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则,秉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基础,坚持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核心原则。这一思想体现出从阶级叙事转向民族叙事的变革性、国家关系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包容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认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前瞻性等特征。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紧紧围绕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邓小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振兴中华;中华民族主体性;民族叙事
作者简介:张淑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王硕,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
内涵与实践
张冠华
摘要:“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表述,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升到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这一重要表述体现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性质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愿景,体现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与政策思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提供重大制度政策机遇。同时,民进党当局加速构建“倚美谋独抗中”经济产业体系,外部变局冲击和局部解构传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方式。应对挑战要善于化危为机,要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引领两岸共同市场建设,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两岸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提升两岸融合发展水平,探索共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产业的新路径,在融合发展中深化同等待遇,务实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不断践行“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经济;两岸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
作者简介:张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与实践维度
陈文元
摘要: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审视当前国内外形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是解决各类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背景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坚定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紧密联结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建设与治理的整体性、战略性工程,应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强化共同、增进凝聚、把握机遇等实践维度,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治根基,稳步推进各民族共同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陈文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
《黑神话:悟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的逻辑、路径与启示
——基于文化符号视角
李培鑫
摘要: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电子游戏以其交互性特征更加契合青年群体的文化接受规律,使“电子游戏+文化符号”成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强力引擎。作为主打文化表达的作品型游戏,《黑神话:悟空》克服了市场盈利导向下文化符号的拼贴与杂糅,其文化符号呈现高度契合“两创”要求的内在价值指向。从具体路径方面看,《黑神话:悟空》通过使用作为叙事构件的文化符号、作为人文理念的文化符号、作为交往媒介的文化符号,分别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表征、精神内核与文明意蕴,实现了游戏叙事与文化叙事的相促相融。从经验启示方面看,《黑神话:悟空》的文化符号呈现,深度把握了游戏性与人文性、传统性与时代性、主体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动态张力,展现出独属于中国游戏创作者的文化抱负,为后续的游戏文化产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本。应当持续深挖《黑神话:悟空》案例对文化表达方式创新的有益启发,为今后运用电子游戏叙事等多种方式,创新讲好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增添力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文化符号;游戏;《黑神话:悟空》
作者简介:李培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统一战线学研究前沿专题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红线观与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重要论述的
核心意涵、实践进路及原创性贡献
魏崇辉 李垠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集中阐释了作为红线的主权和领土、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安全生产、18亿亩耕地、生态保护等的核心意涵。维护安全是划定红线与守住底线的基本指向,维护安全就是划定红线与守住底线。其中,国土安全红线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政治安全红线保障社会稳定,生产安全红线肃正社会风气,粮食安全红线支撑独立自主,生态安全红线兜底可持续发展。中国为关于红线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了独特政治智慧,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划定红线有助于稳定国际局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划定红线为后发国家提供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凝结了“两个结合”的独特政治智慧,展现了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必须坚持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一体建设。
关键词:国家安全;红线;底线;“两个结合”;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垠辰,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重要论述的
生成逻辑、主要内容与价值意蕴
张嘉升 杜艳华
摘要:“红线”通常是指在某个领域内不可逾越的界限或底线,带有强烈的警示性和约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红线”所作出的诸多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智慧的结晶。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受到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的指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亲身实践的影响,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遵守秩序规范等思想的熏陶。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百余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汲取,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底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集中于多个关键领域: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领域,严守党纪国法红线;在生产发展领域,严守生命安全红线;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粮食安全领域,严守耕地红线;在国际关系领域,“四条红线”不容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价值意蕴深厚,确证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表达了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体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宝贵精神,是我们党善用底线思维执政兴国的有力诠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必须把握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两个结合”;底线思维;红线;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张嘉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杜艳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重要论述的
形成依据、丰富内涵与实践方略
