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获国家大奖,赣南采茶戏有多“绝”

时事   2024-11-25 11:41   江西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赣南采茶戏以红色历史为背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深深扎根赣南这片乡土,汲取养分,把发生在赣南的红色故事搬上舞台。


作者 | 温居林

题图 | 《永远的歌谣》剧照


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赣南采茶戏如同一朵盛开不败的山茶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它的光环下,2011年的《八子参军》,2014年的《永远的歌谣》,2021年的《一个人的长征》,均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十年三获国家大奖的赣南采茶戏究竟好在哪?这个传统剧种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一个人的长征》剧照。

艺术特色:“三奇三绝”的独特魅力


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传,唐朝时期,宫廷乐师畦光华因与歌女相爱,触犯宫禁,偕逃出宫,逃到安远,爱上九龙山风光,改姓为田,以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这便是今日《九龙山摘茶》的前身。

传统灯戏行当多、行装多,茶农在传唱时搭配采茶动作,逐渐变成了载歌载舞的“两旦一灯”采茶灯表演形式。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说:“赣南是采茶戏的老家。”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官员的调任,赣南采茶戏又流传至闽、粤、桂、湘、云、贵,甚至北过长江入湖北黄梅,南下漳州,传至台湾。

赣南采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宾茂说,采茶戏由民间歌舞演绎而来,语言幽默风趣,曲调清新甜美,歌舞动作欢乐明快,其表演特征被人总结为“三奇三绝”。

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大多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剧目多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并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风格轻松活泼,此为三奇。

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被称为采茶戏“三绝”。茶农上山下坡、茶丛中摘茶、低矮的茶棚中炒茶,都是弯腰屈膝,由此而创造的矮子步成了独一无二的采茶戏舞蹈基本步。而“单袖筒”和“扇子花”则在表演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采茶戏的独特标志。

2006年5月,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传承保护单位资格。

《永远的歌谣》剧照。

文艺创作:红色故事与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


“我们从小就被‘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感动,因‘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泪目,被‘一心为民,自带干粮去办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感染。”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以下简称赣南艺研所)所长杨俊说。

赣南,是一块光荣的红土圣地,有着数不清的感人故事。深挖红色历史,赣南艺研所的同志发现,历史馈赠的不只是一份责任,还有一座创作的富矿。

从《八子参军》到《永远的歌谣》,再到《一个人的长征》,赣南采茶戏以红色历史为背景,把发生在赣南的红色故事搬上舞台。

“山歌年年唱,灯笼夜夜亮,一代传一代,一帮接一帮。”《永远的歌谣》通过美丽的采茶歌舞,讲述了兴国县龙潭村年轻的村苏维埃主任李龙槐为了革命,筹粮、捐粮,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展现出苏区干部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赣南艺研所又推出《一个人的长征》,讲述赣南地区一个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讲信义、重承诺,在长征途中带着红军留下的黄金孤身追赶红军部队的故事。

“从故事层面来看,他们是红色文化的生动演绎。”赣南艺研所党支部书记谢进认为,这些剧目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鲜活。

《八子参军》剧照。

艺术品格:人民心中的乡土记忆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赣南艺研所始终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创作,力求让作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走进剧场,欢快喜庆的赣南曲牌、沧桑粗犷的勾筒、灵活多变的扇子花和矮子步,还有那客家织带、客家围屋、客家山歌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客家生活画卷。

杨俊说,在《八子参军》中,客家人的“怀胎歌”如泣如诉,贯穿始终。从怀胎到育儿,再到送儿出征,展现了一个普通母亲的苦与乐、盼与求,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天下母亲共同的舐犊情深。

“卜干……卜干……”在《一个人的长征》中,大余县城摊贩那一声声的吆喝,简单却充满韵味,瞬间就能勾起客家人对家乡的情感,牵动着观众的心。赣南艺研所副所长谢礼认为,这是人民的心声,也是赣南采茶戏独特艺术品格的体现。

《一个人的长征》剧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些年在很多地方剧种纷纷消亡的情况下,赣南采茶戏深深扎根赣南这片乡土,汲取养分,根深叶茂。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赣南艺研所重新创作改编了传统赣南采茶小戏《试妻》《补皮鞋》《睄妹子》《双打龙凤刀》等,创作了《山歌情》《莲妹子》《花灯仙子》《烽火奇缘》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为赣南采茶戏注入现代品格,赢得观众的普遍共鸣。

“每次下乡演出,乡亲们都会准备好各种好吃的,摆得满满当当,我们演到哪儿,他们追到哪儿。看着乡亲们听得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懂得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工作者的价值。”杨俊说,每年赣南艺研所送戏下乡200多场,深受百姓欢迎。

赣南采茶戏不仅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还多次走出国门,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赣南采茶戏排演现场。


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华丽交织


作为传统地方戏种,如何兼顾传承与创新,走出活态传承之路?

赣南采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宾茂认为,《八子参军》让赣南采茶戏在歌舞剧方向上有了创作活力;《永远的歌谣》为采茶戏的歌舞特质赋予了新气质;《一个人的长征》选材立意精巧,以小人物反映大历史,其创作手法立足演剧立场,从原生形态生发鲜活感,回到戏曲本体,充满了灵性和厚重感。

在《一个人的长征》中,皮影表现马和骡子,花姑唱山歌,邱排长唱新腔,谷小姐唱美声花腔,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为传统戏曲创新蹚出了新路。

作为赣南采茶戏传承保护单位,赣南艺研所始终把守护这朵“山茶花”视为自己的职责使命,不倦地为传承、保护、普及、提升赣南采茶戏努力。

近年来,他们深入赣南大地挖掘整理传统剧目52个、传统音乐曲牌400余首,并进行录音录像、编撰出版;牵头联合梅州、五华、韶关、南雄、龙岩等地定期举办采茶戏展演,无偿培训演员,建设辐射赣、粤、闽的采茶戏大文化圈;在赣州市各中小学设立9个少儿传习基地,培养小演员、小戏迷上万人。

赣南采茶戏排演现场。


“口曲日日新,手脚时时变。”赣南采茶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杨俊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从普通演员逐渐成长为赣南采茶歌舞剧院的“台柱子”,再到赣南艺研所所长,一路艰辛却初心不改。他回忆学艺之路时说:“老艺术家们把自己满肚子的本事一点一点地教给青年演员。”正是众多前辈的耐心指导和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让赣南采茶戏得以薪火相传。

人才队伍是文化传承的依托。赣南艺研所返聘陈宾茂、潘桃桃等退休艺术家,对青年演员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开展司鼓、声腔、舞蹈、表演、编导等各门类培训,定期举办赣南采茶戏精品小戏研修班,每年还派遣多名艺术骨干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及省级院团进修学习,让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后继有人。

赣南采茶戏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好看、好听、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就像一朵盛开在岁月长河中的山茶花,永远娇艳,永远芬芳。


源:当代江西
编辑:刘航 编校:黄松林
值班主任:明心武 刘芬
编审:邓海明 谢瑞洪

客家新闻网
情聚赣南,客观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