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刷《凡人歌》(刚刷到一半),虽然对于“凡人”的定位略微有些偏差(更像中产),但感觉还是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职场中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
我们想象自己在一家家族企业里上班。
这天早上,老板突然宣布,空降了一个“副总”,一打听他的背景是老板的“关系户”,这个时候对于普通职工来说,是“好”还是“不好”?
概率上,利空的可能性偏大。因为“关系户”的产出效率(能力)达不到平均值,这个时候,这个“关系户”越想干点什么,越会影响公司的整体绩效——
相比之下,虽然他什么都不干也会“吃”掉一部分公司利润并影响员工忠诚度,但“负作用”稍小一点。
再则,大环境不好的气氛下,老板也确实“自身难保”。
我们想象老板去年的利润额是500万,今年降到了200万(假设是老板个人开支的盈亏平衡点)。原因是市场不景气,业绩的量、价都趋于下滑。
那老板会怎么办?本能的选择降本增效。
哪一块的成本最容易压低?
开会讨论,每个部门leader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考量,最终只能是裁员10%,把这裁掉的活平摊给剩余90%的在职,然后再降薪10%,省出利润空间来。
对于90%在职的,劳动性价比显然降了——工资低了、活多了,但与其失业(找工作难)还不如苟着、卷着。
或者说说脱口秀骂骂老板来拿个高分。
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所谓“劳资关系”等大多数社会问题,背后其实都是经济问题。
不过一旦脱口秀演员意识到了,那么脱口秀也就没法再线上播出了。
2
那么我们把视角移向经济——
这张图来自于中银首席徐高,他说宏观对经济其实有三项选择,上策是优化收入分配、中策是保投资(扩大财政赤字)、下策是啥都不干,接受通缩。
我在2017之后,用居民债务收入比告诉大家,居民债务空间接近“拐点”;
在2021之后,用宏观债务GDP比告诉大家,宏观债务空间也接近“拐点”。
这说明宏观无法用增量替个体解围,个体也无法用增量替宏观解围。
所以,徐高的中策,无法落地。
而我们现在看到了长期通缩的影响——说明下策正在发生。
那为什么不选上策呢?
仔细看徐高的上策建议——将国资利润回报给居民部门,似乎是没错的。
前提是国资有利润。那么国资的增量利润来自于哪里呢?它和对民企的减负之间有没有冲突呢?
国资的股份到底是谁的?
这些问题不深入部分人心,该上策有待进一步商榷。
3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转李录的朋友圈——
显然,他提及的“常识”,和徐高的上策不一样。
毕竟关于“看不见的手”vs“看得见的手”之间的争论,已经延续了很久。有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理论之争,而是维护话语权的工具了。
一旦你无法证明“他们的手”更胜一筹,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什么时候他们能顿悟到是自己“错了”呢?
就是经济降到一个他们无法忍受的地步,且所有治标不治本的花招全部用尽的时候。
在此之前,表达正确没有意义,反而会招致横祸。
拿徐高的上中下策来说,优化收入分配不应该是“政策本来就该做的事情”吗?宏观不是因为“这件事”而存在的吗?为什么还要定义它为上策?
要咬文嚼字,很多逻辑不堪一击。
徐高明白——
当消费占主导,投资退却的时候,实际上是权力关系发生了变化——前者以民为主,后者以“控制”为主。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的拉动消费方式,一直是财政补贴“以旧换新”(供给侧得利)。
这从来不是经济账。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