刘金华 杨志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线思维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深化了对红线的规律性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质量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是对中国共产党“红线观”形成发展的总结与提炼,是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下机遇挑战的应对与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发展红线、政治红线、思想红线、纪律红线、法律红线、政商红线、治理红线、耕地红线、生态红线、主权红线等一系列内容,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深刻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红线的本质性把握与规律性认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线的重要论述,要坚持科学认识红线、坚持完善法律法规、坚持加强舆论引导与坚持凝聚国际共识,牢固树立红线、底线,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线;治国理政;底线思维;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刘金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东北石油大学)研究员;杨志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中美高层战略互动
及其话语叙事的演变
张建 姜星宇
摘要: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这深刻改变了中美高层战略互动及话语叙事。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美元首互动保持较高频率,为两国交往提供指导原则;中美高层官员开展沟通,落实元首会晤精神并塑造中美长期交往模式。这显示出中美高层战略互动新的演进逻辑:中美高层战略互动频率更高、互动形式更加丰富、涉及的议题领域更广泛;中国在中美高层战略互动中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更为积极地塑造中美外交互动模式。在战略竞争导向下,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其“话语霸权”在国际社会传播负面涉华叙事,另一方面将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运用各种新兴话题施压中国。中美高层战略互动与话语叙事的新态势是国际、双边和国内各层次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突发性事件加剧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高层战略互动有助于回应国内外利益关切,扩大双边、多边合作,但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决定了其对华战略竞争叙事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在特朗普2.0时代,中方应继续通过中美高层战略互动,通过和平崛起的叙事构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中美关系;高层战略互动;话语叙事;对华战略竞争;红线观;特朗普
作者简介: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统战研究基地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星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
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徐政 宁尚通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相辅相成:国家安全稳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的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体现了发展与安全的高度统一。在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在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以应对复杂挑战情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深化改革与优化治理以稳固社会发展环境。总体国家安全观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内在逻辑,包括:总体性布局保障产业供应链体系高效稳定运行,数字信息安全驱动生产力变革升级与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核心技术自主性障碍、绿色发展困境、高端人才匮乏、制度保障滞后等困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夯实人才基础和优化制度环境,以更好筑牢国家安全与经济稳定的坚实基石。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徐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宁尚通,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国两制”实践回顾与展望专题
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经验与启示研究
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八大经验
焦洪昌 何智伟
摘要:25年来,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民主政治有序推进,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社会保持繁荣稳定。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一国”与“两制”、宪法与基本法、中央全面管治权与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维护国家安全与权利保障、“爱国者治澳”与政制发展、行政与立法、法律清理与法治建设、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这八对关系。澳门的成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关键词:“一国两制”;澳门;宪法与基本法;全面管治权;高度自治权;“爱国者治澳”
作者简介:焦洪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参事;何智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热点事件的统战观察专题
全球超级选举年选后效应与大变局下世界政党政治走向研究
特朗普2.0时期美国对台政策走向
及其影响
钟厚涛
摘要:特朗普2.0时期在对台政策上将与拜登时期出现较大差异,即由“以台制华”到“锁台遏华”,由打“台湾牌”到构筑“台湾陷阱”,由“意识形态挺台”到“经济榨台”,由两面平衡到双重讹诈,由战略关切到利益交换。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将进一步掏空美国“一个中国”政策,加剧台海地区的“闪爆”风险,加速全球地缘政治重组。但特朗普2.0时期的对台政策也面临着结构性困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目标与全球“东升西降”的基本态势存在错位;特朗普轻视台湾与特朗普团队鹰派“挺台”之间也有较深分歧。特朗普对台政策的交易性和多变性,将加深民进党当局的战略焦虑,进一步催生岛内的“疑美”氛围;特朗普的贸易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也将恶化台湾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边缘化处境。未来民进党当局只有认清历史大势,放弃“倚外谋独”幻想,彻底调整两岸政策,才有可能为台湾地区寻求到广阔发展空间。
关键词:特朗普;美国对台政策;台海局势;“疑美”氛围;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钟厚涛,国际关系学院对台战略预置和重点问题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
研究现状与动态
中国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
价值图景与实践进路
——基于“三大体系”视角
刘春泽 张换
摘要:作为一门生发于中国本土的学科,统一战线学是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学”和“力量论”。构建中国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总结和凝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经验的需要;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以学科体系推动统一战线学知识建制的体系性:要尽快明确统一战线学学科属性,助推统一战线学学科规范化发展;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论、史、方法、实践”的主干学科和布局合理的分支学科;要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学教材体系建设;要提升统一战线学人才培养。以学术体系推动统一战线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要夯实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基础;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相关学科理论借鉴;用好“两种力量”筑牢学术共同体。以话语体系推动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表达的自觉性:需要凝练标识性概念;创新话语内容;推动统战话语和叙事方式的互构耦合;提升统一战线话语效能。要总结好、提炼好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学”和“力量论”,用中国统战实践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统战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统一战线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系统思维
作者简介:刘春泽,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换,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感谢各位作者对本刊工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