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方法论,远比经验沉淀更重要。
昨天下午,我受邀参加一个刚入职高产的首次评审,之所以说受邀是因为该同学是新业务团队的,并不是我招聘的。
虽然现在带两个团队,毕竟还挂着这个产品负责人的title,也被要求精力强制分布,也算是分内之事。
说心里话,基于对设计的天然热爱和痴迷,我还是非常乐于投身产品活动,于是也用心听完了该同学的评审会——虽然长达2个小时、虽然我觉得半小时就该结束战斗的。
遗憾的是,这次评审会听下来,又让我发现了作为高产本不应该犯的几个典型错误。
比如,会议通知时既没有提前发送相关的资料内容(TAPD链接、原型设计、需求文档等),也没有组织好会议——没有提前到会准备,以至会议室被占用,所有与会人员白白浪费了15分钟。
当然,这些还只是事务管理层面的失策,他在产品层面也是犯了不少错误,有些还很典型。
他这次评审的设计是运营需求,旨在通过某个产品推广来实现业务增长,核心就是“分销设计”,当然,包括落地页、佣金管理、分销配置等诸多模块。
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没有干涉该同学的设计评审,只是静悄悄地坐在后排听,但他的评审却和很多初级同学一样,上来就讲原型设计,并没有先把业务背景、需求范围、预期价值等整体讲一遍。
你看,这个误区极其常见——我见过太多太多同学有类似的习惯;同时,这个误区也非常容易改变——你只要讲过一次,绝大多数都会改变。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所谓的产品经验沉淀,如果不是有效的方法论,那就像失去磁性的指南针,只会惯性向前地累计解决问题的成本。
其实,整体看下来,他的设计逻辑并没有大问题,原型设计和业务流程也符合需求场景,但依然存在以下三个典型问题。
1、接到需求就设计,没有深度调研场景
事实上,这类问题咱们也反复提过很多次。
该同学也是一样,我全程听下来后认为他对业务的调研明显不足,事后我单独交流,发现他果然只是被动地接受业务的需求,完全按领导的吩咐去做设计翻译,并没有着重进行业务调研。
比如,我们这个需求主要是产品推广,显然,转化率肯定是北极星指标,而核心的设计要素之一则在产品的介绍内容上,即,要能快速呈现价值点,进而引导用户进行产品推广。
但从他设计的产品介绍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把握住该业务产品的核心价值点,追问下得知,该同学竟然都没有和业务同学交流,因为他也是刚入职,他甚至都不知道该产品的业务场景。
你看,只是被动地在做业务的逻辑堆叠,却忽略了设计价值的内核——业务的表达载体,这对高产来讲,属实不应该。
我在知识星球经常会分享设计常识,几乎每周都在强调设计的重点在于业务调研,产品同学的价值在于业务价值。
所以,咱们务必要牢记,产品设计要服务于业务场景,千万不要成为原型设计师。
事实上,你说调研很难吗?并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只是意识而已,而对于高产来讲,所谓设计认知(不仅是业务调研的设计认知)的方法论远远比惯性经验的沉淀要有价值的多得多。
2、宏观框架很饱满、微观细节不完善
很多高产同学都深谙宏观之道,但却不屑微观之学,于是,“不落地”逐渐成为一些高产同学的特有标签。
该同学的评审同样如此,又一次地体现了设计细节的不完善,以至于被开发追着问业务逻辑,轮番质询下完全被拿捏,专家效应荡然无存。
开头没处理好,节奏就乱了。
客观上,他的设计框架的确很系统,包括与不同业务系统、不同功能模块的交互联动、数据处理,等等,都考虑的很全面、很饱满。
但是,对于某个业务的设计规则、页面元素,却存在诸多盲区,这为设计评审带来了不确定性,也是开发反复询问的关键点。
当然,这也是评审被拖堂的主要原因。
就拿“订单分佣”模块为例,因为有不同的订单状态,如,待推广、待分佣、待收款、已完结等,而且,状态的流转逻辑不同,可能涉及多个业务系统。
比如,被推广用户未订阅系统时为“待分佣”,当订阅后则为“待收款”状态。
以往,我们遇到涉及订单等多状态时,都会出具“状态机”表格,把业务流转规则、订单状态、输入输出等都描述清晰,这样开发同学就很容易理解。
但该同学却没有对这些业务规则做详细描述,虽然这只是设计细节,但毕竟设计不容半点凑合,你不写清楚,开发效率就会低很多。
而高产的差异竞争力之一,就是能更好地提升开发效率,不是吗?
3、设计评审要严肃,不能随意做需求变更
需求评审时,当开发说工作量太多做不完时,你会怎么办?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遇到过这类场景,镜同学在以往面试时也作为面试题询问过不少产品同学,也收到了各类回答,可谓百花齐放、见仁见智。
该同学在评审时同样也遇到了此类问题,当时有前端同学反馈页面太多、工作量太大,询问能否先做一部分。
让我惊讶地是,该同学竟然不假思索地说可以,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后面好几个开发同学都提出时间紧、任务重,得砍需求,该君都笑着一一答应。
咱倒不是说不能减需求,而是需求不能这么砍啊,咱应该得知道需求优先级、业务价值紧迫性吧,退一步讲,至少也得了解开发具体的工作量吧?
可该同学还没等开发说完,他就急着满口答应,这让我很是意外,我甚至觉得他是不是担心转正受影响,把砍需求当做换取好感的兑换券了?
退一万步讲,咱们是产品设计师,需要对上线功能和业务价值负责,要基于市场来做迭代范围的决策,而不是凭个人意志来随意定论。
换句话说,我们要对上线成果负责,当然,尽可能多的上线更有利于业务转化。
更何况作为高产,更应该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对业务的支撑,而不是“办差思维”来决定上线内容,再退一步说,有业务需求范围在,怎么也不能主动、随意砍需求呀。
事实上,这位高产下来就被业务总监怼了一顿,因为在他疯狂修剪之下,原业务需求已经完全失真,本次上线的内容根本解决不了客户问题。
你看,这绝对不算是好心办坏事,而是妥妥地设计评审事故,流程意识不强、业务认识不足。
事后我也对他做了指导,他也意识到评审不严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然,我相信该同学绝非个例。
最后,镜同学想说的是,产品设计评审绝非是设计的重点,恰恰是需求转化的交接点,是新的起点,不能因此松懈,更要慎重对待。
希望对你有参考。
以善念结缘 · 与智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