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地产投资中枢
高:参考东北房地产上行(城镇化、人口增加)到下行(人口减少)的过程,并参考日韩同时期(中国现阶段经济相当于日本的1968年,相当于韩国的1991年)——
得出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投资中枢明显过低,说明投资受到其他因素压制。
我:通过人口结构,我们已知2015-2016年是全国的房地产拐点,但因为要应付资本外逃+防止经济过快下行,当时采取了QE输血救市=延缓这个拐点,确实使下斜线平缓了(通过抬高地产投资),但我认为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居民部门),这导致真实拐点在时间序列上应该被这波操作反而提前了,即当此轮及未来房地产调整时,调整的幅度可能会迈过2015-2016年的原先拐点。
我们看今年1-10月的住宅销售面积,7.93亿平,相当于2012-2013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值。不能说这个是超调,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回归调整,并且越来越多的二手房挂牌量说明存量市场早就取代了相当一部分增量,只是碍于投机炒房属性拖到这两年才集中出货。
当然,烂尾楼确实影响了居民部门的购新房的热情,但烂尾楼的本质也是通过期房工具,把销售面积提前在前几年预支了。
另外,如果你回去翻阅央行在2011-2013年的城镇居民调查报告——
(2012年一季度报告,再后来报告就删去了房价预估部分)
会发现当时的居民部门,已经强烈表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
我们知道后来一次次的救市政策,强行扭转了人们的投资意愿,人们渐渐的“习惯”了房价永远涨(只会短期回调,但这种回调也是为了更好上涨)的刚性逻辑。
所以在和日韩做这个对比时,要考虑我们居民部门在2012-2018年快速飙升的债务率,是大幅超过日韩同期的。
而这些债务贡献给了GDP增长,是不是也导致了现在所看到的人均GDP虚高?注意,和日韩的人均GDP质量也是存在着内涵不同的。
所以不是抑制,是被预支;不是超调,是回归。
回归寻到底,就会回升,但我们还要观察人口的情况,因为往后的每一年人口结构都会弱化,不排除人们会提前计价。
2、钱去哪里了?
高:之前老百姓把钱掏出去买房了,这些钱没有变成钢铁、水泥、建筑工人的工资,这些钱去哪里了呢?地方+金融+地产商+投机者散户分食了。
我:经济的问题在于,用宏观叙事来赚结构性的钱。宏观的数据亮眼,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赚钱。甚至从现金流看,是一部分人从另一部分人身上把钱赚走了,还要被赚走的人一起鼓掌。
所以高说得没错,现在投资中枢调整,本质就是原先的模式到“根部”了,原先享受超额利润的这些受益人群,现在最痛苦。
但别忘记,他们口袋里是有余粮的,相比于承接债务的人群,各自的痛苦其实不对等。
前者是无法保持优渥的生活质量,但生存温饱甚至小资还是不在话下,但对于后者,如果不能在这个阶段把现金流转移到他们身上,他们是存在着很大的现金流风险。
这两天大家都在关注穆迪调整宏观的评级,却忽视了FT报道国内个人信贷违约者也在大幅增加,尽管有关网站暂停了这个数字的更新,但通过法拍房市场,我们还是可以管中窥豹——
不是说要去给债务人兜底,而是这些变化说明靠微观债务养广义财政的模式是无法持续的,要搞懂经济,一定要先搞懂财政。
3、土地供应
高:之前在一个扩张的市场上,土地供应显著的收紧。这两种因素的交汇相互作用推动了房价的大幅上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痛苦。但是如果未来的土地供应大幅放松,那么这个价格会应声而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我:这个问题还是在于房/人比的计算。土地垄断给了宏观在短期的操控力量,它的约束是房/人比是否已经显著过剩。之前引用前住建部副部长的数据,国内目前住房空置率在15%,在一些小城市,可能会到30%。
那这些空置率的产生,为什么没有考虑房/人比呢?
因为金融投机属性,把房/人比变成了钱/人比。后者的比例是没有约束的。
所以我之前说,对于中房,难题在于,只要一直挂着房住不炒的紧箍咒,就等于是在渐进式的刺破之前的泡沫,但宏观又不想让大家知道刺破泡沫,所以就得出了一个“虚”的软着陆,这是一根棒棒糖,让大家忘了打针。这样操作的危险,就是市场最终还是会从各种数据中闻到味道,然后反身性自我预期强化,这个时候就很难控制。
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在于一些人没有房子,一些人拥有太多房子。在熊市中,没有房子的人,是不会伤害市场的,只要价格到达合理位置,反而他们是市场的底部;在熊市中,拥有太多房子的人,是主要的做空者。
但舆论存在很扭曲的想法,认为伤害市场的,是没有房子的人,是因为你们迟迟不买房,才导致市场下行,而拼命奖赏那些之前大量购房的。
我认为保障房的推出,不是要把中低收入困于一个低质量居住环境中,而是提供一个缓冲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等待房价的均衡回归,然后再入市。至于能执行到什么程度,我只能说宏观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的倒逼”,就像去年的open一样。
4、房地产流动性阻断
高:宏观也很着急,我们现在还在左侧,而且如果不能够及时阻断,它还会一系列的二次伤害,对经济还有还会有进一步的拖累
我:这个阵痛期是无法避免的。机构认为经济在转型,但我认为是还没有找到锚。在长周期因素影响下,还在抓日本当年的石头,把它当作锚。却忽略了更加合理的方式。
15年之所以采取棚改QE,是劳动力收缩,然后需要通过个人举债,来使得劳动力在名义上变多,最终支撑经济。
但如果不使用这个方式,而是让居民部门的可投财富扩大,让劳动力的购买力扩张来减缓劳动力减少对经济的冲击,现在局面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纸面财富(买房100万,现在跌到70万),另一个是真实财富(可消费可多元化投资)。
纸面财富一定要靠流动性不断输血,而流动性是以劳动力为背书,劳动力缩减,流动性放大,则真实财富稀释,最终纸面财富也会崩塌。
真实财富扩大,则劳动力会迎来底部,对债务的饥渴度就下降,各种经济回报率也在高位,人们更容易从经济增速中获得分红,我们也不会碰到今天青年失业率和抑郁症高发的问题(严峻程度),更不会一帮高手都在扭曲的叙事里,讨论如何扭得好一点。
人们说:当你说了第一个谎时,以后就要用不断的谎去圆。
经济也是这个道理。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