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华老教授的产品思维,强烈推荐学习
科技
科技
2024-05-27 08:00
河南
“天道酬勤终有日、岁月澄清沙与金”。
半个月前,我被公司委派参加了政府组织的一个关于“领导力”的高管培训班,第一堂课就是清华大学汪大正教授的《领导力与领导艺术》。事实上,镜同学每年都会参加好几次各类培训班,有些是行业/专业类的,如,产业互联网内训营;有些是经营管理类的,如,华夏基石高峰论坛等。有一说一,虽然每次学习都有不少收获,但若单纯从用户价值来看(用户价值≠产品价值,用户价值=产品价值*用户感知系数),这次汪教授的分享显然更高、更强、更深刻。
这不仅来源于汪教授对其产品的细致打磨,更得益于其本人的匠人心态,持久的好产品绝不是靠短期运营的产物,而是非常依赖设计者的专业和底蕴。其实,镜同学刚学完课程,就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给大家,奈何当时时间紧,仅在星球做了简单分享。当然,若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汪教授这次课程面向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公司高管,但我却从产品角度观察到了不少重要的思维认知和系统方法论,这些对于产品同学具有普适价值。
因此,镜同学本文所分享的观点与思考,不仅适合于CFO、产品leader,也适用于每个正在爬坡的产品同学。1、态度决定高度:好产品来自匠心打造。
上周和某大厂的产品leader交流,其中讨论到一个开放性话题,即,你觉得做好产品工作(或,设计好产品)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有个共识,那就是“真诚的匠人心态”。好的产品可以打动人心,如同老酒会历久弥新,而这必然需要真诚的态度,需要不急躁、能下沉,谦虚谨慎而又锲而不舍,聚焦专注而又充满韧劲,四个字:匠人心态。这次培训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就是一款产品,而汪教授则用匠人精神打动了每个学员,我随便举几个例子:首先,这次培训是两天的课程,而汪教授则提前一天就到达教室调试设备,而且还真发现了音箱声音过小等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了该问题;据汪教授所说,他不管去哪里培训、给谁培训,都会提前一天到教室熟悉现场、调试设备,因为他的课件有些音视频内容,需要确保学员能有好的效果。
其实,当时听到这里,我就肃然起敬,已然70多岁高龄,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尊重用户,这种知行合一的信仰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回看产品,我们整天把“以用户为中心”挂在嘴边,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又做了哪些呢?
其次,汪教授的课件都是最新的,我们茶歇聊天时,一位老学员触动地说:汪老师讲的核心思想虽然没变,但这次的课件内容和两年前的几乎完全不一样,案例也都是新的。另外,汪老师还配备了激光笔、放大器设备,如,可以直接将屏幕内容局部放大以便后排同学观看,这些细节触点其实都是注重用户体验的匠心设计。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汪教授的产品是在持续迭代的;二是,只有匠人心态才会耗费如此心血来打磨。
是的,我也见过不少仅靠一个固定PPT到处宣讲的老师,两相比较,高下立判,而打动人的产品毫无疑问一定是靠匠心驱动的。
也多说一句,镜同学也在努力践行“匠人精神”这个理念,如,知识星球、小报童等产品,也在自我鞭策围绕价值和体验两个维度,来向汪教授这类匠人致敬学习。图-↑ 汪教授授课现场图,座无虚席
我在之前文章分享过B端产品的二十字法宝:场景服务化、服务产品化、产品标准化、标准平台化。在我看来,这其中对产品同学最高频、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产品化”和“产品标准化”。
所谓服务产品化,其实是说,抽象业务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服务更多是业务模型,是高层级的需求轮廓,而将服务产品化才是产品经理的天然使命。所谓产品标准化,其实是说,把产品标准后推向市场、进行商品转化的过程——将服务外向表达成产品,顶多只能说是敲开了市场的门槛,能否规模化、持续性增长靠的则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图-↑ 二十字心经,来源于“产品大峡谷”
回顾汪教授的两天课程,我感触很强烈的则是其将服务产品化、产品标准化的能力,镜同学认为,这既是汪老师的经验、阅历,同时也是产品思维和方法论的典型应用。
比如,汪教授走南闯北、四处讲课而又喜游历山河,见多识广的同时又能把所见所闻与课程培训相结合,转化了“视频”、“诗词”、“文章”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既是课程生动的写照,又是产品化的产物。就像本文开头引用的一句话,其实是汪教授工作三十年之后的感想,而这首诗词“摇身一变”成了讲台上“长期领导力”的验证产品之一。
图-↑ 来源于培训现场拍摄,作者汪大正
再比如,汪教授的课程都是新的,而且都会引用当地的新闻素材,诚然,这样是匠心典范,但工作量也可想而知,不过,汪教授应用产品思维将其做了标准化处理。因为,不同章节都有核心论点,所需要的素材也都有相对固定的来源,如,讲到品格时汪教授会从当地政法委等官媒、公众号搜索“受贿”等关键词,而后便可快速将其替换在PPT课件之中。
再比如,汪教授的课程讲义别出心裁:单页是讲义,双页是空白页,方便大家记忆,为此,他把讲义做了产品标准化,甚至包括如何打印都做了SOP。
事实上,在课间交流时,汪教授展示了他的课程内容,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分类标准、命名规范,每个命名不仅有版本、日期,还有所在城市,第几次演讲等信息,不妨试想一下,你的产品文档又是如何命名的。
所以你看,产品生产效率的背后一定有标准化逻辑在做底层支撑,这是规模化的前提,要努力,但不必使蛮力,精细化的当下,大力出奇迹的叙事逻辑已然不适用。
图-↑ 左侧讲义内容、右侧空白做笔记
关于产品演讲,核心群里的老朋友都知道,我在知识星球和小报童都分享过相关技巧和系统方法论,其中谈的最多的就是产品同学要学会讲故事,这不仅是为了吸引听众,更是传递价值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Gartner在《2024年领导力前瞻:技术产品经理的3大战略重点》一文中明确指出,产品经理需要将客户价值与业务成果联系在一起,讲好用户故事,这篇高质量报告我在知识星球有分享,点击原文链接可查看,强烈推荐大家都抽空学习下。图-↑ 来源于Gartner研究,源文件分享在知识星球
