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犍为县推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
在保护的前提下推进文庙资源合理利用
形成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良性循环
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12月13日
四川省文物局发出通报
向全省推介犍为经验
坚持保护第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国企尽责、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犍为文庙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工作方案》,压实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教育局、国有企业等 22个部门(单位)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庙保护,成立文庙民间保护利用协会,组建文庙保护志愿者队伍,形成政民共管、地企共建、干群共治的文庙保护格局。
强化支持保障。围绕文物保护、文物修缮、文物管理等,建立完善县级文物保护人才库,采取考核招聘一批、柔性引进一批、本地培育一批等方式,引进四川博物院、四川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注重日常保养维护,将文庙日常维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面夯实文庙保护“硬支撑”。
办好“七礼”,赓续文脉。常态化举行“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拜师礼”“祈福礼”“祭孔礼”和“迎客礼”等儒家传统体验活动,承办4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系列活动,吸引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4个国家100余名外籍游客来犍研学,承办全省《地名天府·文化寻根》活动,犍为文庙获评省级儒家文化普及基地,犍为文庙祭孔礼入选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开筵设帐,传播经典。深挖犍为文庙办学54年的历史,延续“庙学合一”特色,将文庙研学纳入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保中小学生就读期间到犍为文庙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少于4次。成都石室中学、犍为一中共同建立“第二课堂”,持续开展“红领巾讲解员”选拔培养、“文庙寻根”等活动。围绕启蒙国学、犍为历史文化等,开设少儿“国学讲堂”公益课,邀请国学院院长王守常等知名学者和国学大师讲解国学5场次,本地学者讲学30余场次,全面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礼敬先贤,淳厚新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高度赞誉李拔“榕为大木,犹荫十亩”的廉洁为官之道。深入挖掘李拔“孝、勤、读、廉”精神内核,依托犍为文庙东侧试仕馆(李拔故居旧址),建成涵盖“榕为大木”“耕读不辍”“入仕操舟”“崇俭尚廉”“清白传家”“榕荫后世”6大版块的李拔馆,被命名为乐山市廉洁文化基地。目前,已吸引6万余人参观研学,推动形成良好党风、政风、社风。
“以文塑城”引领城市嬗变。编制《犍为文庙“精神高地·城市之魂”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对文庙周边1.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开发,布局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邻里中心、文化活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等,重塑文庙周边风貌,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味。
“以文促旅”赋能全域旅游。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依托犍为文庙开发“祭孔礼”全程古典音乐、全国首部儒家文化大型实景剧《儒在犍为·大成礼赞》等演绎剧目,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线路4条,创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9万元。
“以文兴产”培育业态产品。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文庙后街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展示展销区,建成清溪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常态演绎罗城麒麟灯、岷江号子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研发孔子勋章、祈福袋等文创产品30余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微犍为
|编辑:曾 仟
|审发:李 静