汪教授的课程是两天,原本我觉得挺长,但听完之后才发现这竟然还是浓缩版,那这么长时间,怎么保证不枯燥,又能所谓干货满满呢?这就需要将客户价值(学员侧)与业务成果(教师侧)相结合,讲好用户故事,显然,汪教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极好,他的课程主线其实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所牵引。这样的案例非常多,会在星球逐一分享,这里随便举一两个: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案例是关于学员迟到的,汪老师分享了早些年对一个博士后总裁的迟到罚站,不仅声情并茂地还原了事情经过,还附有来往邮件、道歉信、短信、国外“合作”的照片等。你看,把道理隐藏在故事之中,这就是高段位的产品演讲,不仅过程生动、活泼且说服力强,更让我们学员深刻明白且记住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本领都是练出来的,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再比如,在讲到领导力是一门艺术,需要对下属充满关怀时,汪教授做了正反两个维度的故事分享,正面仍然是他本人的真实过往,反面则是引用了百度副总裁的视频。让我印象同样深刻的是关于孟晚舟的例子,当时主要是讲情怀与底蕴对于领导力的价值体现,案例是:当时孟晚舟滞留加拿大,华为员工特意为孟晚舟做了一个咖啡杯,并做图案和命名征集,而最终胜出的作者写的是:灯塔在守候,晚舟早归航。你看,故事不仅感人,而且有意境,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领导力需要情怀和知识底蕴来背书,这就是用户价值通过故事传递到受众心中的典型场景。图-↑ 华为咖啡杯,情怀与文化底蕴的交融
而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分享,让我们真正明白了领导绝不是压榨,而是情怀,也正如任正非老爷子对员工的感情与担当——我若贪生怕死,怎么叫他们冲在前面。在我看来,这种真正的的寓教于故事,或许才是产品力的有效表达方式。图-↑ 现场图|用户信件,丰富的案例故事
最近一直在阅读《服务体验设计》、《失控》,其实,这两本书中都有提到关于确定性的内容,如,《失控》一书中明确写道:不确定性往往使人们感到不安,而不可控性更是被视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大敌。然而从另一方面讲,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也正是创新的源泉、进化的动因。
事实上,产品不确定性往往是用户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如,Gartner在解析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时就指出需要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用户焦虑,为此还提出了“数字免疫系统”和“应用可观测性”的理念。
在我看来,好的产品应尽力消除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用户焦虑,但这样简单的诉求现实中却很难完全满足,这也是体验升级必须要尽力迈过去的一道门槛。比如,前两天我在群里跟大家分享的滴答清单,这个软件很好用,所以我一直是尊贵的VIP,但是最近其PC客户端总是死机,这种不确定性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焦虑。最后没办法,我只能暂时先用浏览器封装了个网页应用,虽然体验不如客户端,但因为可靠,能有效对抗不确定性,至少让我不再焦虑。再比如,蔚来车机的冰箱链接,也总是动不动报错,客服反馈是系统不稳定,但这种产品不确定性极度消耗用户体验,有时还不如不上线这些功能。
图-↑ 连接不稳定带来的用户焦虑
但是,汪教授的课程从头到尾都是确定性,给用户带来的观感很扎实,专业性极强,如,故事必然支撑论点,视频必然服从论据,就连下课都是准时准点,两天四次茶歇、四次下课,但都没有一次拖堂。
除了“专业基本功”之外,我觉得用户体验很好离不开汪老师对细节的打磨,像前面提到的放大镜,提到的课程讲义中的填空题、空白笔记,甚至他还分享了自己组织家庭聚会、亲自做了座位图的案例。除此之外,汪教授还很注重用户反馈,这更是优化用户体验的关键渠道之一,不仅在茶歇时间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课程体验的改进之处,汪老师还做了满意度调查表,甚至讲义最后在课程作业处还留了反馈邮箱。
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对用户反馈又做到了何种深度呢?
图-↑ 满意度调查,用户体验反馈收集
你看,这些故事中、故事外的细节共同构筑了用户体验,并使其遵循用户体验至上的底层逻辑。
说到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离不开对细节的重视和打磨,对用户体验的相关细节检查越仔细越容易更快进化,也如《This is service design doing》一书中所分享的:在博世公司,在开始任何标准开发过程之前,都必须先执行“用户体验相关性检查”。不管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服务或产品,无论是实体还是数字化的),项目经理都必须进行这项评估。
如果检查结果表明与用户体验相关,则需要邀请设计专家参与,以确定可以作为集成用户体验或服务设计项目来执行的活动。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万物皆产品。更重要的永远是跨学科的产品思维、孜孜不倦的躬身实践、以及不厌其烦的纠错复盘。而汪教授作为清华大学的传道者,已然七十高龄,仍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创造朴素价值为己任,不可谓不令人肃然起敬,佛家讲,“远者为缘,近者为因”,我也更因有两天因缘倍感荣幸。图-↑ 来源于学习笔记,作者,汪大正
- 链接,让成长更高效 -
1、逆周期面试要谨慎,系统课程了解一下,近百人、零差评!
2、面试辅导,你还可以选择人工服务,镜同学本人保驾护航!
3、竞争力来自认知差,扫码-↓立即加入,成为更紧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